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許昌學院,河南許昌 461000)
在日常交際過程中,人們常用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這種“拐彎抹角”的語言表達行為就是語言的間接性,被語言學界稱為間接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它使語言交際活動變得復(fù)雜、難解,并深刻影響著人們之間的語言交流活動。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英語初學者往往不了解這種間接言語行為,并因此而導(dǎo)致英語交際活動的失敗,給英語學習、英語交際帶來了很多障礙。如今交際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是教會學生正確、得體地使用語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英語學習行為有著很強的解釋力,因而,應(yīng)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言語理論是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的語用學理論,在《論言有所為》一書中奧斯汀提出,語言不僅是描述客觀世界的工具,而且還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人在說話的時會施行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這三種言語行為。美國言語學家塞爾在《言語行為》一書中對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詳細闡述,形成了間接言語理論。塞爾認為,要理解間接言語行為,不僅要理解句子“字面用意”,還要根據(jù)字面用意推斷出句子的言外之意,即說話人的主觀意圖。由塞爾的論述可知,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言語行為對另一種言語行為的執(zhí)行,一句話中不僅包含著說話人陳述的客觀事實,還隱含著說話人的主觀意圖。例如:Could you help me with the bake?這句話表述的只是一種言外行為,說話者的真實意圖是請求對方的幫助。間接言語行為還可以包含兩種以上的言語行為,如在談話過程中,甲說“I'm feeling dizzy”,這不只是陳述了甲頭暈的客觀事實,還可能包含多重含義,如甲確實頭暈需要休息,甲希望以頭暈為借口獲得乙的關(guān)心與幫助,甲想以頭暈為借口希望乙離開,等等。
語言交際中常出現(xiàn)間接言語行為,導(dǎo)致語句的形式與功能不對應(yīng)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從語言功能上看,語句通常有陳述、祈使、疑問、感嘆四種語言功能,這些語言功能通常與特定的語言形式相照應(yīng),如祈使句式照應(yīng)的是“請求”、“命令”、“指示”的言語行為;疑問句式總是與“詢問”相照應(yīng),在句尾常常會出現(xiàn)“?”。在語言交流中,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并不是絕對的,同樣的句式可以表達多種言語功能,一個言語行為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實施。例如:“It is very cold outside.”陳述的是“外邊的天氣很冷”,但這個句子還可以表達多種功能,“呆在屋子里不要出門”、“外出時多穿件衣服“、“不要進行室外活動”等。這種語言功能與語句形式不一致的現(xiàn)象,給外語初學者帶來了許多障礙。
規(guī)約性簡潔語言行為是指根據(jù)句法形式、語言習慣而推到出的間接的言外之意,這是人們在長期語言實踐中形成的,這種間接的言外之意已固定于語言形式之中,并為人們所普遍認同與接受。例如:would you stop making the noise?中的“would you do”就是以一種語氣委婉而禮貌的表達方法,是詢問對方是否愿意做某事的疑問句。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是指依靠特定的語境與話語雙方共知信息進行推導(dǎo)的語言行為,句子的字面意思與說話者要表達思想意圖存在一定差距,說話者進行需要推理才能明白說話人的真正用意。如甲:let’s goto the movie tonight.乙:I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句子中乙并沒有說不去看電影,但從話語中可以推到出乙要應(yīng)付考試,不去看電影。
根據(jù)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可知,說話人實施言語行為的同時實施了主言外行為與次言外行為。在進行語言交際時,交際者往往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而是間接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主言外行為體現(xiàn)著說話者的目的與意圖,而次言外行為只是說話者進行語言表達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委婉的表達方式可以給聽話者留下許多余地,避免了交流中的沖突與尷尬。例如:“你身上有錢嗎?”這句話要表述的是向別人借錢,這種詢問只是次言外行為,而向別人借錢才是詢問的真正目的,是說話者的主言語行為;再如:“屋子里真熱”,這種陳述是次言外行為,而陳述所要表達的請求——請求對方打開窗戶或空調(diào),才是主言外行為。
在間接言語行為中,常有語句深層結(jié)構(gòu)和表層結(jié)構(gòu)不一致的現(xiàn)象。表層結(jié)構(gòu)是句子外在的形式,是說話者所用語句表達的言語行為;深層結(jié)構(gòu)是句子的內(nèi)在涵義,是說話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如你在小路上行走時,某人站在路中間,你會說“Will you move a Little?”這句話中有兩重含義,表面上講是委婉的請求“請你移動一下?”實質(zhì)上講的是“不要站在路中間,擋住我的路。”由此可見,句子的表層結(jié)構(gòu)與深層結(jié)構(gòu)常常是不一致的。在日常交流中,說話者的表述的字面意思與真實意圖并未完全一致,常會有言外之意的含蓄表達,字面意義未必能體現(xiàn)出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聽話者需要根據(jù)特定的語境來體會說話者的言外之意。如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字面意思是“你有字典嗎?”其真實含義則是“你自己去查查字典就知道了”。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形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語言形式,因而間接語言行為對英語學習有著重要影響,分析與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就顯得格外重要。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僅僅掌握英語單詞、英語語法,并不能順利地進行英語交際,還需要了解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如女: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男:Myhead hurts.句子中女方問男方明天是否還愛她,男方卻說他有些頭疼。就字面意思來說,這句話十分簡單,但其中卻有著豐富的含義,男方的話可能是拒絕女方,也可能是在考驗女方,看女方對他是否關(guān)心??梢?,只有了解間接言語行為,熟練掌握間接言語行為的句式,熟悉英語文化背景,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順利地進行英語閱讀與交流。英語聽力理解并不是簡單的信息收集與解碼,而是一個復(fù)雜的信息處理過程,僅僅掌握語法、單詞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恰當理解語言的間接性,熟練掌握各種間接言語行為的例句,才能真正提高英語聽力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深受西方結(jié)構(gòu)主義的影響,過分強調(diào)語言形式的習得,忽略了語言形式的交際功能,影響了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間接言語行為常會給教學帶來很大的麻煩,會使學生出現(xiàn)語用失誤,導(dǎo)致交際失敗。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英語的間接性。
語言交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其中文化差異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英語與漢語是在兩種不同民族心理、思維模式下形成的,由于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缺乏足夠的認知,中國學生進行英語交際時常會受漢語表達方式與文化背景的影響。如在英語交際過程中,常用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來表示邀請對方一起去吃飯,而這種表達方式與漢語中的“吃過飯了嗎?”的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等很相似,導(dǎo)致英語初學者將其誤解為簡單的問候語。再如甲:what beatiful handwriting!乙:No,not at all.You are joking.前一個句子是一個簡單的贊賞語,而乙的回答卻很不得體,使用的是有漢文化特征的自謙、自貶,從而導(dǎo)致一種語用失誤。因而在英語教學中,應(yīng)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西方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用語習慣等,從而避免這種語用失誤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同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yīng)盡可能模仿真實的英語交際情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英語表達機會。英語初學者往往對中西方文化差異不了解,習慣于用漢語表達方式進行英語交際,并產(chǎn)生了許多英語學習障礙。因而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應(yīng)該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
要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就需要讓學生學習各種間接交際行為,了解英語的語句形式、表層結(jié)構(gòu),了解英語句子的表層意思與說話人用意之間的不一致。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辯證地看待語句類型以及語言功能之間的關(guān)系。在英語中存在著許多表達間接言語行為的語句,只有掌握了這些語句的用法,才能得心應(yīng)手地進行英語表達。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yīng)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授學生間接言語行為的知識,讓學生了解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與類別,讓學生能理解別人的間接表達意圖。在教學中可以列舉許多生動的事例,如外國朋友看到中國朋友辦公室中的花瓶,講道“l(fā)t’s a beautiful Vase.”其實這只是一句禮貌的贊美,如果講中國朋友講“if you like it,you can take it.”就會使外國朋友感到非常尷尬。同時,教師還應(yīng)該對典型的間接言語行為的語言句式進行總結(jié),并對其進行分析與講解,使學生能熟練掌握這些英語句式,減少由間接言語行為而帶來的英語交際障礙。
語言交際活動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的,這種語言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制約著交際雙方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同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中往往就有不同的含義。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如果有一方缺乏語境知識,就會導(dǎo)致交際失敗。在跨文化語言交流中,這種交際語境更為重要。如美國人討厭別人想讓他離開房間時,會講“The door is over there”,這就是英語文化背景下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再如:在英語課堂上學生經(jīng)常說“I have a question to ask.”其實這是一種中國式的表達,西方人很少用這種方式進行交談,而是用更加委婉的方式“I’d like to ask if I could ask a question.”由此可見,對交際語境的認知直接影響著英語交際活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yīng)讓學生認識交際語境,準確表達自己的說話意圖,通過交際語境理解對方的交際意圖,以順利進行交際活動;同時,還應(yīng)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識,增加對英語的感性認識,讓學生了解間接言語行為中的語句形式與功能,了解字面意思與說話人所表達的用意之間的不一致。
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英語交流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聽說讀寫能力,而是缺少在語境中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很多學生不能正確識別英語中間接表達的意圖,不懂英語間接語言行為。為此,應(yīng)讓學生學習一些約定俗成的間接言語行為。在英語中有許多習慣性的間接言語表達的句子,這些句子的用法和意義比較固定,字面意思與真實用意之間的脫節(jié)程度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熟記這些不同類型的間接言語行為句,并將之熟練應(yīng)用到語言交際之中。只有將英語教學作為整體看待,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是當前最前沿的語言學理論,這一理論對英語教學有著較強的解釋力。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關(guān)注的不是語法結(jié)構(gòu)與語言系統(tǒng),而是人們?nèi)绾问褂谜Z言表達意義。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展引發(fā)了人們對當前英語教學的思考,許多教師將間接言語理論應(yīng)用到大學課堂之中,并嘗試用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解決教學難題,從而為高校英語教學改革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1]趙衛(wèi)麗.賽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2,(9).
[2]孟慶玲.論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及語言哲學觀[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5).
[3]崔艷輝等.對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探討[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2,(5).
[4]趙留美.間接言語行為和英語教學[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2,(5).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31.
[6]王傳經(jīng).間接言語行為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