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丹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4)
功能目的論與公示語的英譯
柯 丹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4)
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預(yù)期目的或功能決定,這是功能目的論的一條根本原則。公示語英譯時要考慮到中西方的文化、認知以及心理差異,兼顧文體、語義、語用上的得體原則,使譯文準確規(guī)范。
公示語;功能目的論;翻譯
張貼于公共場所的文字、圖形等各類標識以及標牌稱為公示語、告示語、社會標志語等等,旨在提供給公眾各類信息,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號召人們遵守公德,嚴禁有損于公眾的行為。公示語是社會語用的一個重要部分,更是在經(jīng)濟和社會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提供信息和展現(xiàn)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徑。
公示語根據(jù)使用范圍和特點,大體有提供某種相關(guān)信息或指南、提示,對相關(guān)公眾的行為提出限制、約束要求,阻止或預(yù)防特定行為事件的發(fā)生這幾種類別。例如:門診部(Out-Patient Department)、已消毒(Sterilized)、右側(cè)行使(Keep Right)、兒童嚴禁入內(nèi)(NoMinorsAllowed)等等。在語言上,公示語通常使用名詞、動名詞、詞組以及短語,語言精練且句法簡潔。公示語給予所處特定范圍的公眾以現(xiàn)實行為的指示、提示、限制、強制,時態(tài)僅限于現(xiàn)在時。同時,詞匯選擇考慮到廣大公眾的文化水平,僅使用常用詞、簡單詞。為避免任何歧意、誤解,與日常生活相關(guān)的公示語都是多年實際使用形成的規(guī)范和標準表達,或是約定俗成的語匯。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公示語得體的英譯和規(guī)范的使用意義重大。其英語譯文所要實現(xiàn)的預(yù)期目的是準確地提供給公眾信息。在此前提下,同時考慮譯文對象的語言文化習慣以及心理狀況,給讀者提供舒心的關(guān)照。
1.功能目的論
20世紀70年代后期,德國出現(xiàn)了功能派翻譯理論。1971年賴斯 (KatharinaReiss)在Possibilitiesand 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riticism一書中提出:“在實踐中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翻應(yīng)該有具體的翻譯要求(translationbrief)”。這正是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
此后,威密爾(HansVermee)根據(jù)行為學的理論提出,翻譯是人類的一種目的的行為活動。翻譯時,譯者根據(jù)要求,結(jié)合翻譯的目的和譯文讀者的特殊情況,從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進行選擇性的翻譯。威密爾所提出的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澳康摹笔侵缸g文的交際目的。根據(jù)目的論,所有翻譯要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jié)果決定方法。翻譯目的論的最高準則是目的決定翻譯行為。
在威密爾的“目的論”的基礎(chǔ)上,曼塔利(JustaHolz Manttari)進一步發(fā)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她用信息傳遞(messagetransmitters)來指各種各樣的跨文化轉(zhuǎn)換,視翻譯為一項為實現(xiàn)特定目的的復(fù)雜活動。
翻譯目的理論(Sopostheory)使得翻譯由原先占主導(dǎo)地位的語言學及側(cè)重形式的翻譯理論,全面轉(zhuǎn)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會文化因素的翻譯觀。
2.英漢公示語的不同特點
中西方思維方式以及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不同。英漢語屬于不同語系,語言差異反映在公示語上也比較明顯。
(1)思維認知差異
中國人重意合,語句之間主要靠使用順序和思維進程得以聯(lián)系。西方人重形合,語句之間結(jié)構(gòu)嚴密,主要依靠語法功能進行連接。這種綜合性思維與分析性思維的差異使得漢語的公示語重前因后果的順序,先說原因,再給結(jié)論;而英語的公示語一般是先講明結(jié)論,再給出理由。例如:“工地入口,請慢行”譯為“Slow,siteentrance”目的在前,原因在后。英譯時,對句序就要作一定的調(diào)整,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另外,中國人的人本文化沉積下來形成的思維是以人為中心。西方人卻習慣于以物為主體,思維更習慣從客觀事物出發(fā)來看待問題。本體和客體的思維差異反應(yīng)到語言上,漢語習慣以人或物為主語,甚至使用無主語句。而英語在描述一件事情時習慣以物為主語。因此,處理這類公示語的翻譯時,要適當轉(zhuǎn)換英語句中的主語。例如:“請勿亂扔垃圾,違者罰款”,如果這時按照漢語習慣直接翻譯為 “Donot litter,or you will beliabletoa fine”就會顯得僵硬,而按照英語的思維模式使用被動句就容易接受得多了:“Any person wholitterswill beliable toafine”。
(2)文化心理差異
翻譯目的論采取的是一種功能觀。它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不是原文本身對接受者產(chǎn)生的影響,而是由譯本的預(yù)期功能或目的決定的。而這種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譯本接受者的情境及文化背景的制約。因此,要達到交際目的,譯者必須先研究目的語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心理。美國學者J·賴利和M·賴利提出的社會類型論認為,不同社會類型的受傳者有不同的選擇信息的特征,并對媒介的信息有不同反應(yīng)。
中西文化的差異往往導(dǎo)致人們對公示語的心理接受能力的差異。個人價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點,西方人在人際交往中注重平等待人;與之相反,社團價值至上是東方文化,尤其是儒教文化的特點。中國人往往強調(diào)內(nèi)外有別、上下不同?!吧唐肥鄢?,概不退換”、“嚴禁賭博”、“嚴禁隨地吐痰” 等具有中國本土意義的公示語,在中國人看來并不十分刺眼,然而翻譯時,我們需要考慮英語本族語者不同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譯語的得體性。這些譯文是否符合實際功能需要,是否應(yīng)該進行改寫,或者有沒有必要翻譯成英語,要待實踐檢驗才能下定論。
(3)語言語用差異
在公示語的翻譯中,許多錯誤的產(chǎn)生是譯者對英語詞匯的語用意義一知半解、望文生義。其實許多英語語匯既有字面意義,又有言外之意。例如,有的公交車前后門分別標注“Up”、“Down”。然而“進”、“出”對應(yīng)的英文是“in”和“out”;而“up”和“down”含義為“ 向上”和“向下”。又如,有的旅館把“保管好私人物品”(Take Care of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翻譯為“Take Care of Your Private Parts”,而“ Private Parts” 在英語中通常指人的身體某部分。這些錯誤的出現(xiàn)往往會導(dǎo)致交際的失敗,而且損害交際方的感情,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
3.公示語的翻譯規(guī)則
為有效實現(xiàn)翻譯目的,譯者應(yīng)根據(jù)公示語的預(yù)期功能,結(jié)合其語言特點,靈活選擇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要接受者做出反映,譯文文本就要遷就目標語的形式規(guī)范和文體慣例,首要目的是要達到預(yù)期的效果,這對于應(yīng)用性較強的公示語更為必要。
(1)表達清晰,意思明確
萊斯的翻譯類型學指出,文本有三種類型:信息文本、表情文本、感染文本。應(yīng)用到翻譯上,根據(jù)文本的目的和性質(zhì),信息文本要求直接、完整傳達原文本的內(nèi)容。不論英語還是漢語,作為公示語,首要的是在有限字符范圍內(nèi)清楚地提供信息。某機場有一條英漢對照的公示語:“為了您和大家的健康,吸煙請到吸煙區(qū)?!弊g文卻寫成了“For your and othershealth,the passengers who smokepleasegotothesmokingarea.”這樣一來,英譯文的意思就成了“為了健康,歡迎候機乘客吸煙。”這與原意背道而馳。
另外,漢語中有些公示語的表達含有約定俗成的成分。如果直譯成英語,這一成分就會影響譯文的意思。所以,為實現(xiàn)原文預(yù)期功能,這類公示語的翻譯應(yīng)過濾掉這些成分而著重信息的傳遞。例如,“嚴禁客貨混裝”等標識是指貨運卡車不能在運貨的同時帶人。若直譯為“Donot put passengersand cargoestogether”,對于譯文讀者來說,到底是旅客不能同所帶貨物一起前往目的地呢,還是在車上旅客不能將貨物隨身攜帶呢?這時如果譯為:“Nopassengersontrucks.”其意義就清楚地表達出來了。
(2)語言簡練,句法簡潔
翻譯是指首先從語義上,其次也在結(jié)構(gòu)上用最貼近、最自然的譯語再現(xiàn)原語信息。公示語這類語篇的語言受特定形式制約,大多以結(jié)構(gòu)緊湊的省略句形式出現(xiàn),省略句表意突出,能收到言簡意賅的強烈效果。同樣,公示語的英譯也要做到語言洗練、結(jié)構(gòu)緊湊。
功能翻譯的重點是根據(jù)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去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fù)制原文的文字。公示語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為了對譯語接受者產(chǎn)生同等影響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較大的自由度去解釋原文、調(diào)整結(jié)構(gòu),由此產(chǎn)生的譯文必然會打破原文的局限。刪減和改譯是常用的方法。諾德指出,按照譯語文化的準則來調(diào)整或“改寫”原文,是每個專業(yè)翻譯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利刀傷人”,“勿動展品”等公示語,如果照漢語字面翻譯成“Bladeissharp,takecareof your hands”和“Pleasedonot touch theexhibits”,勢必包含了冗余信息。考慮到公示語的特殊語言形式,翻譯時可以對原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保留其核心信息。言簡意賅地譯為“ Sharp shade”、“ Handsoff”,無論是在結(jié)構(gòu)上還是在翻譯目的上,都達到了預(yù)期的效果。
(3)語體規(guī)范,語氣得當
威密爾的翻譯目的論除了目的原則外,還有語義連貫和忠實精確兩個總的原則。語義連貫原則指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譯文與譯語接受者的交際情景連貫一致??紤]接受者的背景知識和實際情況,以便譯文接受者能夠理解其義。忠實精確原則指譯文和原文的連貫性。但翻譯目的決定其忠實程度。
英語同義詞匯極其豐富。對公示語翻譯時,為了保持交際情景連貫一致,語體對應(yīng)非常重要。要“把恰當?shù)脑~匯用在恰當?shù)牡胤健薄G匦惆字赋觯骸安煌捏w常要求使用不同的詞語?!崩纾喊选昂驒C樓”(terminal)譯為“ waiting-hall” ,把“安全出口”(Exit)譯為“safeexport” ,把旅游景點的“入口處”(entrance)譯為“way in”,都是不恰當?shù)?。翻譯時充分體現(xiàn)語氣差別也是一條不可忽視的原則。大體上講,公示語的語氣按其強弱可依次分為:禁止性、警告性、命令性和提示性四種?!罢埼鹞鼰煛北M管是一種禮貌用語,但它的意圖應(yīng)是對一種不良行為的約束。在英語中,對于這樣一種意圖的表達方式應(yīng)該清楚明白。若不加改動譯為“NoSmoking,Please”,則表達意圖和實際效果發(fā)生了沖突。既然是應(yīng)禁止、約束的行為,在語氣上就不用那么客氣,譯為“No Smoking”就可以了。
(4)兼顧語言思維習慣和語言的可接受性
如上文所述,中西方認知模式、思維模式、心理因素差異很大。公示語的英譯應(yīng)盡量采用通用的表達方法,與有些約定俗成的國際標準保持一致。“保持車距”應(yīng)譯為“Keep Your Space”,而不是“ Keep Space”;“ 問訊處”應(yīng)譯為“Information”,而不是“Place for information”;“ 失物招領(lǐng)處”應(yīng)譯為“ Lost and found”,而不應(yīng)譯為 “Place for the lost things”;“男更衣室” 應(yīng)譯為“Men's l ocker” 而不應(yīng)譯為 “Roomfor man tochange clothes” 等等。
公示語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語言,它把必要的、有用的信息傳達給大眾。它的表達應(yīng)符合語言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征,順應(yīng)交際的需要。公示語的英譯更要遵從它的交際目的。恰當、得體、規(guī)范的公示語翻譯將給我國的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勃勃生機。
[1]呂和發(fā).公示語的功能特點與漢英翻譯研究[J].術(shù)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shù),2005,( 2).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9-13.
[3]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1).
[4]姜海清.翻譯學中的功能主義[J].社科縱橫,2005,( 6).
[5]朱維芳,Sarah Trenholm.文化差異現(xiàn)象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 1) .
[6]秦秀白.英語文體學入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對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0,(4):9-12.
[8]王銀泉.公共場所英語翻譯錯誤拾零[J].上??萍挤g,2000,(2) .
[9]秦秀白.文體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0]中國標準出版社第三編輯室.公共信息安全消防安全標志圖形符號國家標準匯編[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4.
H315.9
A
1673-0046( 2012)1-0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