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正利
(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002 )
根據(jù)《辭?!返亩x,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1]。人們通過實踐,從對象的許多屬性中,撇開非本質屬性,抽出本質屬性概括而成??茖W認識的成果,都是通過形成概念來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概念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而變化的。概念既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屬性,同時也反映了具有這種屬性的事物。概念是語言結構意義的基礎,結構是概念在語言中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概念既是形式,又是意義,猶如語言一樣,是形式和意義的統(tǒng)一體,即“形式——意義對”[2]。概念又是思維單位,翻譯過程的邏輯思維和推理是以概念為基礎的。概念也是一個認知單位,它可以是一個詞,一個短語,一個子句或一個句子結構[3]。概念對全人類來說是共同的,只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表達罷了。
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由兩大基本載體構成:短語結構和句子結構。而概念主要是由短語結構(名詞、合成名詞、名詞性詞組、名詞化結構)表達的。因此,概念的翻譯就成了翻譯的基本內容之一。
翻譯是通過對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之間形式的轉換這種方式來求得意義的相似。轉換的背后蘊藏著復雜的認知活動?!胺g即意譯,一則譯出語義意義,一則譯出語用意義?!盵4]其實,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都是由語言結構表達的,不能將二者截然分開。因此,概念既是“形式和意義”的統(tǒng)一體,也是“形式和功能”的統(tǒng)一體,即“形式——意義對”和“形式——功能對”,有什么形式就有什么意義,因而就有什么功能、表達什么概念。由此可見,術語的翻譯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語言、文化和翻譯的關系。概念翻譯是以語言意義和雙語比較為主導,融文化和翻譯技巧于一爐的復雜翻譯過程。術語翻譯,要盡量做到生動形象,特別是名詞術語,應盡量使譯名生動形象,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高度統(tǒng)一,即兼得“形式”和“意義”的統(tǒng)一。
新術語的誕生是新概念形成的結果,大多數(shù)術語都是隱喻思維的產(chǎn)物??茖W技術語言詞匯的 80%是合成術語,計算機科學術語中有90%是合成術語。這些合成術語絕大多數(shù)是隱喻思維的產(chǎn)物[3]。因此,術語“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便是喻體與隱喻思維“思考”和“想象”的關系。既然絕大多數(shù)術語都是隱喻的產(chǎn)物,那么,翻譯時就需要力求保留隱喻修辭形式,確保喻體的形象性,以更好地傳遞原語文化。例如:
Desert Storm沙漠風暴
這是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實施的軍事打擊行動。譯文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又展現(xiàn)了該術語的功能,體現(xiàn)了這一軍事行動的“敏捷”和“威力”:像閃電,像雷鳴,像沙漠風暴,席卷而去,不可阻擋。對此條術語進行翻譯,用漢語的四字短語“沙漠風暴”譯出,語言與原文平行對稱,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又完整地傳達了原文的意義。同時,譯名的“四字結構”是漢語的“四六駢體”結構,詩一般的語言,音調平穩(wěn),鏗鏘有力,讀來朗朗上口,堪稱術語翻譯的優(yōu)秀譯名。
科學技術術語大多數(shù)是由兩個詞合成的,翻譯行文,用漢語的“四六駢體”結構,用詞“宜雙不宜單”,既可以譯出原文的意義,又能保留原文的形式,較好地體現(xiàn)了“從‘形式相同’求‘意義相似’”的翻譯原則,因此,這種術語翻譯方式得到普遍的應用。例如:
Microblogging微型博客
electric chair電椅
ego-anxiety生態(tài)焦慮
affective computing感情運算
可以看出,從“形式相同”求“意義相似”,既保留了原文的隱喻形象,又譯出了原文的意義,而且富含語言民族化——這是術語翻譯的重要原則之一。
“意義——功能對”原則是指相互轉換的兩種語言的功能對等原則。雖然不同國家、民族的人們源于不同的文化,但其具有相同的認知方式和認知目的,即都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功能,探索客觀世界的奧秘,為人類服務。因此,不管是哪種民族語言,都要用語言把它們描述出來,都是要描述意義、陳述概念、揭示功能。唯一不同的只是語言這種載體的不同罷了。當然,由于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意識形態(tài)、文化積淀和背景的不同,給術語的翻譯過程帶來了語言和文化轉換上的困難。例如:
Smoking memo著火備忘錄
這條術語表示含有確切犯罪證據(jù)的便條、信件和電子郵件。故事概要是:一位婦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丈夫與另一位女子的e-mail往來記錄和所有在MSN上的談話記錄后,將其復制成一個檔案,即“smoking memo”,并交給法官以定奪丈夫是否有外遇。法官據(jù)此判定那位先生“確有外遇”。
如何翻譯“smoking memo”呢?有人譯之為“著了火的備忘錄”。對此譯文,筆者有異議。雖然形式和功能應該是匹配的、一致的,有什么形式,就應該有什么功能,但“功能是由結構表達的”。在“smoking memo”中,“memo”是主語,“Smoking”是謂語,語義是“煙”,不是“火”,因此,應是“冒煙的備忘錄”。這是原文的語義。但翻譯說到底,是兩種文化的轉換。漢語與此相類似的情景語言,有“后院起火”之說。因此,在語義對等的同時,情景語境也應該對等。所以,應該譯之為“著火備忘錄”。這種譯法表明這個備忘錄會“著火”,具有這種性質。如果你不去告官,就不一定起火。只有告官,被揭發(fā),才會起火。因此,“著了火的備忘錄”這一譯法還有一處不妥,即術語是一個詞,是一個實體,表示事物,在沒有進入句子之前,是獨立的,不應該具備“時體”意義。但在“著了火的備忘錄”這一譯法中,其“時體”意義則表現(xiàn)得非常強烈。
“形式——功能對”原則要求譯文的語言民族化,適合讀者的口味。因為原文作者所用的術語,在其自身看來,應該是最好的、最適合的、最能達到其修辭目的和效果的。譯文的修辭功能與原文的相同,是術語翻譯的基本要求。翻譯學功能理論的核心是譯文和原文的修辭“功能相同”、“意義相似”[2]。因此,譯文語言應該盡量民族化。例如:
e-mail bankruptcy伊妹兒清零
就是把信箱里舊的“e-mail”(伊妹兒),對看過的及沒看過的,統(tǒng)統(tǒng)清除掉,然后重新開張。“伊妹兒”這個名字音譯起來顯得花里胡哨,但是卻很形象。盡管因特網(wǎng)的普遍應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不管怎樣,“e-mail”是一條普通合成科技術語名詞,而不是專有名詞。既然如此,有人把“e-mail bankruptcy”譯為“伊妹兒破產(chǎn)”,就顯然不妥了?!耙撩脙浩飘a(chǎn)”,是指一個物主的破產(chǎn),這就把“e-mail”譯成了一個專有名詞。把普通名詞譯成專有名詞,既犯了形式上的錯誤,又有意義上的錯誤。這樣的譯文,盡管保留了原文的字面形式,但卻丟失了原術語要傳達的意義,破壞了原文的修辭功能。同時,原文用“bankruptcy”,其修辭功能是在不失去要傳達意義的前提下而使語言生動、形象。如果把“bankruptcy”譯成漢語“破產(chǎn)”,所產(chǎn)生的語言意義和功能,不但面目全非,而且還不倫不類。如果把“bankruptcy ”譯為“清零”,則不僅符合漢語“見詞明義”的語言習慣,而且給人以面目一新之感。把“e-mail bankruptcy”翻譯為“伊妹兒清零”,不僅意義準確,是地道的計算機科學技術術語,而且語言流暢,適合讀者口味。這樣的譯名,在名詞術語翻譯中,堪稱是把“形式”、“意義”和“功能”進行良好結合的范例,也是正確處理“語言、文化和翻譯”三者關系的成功嘗試。即使將“e-mail bankruptcy”譯為“電子郵箱清零”也是可取的,因為這樣的譯文意義準確,語言通順流暢,是大眾化的科學技術術語,可以流傳。
值得指出的是,形式和功能由多種因素組成,翻譯時,要進行分析。但是,不管因素如何多種多樣,都是由結構體現(xiàn)的。重結構分析,而且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分析語言意義和文化因素,是翻譯的要訣。
術語的翻譯,在遵循“形式——意義對”和“形式——功能對”原則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形式——意義對”和“形式——功能對”的語言知識。這些知識是產(chǎn)生正確翻譯方法的基礎。沒有語言的認知知識和認知分析,不可能有合適的翻譯方法。
以專有名詞為主體的術語,應保留其專名,對事物名稱進行意譯。這種處理方法,傳統(tǒng)上叫做“音譯與意譯結合”的翻譯方法。在高新科技術語中,不少是由發(fā)明者、發(fā)現(xiàn)者、倡導者等命名的,翻譯這類名詞術語,應音譯專有名詞,意譯其成就名。這樣翻譯,既保留了隱喻思維的聯(lián)想意義,又譯出了事物的意義名稱,符合漢語習慣。例如:
Franken food佛蘭肯轉基因食品
Franken food是Frankenstei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的簡寫形式。這個詞來源于Frankenstein,是英國女作家Mary W. Shelley于1818年所著的同名小說的主角。主角Frankenstein是一位制造了一個科學怪物而他自己卻被該怪物毀滅的醫(yī)學研究人員。譯文保留了其原人名“Frankenstein”,使人們很容易便聯(lián)想到轉基因食品會有害于研究者本身,即人。又如:
Streisand effect史翠珊效應
Streisand是美國一名藝人,她的隱私受到了侵犯,由于訴訟過程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知道了她的“隱私”?!癝treisand effect”用以指人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本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反而事與愿違,流傳更廣,曝光度更高。在這里,原語是用人名來隱喻這一現(xiàn)象,翻譯時也不妨借用她的名字來直譯這一類現(xiàn)象。類似的翻譯情況還有“Wal-Mart effect”(翻譯為“沃爾馬效應”)等。
實體隱喻術語是最多的、最普遍的,它們是科學技術成果的結晶,多以合成術語方式出現(xiàn)[5]。這類術語除了科學文化之外,民族文化因素較少。由于它們來自實體隱喻,所以對這類術語的翻譯,應盡可能地保留原語的隱喻形式。我們稱之為“形譯法”。
“形譯法”的原則是:只要譯文語言通順流暢,就盡量保留原文的隱喻形式,留給讀者一定的聯(lián)想空間,便于理解?!靶巫g法”分為兩種:一是語言表層形式,按字面意義譯出;二是語言的修辭功能,不能或不完全按字面意義,而要按文字產(chǎn)生的功能譯出,只有這樣,才能保留原文的隱喻,重現(xiàn)原文的修辭功能。例如:
White list白名單
White list是一種具有反垃圾郵件功能的信箱,是相對于“blacklist”(黑名單)的認知思維而提出來的。將之譯為“白名單”,用對比引申譯法,較好地把原文的修辭功能和盤譯出,既能達意,又能傳神。又如:
Black Power黑權主義
上面的譯例,都是術語翻譯的成功譯例,較好地譯出了原文的形式和意義。但有時,我們不應該按照語言形式進行翻譯,而要透過表層形式,譯出它的意義、功能,才能體現(xiàn)原文作者的修辭意圖。例如:
Red Power印第安人權力
該術語的修辭是用印第安人的臉膛作表征。以印第安人紅色的臉膛、紅色的鼻子表征印第安人。如果把這條術語譯成“紅色政權”,則破壞了原文作者的修辭意圖,那就完全錯了。
有的術語,是借事物某一方面的突出特征來命名。盡管譯者透徹理解了原文的修辭意圖和功能,但由于譯語文化與原語文化很難兼容,翻譯起來頗費匠心。例如:
Crack berry靚莓
berry是“莓”,是一種在低處生長的植物,有白色花和聚合果,由紅色肉質可食的花托和許多像種子一樣的果實組成,籽粒很小,聚集在花托上。straw berry是“草莓”。在crack berry術語里的crack是形容詞,意思是“第一流的”、“優(yōu)秀的”。這里,用“crack berry”給一種智能型手機命名。該機具有郵件、電話、無線上網(wǎng)、短信、即時信息、企業(yè)信息等多種功能。其外表特征是上面配有小型標準計算機鍵盤,黑色的按鍵。這個鍵盤看上去就像一顆顆莓的“籽?!薄]淖蚜:苄?,而且聚集在“花托”上。用“crack”對它進行描述,就是將手機的“機體”比作莓的花托,鍵盤比作莓的籽粒。這種手機由于其性能完美,外觀漂亮,深受歐美商務人士青睞,短短幾年內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在這里,我們對原文的“形式——意義對”和“形式——功能對”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下面就要根據(jù)“形式——功能對”譯出“譯文和原文修辭‘功能相同’、‘意義相似’”的譯文了。那么,怎樣翻譯呢?
有人將“crack berry”譯為“黑莓成癮癥”。這一譯名雖然體現(xiàn)出這種手機因其性能好而深受用戶青睞,但是沒有保留原文的隱喻形式,更談不上“功能相同”、“意義相似”的轉換。更槽糕的是,原語是“手機”,目的語卻成了一種“病癥”。試問,誰花錢去買一種“疾病”呢?加之語言晦澀,讓人無法接受。
還有人將“crack berry”譯為“黑莓機”。這種譯法,“語言”、“文化”、“翻譯”三要素的任何一個都沒有得到體現(xiàn),顯然也不妥。而且,漢語的“黑”字,只有“黑頭發(fā)”得到贊譽,就連“黑牡丹”用于比喻人,是說她像“牡丹”一樣美,但是“皮膚黑”,也有“貶”的意義存在?!昂谂!北扔餍』镒佑袆牛彩恰捌つw黑”之意。至于“黑鬼”、“黑暗”、“黑社會”、“黑衣”、“黑紗”等等都是深為人們所忌諱的。
該手機得其名是“莓的籽粒小,又聚集在花托上”的特征所致。即把鍵盤上的“鍵”比作“莓的籽?!?,主機比作“花托”,且在“berry”前是用“Crack”這一極度美的形容詞進行修飾和描述的。因此,我們將“crack berry”譯為“靚莓”手機。第一,這種譯法譯出了“crack”的基本意義,“靚”是“漂亮的”,與“crack”意義相近;第二,“berry”是“莓”,也是很美的,是紅色,中國人喜歡;第三,“靚莓”與“靚妹”同音,不僅歐美商人喜歡,東方的商人也喜歡。試問:誰不喜歡“靚妹”呢!所以歐美商人把“靚莓”帶在身邊,不“上癮”才怪!
選擇事物外表的某一顯著特征來命名是科技術語常用的手法,可使語言簡潔、準確、形象,便于讀者理解。翻譯中兩種語言的轉化是又一次喻化認知的過程[6]。所以,翻譯它們時,必須盡力重現(xiàn)隱喻形式,實現(xiàn)修辭功能的自然對等轉換,融語言、文化和翻譯于一體。
有些術語的文化特征明顯。對于這類術語的翻譯,應該重功能而輕形式,以使語言通順,能融合譯語的民族文化。
句子結構是民族文化的結晶。由于語法化,詞項和句子沒有明顯的界線。因此,有的術語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術語翻譯中,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機制具有普遍性,而不同民族語言隱喻投射的取向,或概念的組織轉換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7]。對這類術語的翻譯,必須以譯文和原文的修辭“功能相同”、“意義相似”為前提,譯出意義、譯出功能,但卻不得不舍棄語言形式。例如:
Wind rush風電熱
指現(xiàn)今人們投資風力發(fā)電,掀起風力發(fā)電的熱潮。所以,人們譯之為“風力發(fā)電熱潮”。這個譯名雖然符合“形式——意義對”原則,但卻不符合“形式——功能對”原則。根據(jù)漢語習慣,術語一般以“兩個字”或“四個字”即符合“四六駢體”為好。原文如果是單音字合成,一般譯成為“兩字”術語;原文是雙音字合成的術語,一般譯成為“四字”術語。在漢語中,利用火力發(fā)電,稱之為“火電”,利用水力發(fā)電稱之為“水電”,已經(jīng)成為眾所周知的詞匯?,F(xiàn)在人們利用風力發(fā)電,為什么不能叫它為“風電”呢?19世紀末,許多人涌入產(chǎn)金地點,引發(fā)了一場大移民潮,“gold rush”一詞,應勢而生,并被譯為“淘金熱”。以此聯(lián)想,把“Wind rush”譯為“風電熱”,似乎恰到好處。又如:
Sock puppet手偶
“Sock”是一種道具,可以把整只手放到里面,利用五個手指的挪移,做出各種“手偶”的表情動作。有人將“Sock puppet”譯成“襪子偶”,實在是望文生義?!癝ock”在這里,不是“襪子”,而是“喜劇”。據(jù)載:羅馬喜劇演員穿的一種軟底鞋叫做“sock”。后來人們用它來隱喻“喜劇”。因此“Sock puppet”的字面意義是“喜劇偶”。這類劇,有“木偶”、“皮影”等。“Sock puppet”是用手做出各種表情動作的,而且又有“puppet”一詞,根據(jù)隱喻思維和表達習慣,仿“木偶”二字,譯之為“手偶”,實為神來之筆。建立在二者本質特征相似的基礎上,本體和喻體之間存在相似性(similarity)[8],即喻底(ground),就實現(xiàn)了意義和功能的對等。
術語,來自各個民族的科學實踐,是科學技術的成果,無不打上科學文化的烙印,也常常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因此,名詞術語的翻譯在許多情況下,無法保留原文的形式,只能舍其“形式”,求其“意義”,得其“功能”。例如:
pack-year吸煙指數(shù)
有的國家對“吸煙”和“噪音”是立了法律的。為檢查吸煙的狀況,以年為單位測量吸煙的數(shù)量?!癙ack”是裝香煙的盒子,隱喻代指香煙。原語采用的是隱喻,譯語卻舍棄其喻體形象,求得“意似”。
術語既是一種短語結構,又是短語結構的基礎,當然也是語言知識的基礎,還凝結了語言的文化特征。因此,術語翻譯研究的理論和原則必須建立在語言的“形式——意義對”和“形式——功能對”原則的基礎上,從“形式相同”求“意義相似”。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有時譯文不能與原文的形式相同,但必須求“功能相同”、“意義相似”,力爭符合語言的民族化。因此,術語的翻譯必須把語言、文化和翻譯理論緊密結合起來,綜合考慮,最終譯出譯名。術語的翻譯方法,在術語的翻譯原則指導下,準確認識原文的修辭功能和意圖之后,可以靈活運用。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3455.
[2] 張梅崗.譯學研究的認知——功能途徑[J].中國科技翻譯,2007a,(3):53-55.
[3] 張梅崗.英漢翻譯新方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 Jin, Di & E. Nida.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5.
[5] 張梅崗.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
[6] Verbrugge, R. R, Transformation in Knowing: A Realist View of Metaphor[A]. Honeck & Hoffman. Cognition and Figurative Language[C].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1980.
[7] 謝之君.翻譯中的隱喻性認知[J].上??萍挤g,2001,(3):1-6.
[8]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