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融
(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設計是為了美化生活,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行為,鮑豪斯有名的現(xiàn)代設計大師蒙荷里·納基(Moholy·Nagy)曾指出:“設計并不是對制品表面的裝飾,而是以某一目的為基礎,將社會的、人類的、經濟的、技術的、藝術的、心理的多種因素綜合起來,使其能納入工業(yè)生產的軌道,對制品的這種構思和計劃技術即設計?!笨梢娫O計不局限于對物象外形的美化,而是有明確的功能目的的,是為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產生的活動。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文明,包括兩個方面,即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者的總和稱為文化。其中,最基礎的、最主要的,亦是數(shù)量最多的創(chuàng)造活動是造物。人們使用實際材料,包括工具,制造物的過程稱為造物活動。設計便是造物活動進行預先的計劃,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動分為計劃技術和計劃過程。
設計心理學作為一門新學科,它的定義多種多樣,最早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提出。他認為日用品的設計“構成了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學”。赫伯特·A·西蒙在《人為事物的科學》中指出,設計可以“作為一門人際科學的心理學”。而我國學者柳沙在《設計藝術心理學》中說:“設計藝術心理學是設計藝術學與心理學交叉的邊緣學科,它既是應用心理學的分支,也是藝術設計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藝術心理學是研究設計藝術領域中的設計主體和設計目標主體的心理現(xiàn)象,以及影響心理現(xiàn)象的各個相關因素的科學?!睆拇硕x中可以看出,設計心理學研究人、物、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研究設計者、受眾的心理現(xiàn)象及情感因素的聯(lián)系。
設計的每一個方面幾乎都是為了心理撫慰,那么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什么樣的設計可以稱之為好的設計呢?根據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李彬彬教授的研究可以分析歸納為九個方面。
創(chuàng)造性設計是設計最重要的前提。創(chuàng)造性則是人們從事創(chuàng)造的能力,他既是人類自身智慧的一種力量和特質,也是當今社會中人們的一種綜合素質,更是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特質,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進步。設計藝術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創(chuàng)意性思維是其中的主導,每一個階段都在有目的地達到初期預想的結果,而初期所預想的結果又是經過了我們的不同的思維方式來達到的靈感,一件設計產品能夠成功地投入市場,與創(chuàng)新的表達方式和對設計過程的全面認識是分不開的。在設計中,總是通過新的形式,新的材質,新的工藝來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而這個創(chuàng)新的過程本身也就是一個討好消費者心理的過程,滿足消費者心理的更好更新的目標。
適用性是衡量產品設計的另一個重要標準,這是產品存在的依據。設計的對象是產品,但設計的目的并不是產品,而是滿足人的需求;設計是為人的設計,可以說設計是人需要的行為,是滿足人對產品和其他非產品需要的產物。滿足人對產品的需求,其目的直接體現(xiàn)為產品的實用性。設計的對象是產品,目的是使用,其他功能都是依附于其實用性而產生的,失去了實用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追求美是人類的本能,沒有美觀性的產品不會被消費者所接受。美觀是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的觀察下得出的,時刻在改變的東西,是人們心理的訴求。而設計產生的產品就是對這種消費者心理訴求的滿足,因此,不同的消費者對于美觀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例如,男性商品的色彩就多以深沉的暗色調為主,而女性的商品就用以柔美或者是充滿活力的色彩。消費者審美價值的差異,導致人們對美的主觀判斷是不同的。
設計的產品必須帶有易被識別的特點,不僅僅是材質、構造和色彩,還必須易被使用,使得人與物交互作用時,不去一一細想該項目行為與物體。在“不思考”、“不自覺”記憶或行為之下,自然地去使用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一種熟知的感覺,更加強了產品給消費者的親切度。設計師應該通過心理學的研究,了解消費者的認知活動規(guī)律,使設計師掌握造型識別、圖形識別、廣告識別等心理學基礎,力求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求便心理。
在設計中將人的利益和需求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最基本的出發(fā)點,并以此作為衡量活動結果的尺度。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處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站在人的角度去處理產品,使其達到為人們所用的最好的狀態(tài)和最美的形態(tài)。當今設計界用“以自然為本”來揚棄“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達設計必須充分適應人的生物學特征即人類的自然屬性。“以自然為本”的設計并非是藐視人的需求,更不是極端地犧牲人類的利益去滿足自然的需要。當然,如果犧牲自然的利益來滿足人類的貪婪,那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不應片面追求流行款式,不應片面渲染、夸張其商業(yè)性或噱頭。真正的設計是比一時潮流時尚更經得起考驗。對于一些消費者來說,某些特殊意義的設計是永遠流行,具有永恒性的。例如,基督徒對十字架的偏好等。而一些經典的品牌,例如CHANEL,GUCCI等,則是用一些簡單的永恒的色調、產品和LOGO來網羅住廣大的消費者。人是很容易產生慣性的動物,所以,一些永恒性的設計,或者是對前者設計的小小的改良才能吸引更廣大的、持久的消費群體,也更容易產生堅固的客戶群。
精細化時必須精心處理每一個細節(jié),從構思到設計的完成,要使人感到耐人尋味而又不繁瑣,從整體到細節(jié)都充滿哲理與和諧。精細的設計不是指浮夸、奢靡的設計,而是從消費者的角度,認真琢磨,也許消費者當下并不了解設計的意義,或者并無強烈的印象,但經過一會兒之后明白其意義或設計,這就是作者的意志和接受者一致的瞬間。 精細的設計應該是像咀嚼食物般,越咀嚼越有味道;使得接受者從最初的印象慢慢往雙方的感覺靠攏,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傳達至接受者的些微時間差,使用者本身或許不會馬上發(fā)現(xiàn),但“要用過才知道”就是它的價值所在。好像在玩一種游戲,在剛剛好的瞬間突然明白。
這里的簡潔并不等同于簡單,而是通過設計師的努力,使得產生的產品本身變得易于識別,能使消費者從心里更好地接受它。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慢慢把浪費的程度降到最低。一些無法用言語記述或判別時,越是深入探究,越是無法決定;但是一定知道孰優(yōu)孰劣,這個感覺上的判斷可以慢慢刪去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這就是創(chuàng)作。若停留在單純地用自然語言記述的階段,就僅只是概念而已。因此,可簡單描述的事情就失去趣味了,就變成了簡單的堆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細枝末節(jié),既不美觀,也不實用。一開始就簡單之物,和精簡后變得簡單之物,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把不合適之物變得剛剛好合適,這之間的躍升存在著設計的精髓,也就是所謂的“張力”。雖然有晃動,看起來就像是極力使之減少后的靜止狀態(tài)。人一旦抓取到這細微的晃動,就能判斷是有彈性的張力。所有的造型的基本都是如何處理張力的問題,一旦處理好了張力,不僅產品會變得更加美觀使用,也會更加方便消費者使用,貼近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生態(tài)化的設計是近幾年非常熱的話題,但是真正生態(tài)化的設計,不是考慮污染了再改造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同時滿足人們需求?,F(xiàn)在的所謂生態(tài)的設計,只是去改變材質或者是其他的東西,而沒有考慮到生產新材質的過程,可能比原來的過程造成更大的污染。這是一種變相的口頭上的生態(tài),真正的生態(tài)要從意識上開始。生態(tài)設計源于人們對于現(xiàn)代技術文化所引起的環(huán)境及生態(tài)破壞的反思,體現(xiàn)了設計師的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回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工業(yè)設計在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的同時,也加速了資源、能源的消耗,并對地球的生態(tài)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工業(yè)設計的過度商業(yè)化,使設計成了鼓勵人們無節(jié)制消費的重要介質,“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就是這種現(xiàn)象的極端表現(xiàn),因而招致了許多的批評和責難,設計師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工業(yè)設計的職責與作用。
受李彬彬教授的啟發(fā)和指導,借鑒和學習其他資料,并對消費者心理深入研究、對設計的學習和實踐,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另外九種設計。
每一件商品都有它的固有價值,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將它的性價比放到最大。沒有一件成功的商品可以脫離市場,消費者購買的時候,不止是考慮產品的本身,更是考慮產品的價格。設計師所設計的產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精神方面的需求,更要考慮到減少消費者物質方面的顧慮。所以設計師不僅要考慮產品的使用功能,更要與時俱進,加以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盡可能地為產品減少成本,從而使產品的價格有所降低。設計心理學將以消費者的價格承受能力為導向,促使設計師設計更多的“物超所值”的產品。
新時代下的設計實現(xiàn)民族性與地域性的回歸,契合了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時代精神與消費者的人文心理。泰戈爾1916年訪日時,面對日本有全盤西化的趨勢時,說了這樣一番話:“所有民族都有義務將自己民族的東西展示在世界面前。假如什么都不展示,可以說這是民族的罪惡,比死亡還要壞,人類歷史對此也是不會寬恕的。”設計中民族性的發(fā)揚回歸使消費者自覺地接受并開啟了內心中固有的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對消費者形成不小的吸引力。從地域性、名族性上來設計產品,能使消費者對其產品更大的共鳴與理解。民族性的提高不僅可以使得消費者對商品有更大的認可,更能夠提升消費者的自豪感。民族性的產品不是單純的從形式上來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內涵與細節(jié)。民族性與時代感的結合能夠不斷推動設計理念的提升并加深消費者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加強,滿足了經濟和文化的平衡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設計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一個設計作品的背后是一個時代乃至幾個時代,它反映著當時的審美觀點和價值取向,這種反映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動態(tài)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設計還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不僅僅是文化的,還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技術的等,因此,必須在時代的前提下探討設計的意義。時代的進步必將導致科學技術的進步與革新,這就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就需要設計順應時代,使生活更加美好舒適。設計的意義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能正確地、有效地引導社會,引導大眾,成為一種正確趨勢的導向。時代性對于設計來說,是與生俱來、水到渠成的一個過程。因為作為一個設計師,必然生活于一個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和歷史環(huán)境之中,時代性就是他無法回避的命運。而大部分設計作為商業(yè)設計,面向的不是設計師自己,而是市場和客戶。設計師不能自說自話來決定他的設計,而是要盡可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滿足一個時代的特性而產生的產品可以更大程度地符合流行文化和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心理需要,刺激更大的市場。
通過設計作品的傳達能讓消費者在情感上感受到共鳴的體驗,產生特別的情趣,如趣味、感動、懷舊、啟發(fā)等真實的情緒。這些情緒引發(fā)了消費者對設計的依賴和向往,促成了設計與人的互動,設計由此更具有感知力、生命力。消費者也在主觀上傾向于接受這樣的設計,并在心理上留下美好的回憶。
人情化不簡單地等同于人性化,而是更加強調消費者的主觀感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把人主觀需要的感受分為:情感需求的滿足和自我實現(xiàn)的滿足。以此為基礎的分析,要求設計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同時首先要以人情化的表達為重要基礎,感染消費者的情緒,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使其感受到設計作品帶來的自我實現(xiàn),隨之認同設計的價值。
系統(tǒng)性設計的包容化要求設計的前期準備和開發(fā)過程中充分涵括考慮各項要素,使一次設計成為美化產品、信息傳達、引導消費等一系列價值開發(fā)行為的載體。應用設計創(chuàng)造更多的相互作用,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有序的整體系統(tǒng),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多標準的要求,實現(xiàn)設計在形式、功能、內涵的兼容化,從而適合不同背景的消費者心理需要。
每一個設計中都處理很多種類的制約,各種不同水準的制約通常都會集中到了一個設計的身上,要使其彼此撞擊而數(shù)量漸漸減少,并不是加以調整使它們的水準一致,而是在剛好合適的同時,制約也減少,可以說是減法式的設計,目的是使產品具有主要機能,并且盡量保留其多樣性。消費者本身可能不能馬上發(fā)現(xiàn)這樣設計的好處,但是使用之后會感受到產品的好處。
任何一個設計師都不能脫離自己的社會責任。任何市面上的產品都會具有一定的社會的引導性,而如果設計師在設計中把自己的比較高尚的價值觀和理念融入,并較好地表達給消費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傳達合理的價值觀。甚至解決一些共同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基礎上也同時提升品牌的形象。不止宣傳了企業(yè)的產品也宣傳了文化,消費者的心理上對其產生好感,易發(fā)展為忠實的種子客戶。
和諧設計也就是說,要關心消費者的群體,從而分析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大致的心理需求。產品要放在它該放置的地方,發(fā)揮出它該體現(xiàn)的用途才是好的。要實現(xiàn)和環(huán)境、時代、消費人群匹配的和諧,才能體現(xiàn)產品的具體意義。
設計的本身就是有著明確的對象和目的,偏離設計的本意,設計便會失去方向,變成一種嘩眾取寵;而忠于本意的設計,設計將帶給消費者、帶給社會一個個驚喜。設計已經不單單是設計本身,它已經上升到一種文化,提純?yōu)橐环N精神,影響著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時代。
[1]李彬彬.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2]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4]佐佐木正人,后藤武,深澤直人.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生態(tài)學的設計論[M].黃友玫,譯.臺北:漫游者文化事業(yè)股份,2008.
[5]喬瑩.感悟“設計”[J].美苑,200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