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想林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民武裝部,江蘇 無錫 214153)
國防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國防教育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學生進行軍事理論課教學、軍事技能訓練,開展國防教育活動,使他們不斷增強國防意識,掌握未來戰(zhàn)爭中保衛(wèi)祖國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他們勇敢頑強、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學習人民解放軍忠誠使命、紀律嚴明、不畏犧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些都在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當前,絕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都開展了一些國防教育活動,但相比較而言,除對新生入學軍訓相對重視之外,其他國防教育活動卻不夠深入,不少學生對國內外大事沒有興趣,缺乏憂患意識,不思替國分憂,缺乏青年學子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尚兵習武精神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陽剛之氣,歷代仁人志士忠貞的民族氣節(jié)、崇高的愛國精神歷來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軍魂、國魂、民族之魂。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大都生活在條件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有著較好的知識基礎和教育環(huán)境,加之近幾年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相對突出,大部分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學生技能培養(yǎng)和求職就業(yè)教育,對學生國防意識培養(yǎng)重視不夠,致使學生缺乏一種應有的公民責任意識,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特別是尚武精神不足,從軍、愛軍、擁軍意識不強。不少學生認為國防是軍人的事情,和自己并沒有關系,更不把國家安全放在心上;很多大學生甚至不愿去了解最起碼的國防常識,對國家的安全形勢、國防政策認識不足。可見,當前高職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國防安全意識不強,公德責任意識淡漠的現(xiàn)象。
根據(jù)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教體藝[2007]1號)精神和江蘇省《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guī)定》(蘇教體藝[2009]19號)要求,“軍事課(含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在校大學生軍事技能訓練為2—3周,實際訓練時間不得少于14天”,“專科院校軍事理論教學時數(shù)不得低于24課時”。有些高職高專院校并沒有把軍事理論課和軍訓列入專業(yè)教學計劃中并賦予相應的學分,或訓練和授課時數(shù)不足,或教學方式采取大禮堂報告的形式進行授課,或在師資、教材、經費、場地等方面沒有保障與落實。教學管理不規(guī)范,教材不統(tǒng)一,課時安排不合理、經費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高職院校國防教育的效果。
2011年7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fā)了 《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國防教育法,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全民國防觀念,促進建設和鞏固國防。高職院校把新生入學后的軍訓作為履行國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軍訓后就不再安排系統(tǒng)的國防教育,使軍訓的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鞏固,軍訓結束后,很多學生又回到起點,行為習慣散漫、組織紀律不嚴,宿舍內務臟亂。這種現(xiàn)狀與高職院校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不相適應,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探究一種適應高職院校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有效模式勢在必行。
結合當前高職院校國防教育的實際情況,逐漸構建新生軍事技能訓練、第一課堂軍事理論教學、第二課堂國防教育活動“三位一體”的國防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國防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國防意識的全面提高。
大學生軍訓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生入學后的集中軍事技能訓練,是大學生入學后的第一課,通過集中軍事訓練,學習戰(zhàn)士們艱苦奮斗、吃苦耐勞、愛國奉獻、勇于犧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利于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提高組織性、紀律性,強化身體與心理素質,為將來建設祖國和保衛(wèi)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1.抓條令教育,樹軍人意識,塑軍人形象
按照江蘇省普通高校軍事課課程建設要求,“條令條例教育與訓練”作為必選項目。軍訓期間重點按隊列條令要求,加強學生常規(guī)軍姿訓練,包括站立、行進、隊列、隊形等,在隊列訓練與條令條例教育中,使學生樹立強烈的軍人意識,在潛移默化中使之自覺塑造軍人端莊、嚴肅、快速、利落的良好形象。
2.抓基礎管理,養(yǎng)文明習慣,成良好規(guī)范
新生入學軍訓期間是學生養(yǎng)成文明習慣和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最佳時機。因此在軍訓開始,就要結合學院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嚴抓基礎管理,如作息、出勤、出操、宿舍內務、校園行為規(guī)范等。建立管理隊伍,明確管理責任,加強過程考核,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教育處理,促使學生文明習慣和良好規(guī)范的養(yǎng)成。
3.抓技能訓練,長國防知識,強身體素質
結合軍訓安排的實際,開展學生軍事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與訓練,通過宣傳資料學習、專題介紹報告與講座、方式培養(yǎng)國防意識,增長國防知識,在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中使學生的軍事知識和身體素質均得到提高。結合征兵工作,在一年級新生中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為國防后備力量的儲備奠定基礎。
根據(jù)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于印發(fā)〈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guī)定〉的通知》和《江蘇省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guī)定》有關精神,嚴格落實“普通高等學校要把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課納入在校生的必修課程”,保證理論教學課時不少于24學時、軍事訓練實際訓練時數(shù)不少于14天,同時要嚴格抓好教學管理和師資隊伍培養(yǎng),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1.規(guī)范教學管理,開展教研活動
進一步完善和規(guī)范軍事課教學的常規(guī)管理工作,將課務聘任、教學計劃擬訂、課堂管理、課程考試、教師考核、聽課評課以及實踐活動的指導與開展等,都納入規(guī)范化管理。有計劃組織好兩周一次的教研活動,集思廣益,研究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課堂教學效果。
2.改進教學方式,確保教學效果
緊密結合教學大綱和課程計劃,緊緊圍繞教材文本,拓寬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全面實施多媒體技術授課,提高教學的效果;嘗試改變重理論教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適當引入實踐教學內容,使受教育主體的學習狀態(tài)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積極性。
3.重視師資培訓,加強課程建設
進一步優(yōu)化軍事課教師的配置結構,加強軍事課教師的校際交流,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類交流與培訓,提升教師的施教水平。在此基礎上,認真研討,積極準備,按院級精品課程標準組織開展軍事課課程建設工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與課題的研究工作,使教學、工作、研究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同步提高。
以軍事愛好者協(xié)會、國旗班等學生國防教育社團為載體,加強指導,規(guī)范管理,開展系統(tǒng)而豐富的第二課堂國防教育活動,使之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融合。
1.充分利用國防教育場所與重要時段,開展參觀學習與實踐教育活動
國防教育應該成為經常性開展的教育活動。尤其要結合國慶、 建黨、“3.18”、“8.1”、“12.9”、全民國防教育日等重要時段和紀念日,在各班級有計劃開展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走進烈士陵園、博物館、軍事陳列室、軍營等場所接受現(xiàn)場熏陶,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
2.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國防教育講座和專題教育
結合當前國際局部軍事沖突不斷發(fā)生的大背景,聯(lián)系我國臺灣問題、西藏問題、東海南海問題、中印邊界問題以及南沙問題等可能引發(fā)局部軍事沖突的實際,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國防教育專題講座,利用多媒體資源等音像資料實施專題教育,使學生對國際國內形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憂患意識和國防安全觀念常駐心中。
3.指導國防教育學生社團規(guī)范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一方面,加強社團的組織建設,即在社團的管理、成員的準入、學期活動計劃與總結、階段性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等方面做到規(guī)劃、有序、有效;另一方面,結合軍訓、國防宣傳教育等階段性重點活動,積極發(fā)揮社團組織的作用,在常規(guī)校園學習與生活中,使之成為維護校園安全與穩(wěn)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1]謝劍冬.論普通高校開設軍事理論課對加強大學生國防教育的重要作用[J].高教高職研究,2010(5)(上):175-176.
[2]胡勇勝,周永衛(wèi).論國防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精神的重要載體[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6):87-89.
[3]廖濟忠,胡代松.論國防教育的系統(tǒng)性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1):33-35
[4]張冬勝.高校國防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路徑選擇[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