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陳 皇
(1.蘇州大學唐仲英血液學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 215021;2.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 200444)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生活豐富多樣,大學生思想不斷變化,傳統(tǒng)的黨員教育形式正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基地是對學生黨員進行黨的理論教育、黨性磨礪、素質培養(yǎng)等的重要支撐平臺。因此,在新時期探索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基地的建設模式,是創(chuàng)新黨員教育形式、提高黨員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是完善黨員再教育和考評體系的有益探索,也是落實黨員先進性教育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
黨課學習是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不僅有利于豐富學員黨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為學員進一步端正入黨動機、增強黨性修養(yǎng)提供寶貴機會。因此,部分高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簡而行之,以黨課教育作為學生黨員教育的全部。事實證明,基于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行有效的拓展。而建立以志愿者活動為基礎的學生黨員教育基地是黨員課外教育的有益探索。通過基地化教育,一方面可以調動學員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利于學員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消化和理解,提高黨性認知。因此,高校學生黨員實踐教育必須充分認識教育基地建設的重要性。
部分高校也認識到加強對學生黨員教育進行課外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建立黨員實踐教育基地數量作為各支部的年度考核指標。而事實上,各支部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能夠最終堅持下來的卻很少,甚至有的簽訂完共建協(xié)議后就從未組織過活動。這種以完成黨建任務為導向,流于形式、不重實效的做法也使得黨員教育基地建設失去其原有價值。因此,必須加以制止,切實把教育基地化建設作為教育培養(yǎng)學生黨員的重要載體。
部分高校在學生黨員教育過程中也注重教育基地資源,不定期組織學生到各類基地開展黨建活動,但往往是為了活動而活動,缺乏突出鮮明的主題,缺乏精心有效的組織,缺乏對不同教育基地特點的理解,所以,當活動結束后,學生黨員常常不知所為、不知所獲,更別提對今后有何借鑒和指導作用。因此,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必須充分結合不同教育基地的特點,科學、合理、有效地開展黨員教育活動,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正確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其強調理論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從實踐中來,回實踐中去。學生黨員教育一方面需要以黨課為基礎的系統(tǒng)學習,讓廣大年青學子切實了解黨的成長歷史,掌握黨的核心精髓;另一方面,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將學習的內容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使之進一步淬煉、升華,最終更好地理解理論。而創(chuàng)建學生黨員教育基地的目的正是為了實現課堂理論教育與課外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提高黨員教育的成效。
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實踐、不斷提高的過程。黨員的先進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它要求我們每個人要把抽象的先進性落實到自身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并且用行動去實踐先進性。而根據雙方合作共建協(xié)議,學生黨員教育基地一般具有形式多樣、持續(xù)性強、組織靈活、涉及面廣等特點,客觀上滿足了黨員實踐先進性的多元需求。學生黨員可通過這一平臺的觀摩、參與、組織、討論,逐步提高思想認識,堅定理想信念,從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永葆先進性。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知識面廣,尤其作為其中的先進分子,學生黨員往往思想上進、目標明確、理想遠大。而目前國內傳統(tǒng)的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無論是黨課教材、組織形式、考核辦法乃至思想觀念均難與之相適應,其根本在于欠缺實效性和針對性,尤其是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對學生黨員實行教育基地化認識嚴重不足。因此,為進一步提高黨員教育質量,完善黨員教育模式,必須切實加強實踐教育,推進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基地建設。
學生黨員教育基地是提升黨員教育水平的重要陣地。此前各高校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校園內部,又或者不定期組織前往校外如農村、企事業(yè)單位、公益性組織等進行考察和調研,沒有固定的場所,又缺乏延續(xù)性的主題,穩(wěn)定性和實效性較差,同時受經費、時間等因素制肘,成效不顯著。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下簡稱:該院)在學生黨建過程中緊密圍繞“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風建設為抓手,以制度創(chuàng)新為動力,以志愿服務為特色”的建設理念,先后與“上海市紅十字會”、“中華骨髓庫上海市分庫”、“上海院士風采館”等十余家單位達成了合作意向,建立起了以志愿者服務為特色的高校學生黨員實踐教育基地。在基地的運行中,學生黨員通過親身參與基地的志愿者服務工作,踐行黨員宗旨和志愿精神,從而在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培養(yǎng)才干、提升境界。
該院通過結合專業(yè)特色、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不斷促進學生黨員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學生黨員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其以“生命之鴿”志愿者工作站為載體,以志愿者服務為內容,以服務社會、普及科技為形式,融社會實踐、學科認知和思想提升于一體,搭建黨員教育平臺,創(chuàng)新黨員教育機制,全面提高黨員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構建更為豐富飽滿的教育體系,培養(yǎng)一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生命之鴿”志愿者工作站是在該院統(tǒng)籌下,管理協(xié)調各志愿者團隊的學生組織,其擁有多支富有朝氣、經驗豐富的志愿者團隊,如中華骨髓庫志愿者、院士風采館志愿者、“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等。工作站為廣大學生黨員積極投身于志愿者服務工作提供了絕佳平臺,讓學生黨員在奉獻社會、鍛煉自我的同時,也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弘揚,展現出當代學生黨員的歷史使命。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該院黨員教育基地把黨的知識教育與具有公益性的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達到了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全面考察和真實測評,強化了高校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力度,使黨員教育基地成為加強學生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手段。
以該院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的入黨歷程分析:她熱心公益事業(yè),2008年12月成為中華骨髓庫志愿者,2009年加入“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團隊,2010年7月10-25日參加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志愿者工作,2010年9月29日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了一位年僅5歲的白血病患者,成為上海大學第8例、上海市第186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經過支部系統(tǒng)培養(yǎng)和全面考察,最后被吸納成為黨組織的一員。
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立足于黨員自我培養(yǎng)機制的不斷完善和“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意識的不斷增強。通過基地化教育,一方面激發(fā)高校學生黨員學習和工作的熱情,為其組織和協(xié)調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舞臺;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黨員崗位設置、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引導其按照“遠志、尚美、踐行、蹈厲”的要求,培養(yǎng)“有能力、有魄力、有毅力、有魅力”的優(yōu)秀學生黨員,從而加強黨員隊伍的自身建設。
實踐中,該院在各項基地活動中試行了“項目化”管理模式,推進“團隊負責制”,獨立管理,獨立預算,從而使項目運作更加靈活科學,更契合大學生特點。通過合作共建等活動,不斷地鍛煉、啟發(fā)和教育學生黨員,從而逐步增強自律意識。
學生黨員教育基地運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涵蓋了從基地遴選、簽訂協(xié)議到活動設計、人員組織、總結交流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具有牽涉面廣、綜合性強、人員流動大等特點,客觀上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以確?;剡\作的可持續(xù)性。
1.思想上重視教育基地建設。新形勢下,黨員教育成效是關系到黨員能否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關鍵問題。該院黨委十分重視學生黨員教育基地建設,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進行統(tǒng)籌指導,同時構筑了“輔導員——黨支部——志愿者團隊”三位一體的組織模式,負責學生黨員基地化教育的具體實施,確保教育基地活動穩(wěn)定、深入、可持續(xù)發(fā)展。
2.完善黨員教育管理機制。進行學生黨員教育基地建設,除了思想上重視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管理機制上進行創(chuàng)新。近年來,該院在黨員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過程中不斷完善黨員注冊登記、“紅卡”痕跡管理、評估考評等一系列舉措,為完善黨員教育管理體制進行了有效探索,也為黨員教育基地的不斷完善打下了堅實基礎。
3.探索黨員教育激勵機制。學生黨員教育基地建設以實現“制度規(guī)范化、活動程序化、合作長期化”為目標,力求通過公平公正的評估體系,讓廣大學生黨員在實踐活動中能力有所增強、覺悟有所提高,通過以點帶面吸引更多優(yōu)秀的青年學子向黨組織看齊。該院以學生黨員在教育基地活動中的表現為參考,量化考核指標,組織成員互評,并以“生科之星”、志愿者之星、獎學金評定等為抓手,樹立模范典型,并給予集中宣傳、報道,初步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確保了學生教育基地建設的生機活力。
[1]赫崇飛.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52.
[2]王亞平,吳賓.高等學校黨員教育基地建設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44.
[3]胡曉敏,王紹讓.以黨員教育基地為載體推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J].新西部,2007,(24):129.
[4]柴金龍.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43.
[5]金慶良.關于高校學生黨員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的幾點思考[J].職教研究,2009,(2).
[6]梁楹.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