王 祥
(南京市沿江區(qū)旭東中學,江蘇 南京 210044)
關于《智取生辰綱》這篇名著節(jié)選,歷代名家早有定論。因此在備課設計時,我決定從“英雄精細”這一文眼切入,通過初讀全文明文眼、精讀片段品細節(jié)、深入文本悟構思三個環(huán)節(jié)讀懂耐庵妙筆。但學生在一開始就沒有按照我的思路學習。
師:有些書自誕生之日起就令人百讀不厭,且常讀常新,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就是這樣一部書。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清代小說評論家金圣嘆說:“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百看不厭?!苯裉煳覀儗W習節(jié)選自其中的《智取生辰綱》,共同體會其百讀不厭,且常讀常新的魅力。
生:故事早就聽爛了,無非就是吳用等巧用計謀奪了生辰綱。
他的話隨即得到了許多學生的肯定。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我在備課時所沒有預想到的,究其原因是學生們按常理由課題切入,忽視了課文作為節(jié)選前后的內(nèi)容。這些已有知識是學生在對文章最初把握的基礎上所得到的一個原始、本色的印象,而且“巧用計謀奪了生辰綱”正是全文重點。直覺告訴我,也許這個“用計巧奪”是一個值得好好咀嚼的背景知識。于是我決定尊重學生閱讀的體驗,及時調(diào)整預設的教學流程:
師:吳用等是怎樣巧用計謀奪了生辰綱的?請大家在文中找找,能不能結合“三十六計”來解讀吳用的智取之“智”?
學生的積極性明顯被調(diào)動起來:
生1:相對楊志和眾軍漢夏日炎炎下肩負重擔、吃苦受累,吳用等卻是“松林里一字兒擺著七輛江州車兒;六個人脫得赤條條的,在那里乘涼”。這自然是為了打消楊志的疑慮,同時也可謂是“以逸待勞,坐享其成”。
生2:見楊志趕入來,七個人齊叫一聲……楊志道:“原來如此。”這里的語言描寫可謂做足了“顛倒”學問,可說是“假癡不癲,裝瘋賣傻”。
生3:“只見遠遠地一個漢子,挑著一副擔桶”,口唱山歌,慢悠悠地走上岡子來。實則“賣酒作餌,暗渡陳倉”。
生4:待到那七個客人自取瓢來,“開了桶蓋,無一時,一桶酒都吃盡了”。此處“吃酒迷惑”,恰恰應了“拋磚引玉”的計策。
生5:黃泥岡上,這一出經(jīng)典的動作描寫:一人“還”錢,一人去“揭”蓋,“兜”了一瓢,那漢去“奪”。這邊一個客人走將出來,又是一連串的動作“搶”、“奪”、“傾”、“丟”,可說是“偷梁換柱,巧妙下藥”。
生6:在楊志同意買酒后,挑酒漢又故意不肯賣,還對楊志反唇相譏:“這酒里有蒙汗藥?!边@樣“將賣不賣”,正合了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
生7:酒一吃下,大功告成,楊志一伙“十五個人,頭重腳輕,一個個面面廝覷,都軟倒了”。販棗子的客人,則從容地將十一擔金珠寶貝裝入車內(nèi),遮蓋好了,幽默地說一聲“聒噪”,便一路勝利歸去??芍^是“走為上計,溜之大吉”。
……
師:是啊,這些細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何嘗不是“八計連環(huán),智取生辰”。讓我們也間接地感受到了英雄們的智慧。
課上到這兒,學生對“智取生辰綱”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課文的意蘊還沒有真正體會。怎么突破這個瓶頸,讓學生走出淺讀的誤區(qū)?我決定繼續(xù)在“智取”上做文章:英雄們的智慧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事。但是請大家深入細想一下,也就是一次搶劫,為什么設計得如此富于技術含量?
生(雜):因為他們面對的是精明能干的楊志。楊志久在江湖,知道押運生辰綱的兇險,所以一路精心安排,如扮作普通客商,悄悄趕路;根據(jù)不同地形,更改行路時間……
師:所以文章寫英雄們的智慧也是對精明能干的楊志起到——
生(齊):襯托作用!
師:對此,清代小說評論家金圣嘆早有定論:文章“寫楊志中計,文雖少,是正筆;寫吳用用計,文雖絢爛縱橫,是閑筆”??梢娙绱藰嬎?,盡顯襯托之妙。(板書:英雄襯英雄,細節(jié)中盡顯楊志英雄精細。)
課上到這兒,學生已突破淺讀的誤區(qū),達到“楊志英雄精細”這一文眼上來。可是,怎樣促成對課文的全面理解呢?我決定繼續(xù)在“楊志”上做文章:楊志失了生辰綱,僅僅是因為吳用等智勝一籌嗎?
同學們踴躍發(fā)言:也因為運送隊伍內(nèi)部,楊志與都管、虞候和眾軍士的矛盾。
生1:老都管道:“須是相公當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別拗’……”老都管又道:“且耐他一耐?!边@里一語道破天機:“須是相公當面分付?!笨梢娤喙姡圆蛔雎?,否則哪有他做大的份兒??谥小扒夷汀?,實則小覷之意,奪權之心。
生2:“那十一個廂禁軍口里喃喃吶吶地怨悵。兩個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心內(nèi)自惱他。”一句禁軍,一句虞候,一句都管。內(nèi)部矛盾已無從調(diào)解。
生3:楊志道:“你也沒分曉了!”……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趕他眾人先走?!爆F(xiàn)在楊志還敢講出“你也沒分曉了”之類指責的話。不過老都管一句話中兩個“自”,卻是奧妙無窮,早把“我”、“你”分得清清楚楚。矛盾已然表面化了。
生4:老都管喝道:“楊提轄……值得恁地逞能!”這是老都管表演得最為出彩的地方。言語之間,老奴托大,何等軒昂,又何等出丑。
生5:楊志道:“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jié)?!倍脊艿溃骸澳阏f這話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此時已完全是訓斥口吻,飛揚跋扈致極。
生6:老都管坐著道:“既是有賊,我們?nèi)バ?!”……老都管別了臉對眾軍道……眾軍漢都笑了。這里的肢體語言最為有趣。于是在眾軍漢的笑聲中,楊志的威信降到了最低,控制權蕩然全無。
生7:老都管見眾軍所說,自心里也要吃得些……楊志道:“既然老都管說了,教這廝們買吃了,便起身?!笨上钪驹诶隙脊艿囊?,步步退讓,把主控權拱手相讓。此時的楊志已然無力阻止眾軍漢買酒,失敗已成必然。
……
我不禁佩服學生解讀文本的工夫,居然能夠通過這些富有情趣的細節(jié)和傳神詞語,感受到作者筆下可謂描摹入畫的小人形象。可是,作者構思黃泥岡上英雄相會,為什么要設計這些小人參與其中呢?記得鄭板橋在《荊棘叢蘭圖》中把不為人知的荊棘和高雅的蘭花畫在一起,并在畫中題記:“滿幅皆君子,其后以荊棘終之,何也?蓋君子能容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棘中之蘭,其花更茂矣?!边@對我們是否有所啟發(fā)呢?
學生暢所欲言:
生1:所謂“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棘中之蘭,其花更茂矣?!薄吨侨∩骄V》即是如此,無都管亦不能“成就”楊志。
生2:因小人相襯,更見楊志英雄精細。
……
師:是啊,小人之與楊志,亦是閑正有序,賓主有致。對此,清代小說評論家金圣嘆也早有定論:“夫楊志,主也,彼老都管與兩虞候,賓也?!笨梢娙绱藰嬎?,盡妙在——
生(齊):反面襯托。
師:可惜了楊志“三代將門之后,受命于內(nèi),蒞事于外,竭忠盡智,以圖報稱,而終至于身敗名喪,為世人僇笑?!彼?,面對楊志“不知禍起蕭墻內(nèi),虛筑防胡萬里城”,我們能感覺到作者的感情——
生(雜):遺憾、心痛、嘆息……(板書:小人襯英雄,精細中凸顯英雄失路之痛。)
師:文章如此映襯,可見全文以楊志中計為主,以眾英雄和閑雜小人為輔,依據(jù)清人金圣嘆之解讀,可謂“正閑之筆”。當我們解讀閑筆后,回看前文楊志“智藏行蹤,智變行辰,智選路徑”等精細之智,正筆昭昭。方知文章(板書)“小人與英雄,正閑本一家。以閑相襯正,佳句在泥岡”。正閑之筆相互映襯,配以豐富的細節(jié)描寫,或許《智取生辰綱》百讀不厭,且常讀常新的魅力正在于如此構思——
生(齊):以閑相襯正,佳句在泥岡。
師:由此回看課文課題,為什么以次要人物設題?
生(雜):文章重在渲染閑筆,當然以閑筆擬題;閑筆中的小人和英雄,從感情來講,自然也是以英雄擬題……
師:全文巧妙的構思,恰到好處的擬題,使“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深入人心,可見“耐庵妙筆”,真是——(出示李白的《泰山吟》其二)
生(齊):“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p>
……
一堂古典名著賞析課就這樣在學生的充分參與中不知不覺地實現(xiàn)了目標,完成了教學。這堂課沒有按照我的課前預設進行,但遠比預設的課上得精彩。這促使我對名著的閱讀教學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課前預設從“英雄精細”切入,這是從文眼切入。文眼是文章主題、意境的聚焦點,能起到統(tǒng)攝全文的作用。但學生囿于生活背景、人生閱歷的限制,無法咀嚼出其中的味道。而沒有對“英雄精細”的品味,就會造成細節(jié)品析的生吞活剝,課堂上就難免“隔了一層厚障壁了”。
而這一堂課從學生背景知識“用計巧奪”切入就截然不同了。學生從淺層的“智取之智”讀到“英雄精細”,從“英雄精細”中品析出文章的“正閑之筆”。這是從內(nèi)容層面到構思層面的深讀,是對文章美學欣賞的初涉,難點“正閑之筆”的構思技巧也就水到渠成。學生真正品味到了“耐庵妙筆”,最后總結:“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闭谜n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背景知識“淺入課堂”,步步推進,在對文章的深層解讀中“深出文本”,促使學生在不斷調(diào)整對文本的理解中達到對名著的美學體驗。這堂課也正因為“淺入深出”而精彩。
藍英年先生在論治學之道時曾說:“深入淺出是功夫,淺入淺出是庸俗,深入深出尚可為,淺入深出最可惡。”先生談的是治學的方法及境界。其實,在名著的閱讀教學中,倒不妨試試“淺入深出”的教學策略。
首先,這是出于文章學的考慮。按照文章學家程福寧先生的說法,有兩種閱讀,一種是文章閱讀,一種是語文閱讀?!拔恼麻喿x是以汲取思想為目的的閱讀;語文閱讀是旨在憑借文章獲得關于語文的感性經(jīng)驗和語文知識的閱讀。文章閱讀是語文閱讀的終極目的?!闭Z文課作為語文閱讀的主要陣地,以學生原始的文章閱讀獲得的淺層背景知識“淺入課堂”,在不斷深入的語文閱讀中獲得關于文章的感性經(jīng)驗和語文知識,最終伴隨著自身得以豐富的背景知識“深出文本”。這不僅縮短了學生與“名著”間的心理距離,而且促成了學生對名著有效的深層閱讀。
其次,這也是出于《新課標》的需要?!缎抡n標》中強調(diào)“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淺入深出”的教學策略正是出于對學生原生態(tài)的閱讀體驗的關注,注重在品味作品的語言中不斷豐富學生各方面的情感體驗。實踐證明:學生深層次的閱讀體驗實際上是一種得到引導后的創(chuàng)造。教師只有憑借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淀、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及獨特的教學機智,才能在教學中以“淺入課堂”為學生開啟名著閱讀的大門,以“深出文本”使學生最終學有所獲。
在名著的閱讀教學中,如果說“深入淺出”是治學的境界的話,那么“淺入深出”則是教學的智慧,二者俱是真功夫。
[1] 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6.
[2] 王德俊.說說“半截子語文課”.語文教學通訊,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