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勝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當前,改革開放使時代經歷著越來越深刻的變化,同時也給學校藝術教學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并提供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然而,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在學校藝術教育開始走上穩(wěn)步發(fā)展道路的同時,我們也深深感到學校藝術教育仍然是整個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很多教育主管部門尚未把藝術教育真正列入議事日程;不開和隨意停開藝術課的情況仍普遍存在;藝術教育經費不足;學校藝術課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機制,學生學習流于形式。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學校藝術教學必須從新的角度挖掘其蘊藏著的適合當今時代發(fā)展的內容。講述、分析并恰當?shù)剡\用這些內容,才可以把藝術教學和時代的發(fā)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現(xiàn)在時代的主旋律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藝術教育要和社會主義建設相協(xié)調,首要任務是育人,學科發(fā)展根本在人才。而在這樣一個信息劇增、人才輩出、觀念迅速轉變、新舊交錯的年代,育人首先要育德。魯迅先生曾說:“美術可以輔翼道德”,并提倡以美術為媒介,通過寓理于情、以情動人來達到教育的目的。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學家豐子愷先生也認為:“藝術以人格為先,技術為次?!敝鲝堅谒囆g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求善”和“道德欲”的培養(yǎng)。藝術教學肩負著對學生思想發(fā)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在美術教學中,這種作用的發(fā)揮對學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響,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巨大可塑性的青少年來說,意義無疑是深遠的。作為藝術教師,我們應從育人的目標出發(fā),遵循藝術學科自身的特點,強化藝術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影響和精神污染,幫助他們明是非、辨美丑,培養(yǎng)高尚道德品質和精神情操。
藝術教學的德育因素散布在各個知識點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論,聯(lián)系教學實際,有意識地進行思想教育,并把思想教育當做一條主線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欣賞課上,講述藝術大師徐悲鴻的名作《逆風》時應告訴學生,這是日本侵占我大好河山、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危難時刻而創(chuàng)作的,畫家借喻奮飛的麻雀,表達了中華民族在逆境中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笑對苦難、逆風飛翔的精神風貌和不做亡國奴的愛國豪情。而解放后,他則畫了很多的奔馬,寄希望于意氣奮發(fā)的祖國,歡呼新中國的誕生。通過講解,使學生了解到畫家不僅有高超的畫技,更有可貴的愛國精神,感受到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把凝聚人心的火炬,是我們的光榮傳統(tǒng)和崇高美德。
此外,還應在課外藝術活動中強化德育功能。例如:結合重大節(jié)日活動舉辦專題展覽、演出,不定期開設專題講座;通過畫廊、墻報、觀看電視錄像等多種手段,進行直觀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觀察、分析、反映和表現(xiàn)周圍的客觀事物,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總之,把德育教育作為藝術教學的靈魂落實到具體的藝術教學中去,進一步樹立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新觀念,這是時代賦予藝術教學急需研究發(fā)展的一個新的內容,也是時代對藝術教學的呼喚。
美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的教育,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教育活動,也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度珖囆g教育總體規(guī)劃》中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從課程設置來看,藝術課也是學校教育的專門課程,它的美育功能是其他各類課程所無法比較的。實踐證明,通過卓有成效的藝術教學,可以激發(fā)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需要,并對發(fā)展其能力、培養(yǎng)健康而高尚的審美趣味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要給學生明確,一幅美術作品的好壞并不是以“像不像”“好看不好看”作為評價標準的,而是指導青少年在學校的藝術課中接受美的陶冶,認識畫的藝術美;在平時的制作中,通過對形象的感受、想象與思考,用錦心慧手來表現(xiàn)生活,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引導和滿足學生的審美要求,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熏陶,造就學生良好的美育素質,充分激發(fā)學生對美的追求,探索藝術課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做到“以美輔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體”,從而在美的感受中得到了教育。如:指導學生畫祖國的青山綠水,以激發(fā)他們對祖國的眷戀之情;畫菊花時體會它的傲然正氣;畫紅楓體會它燃燒的山巒;畫青松去體會它的浩然正氣;畫服飾和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結合起來,給自己更多積極的影響。通過美術作品用線條、色彩來反映生活中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敏銳觀察力。
藝術教育中的美育任務,就是要求教師將美育作為一個主調融入多彩的教學中去。教育學生如何區(qū)分真善美、假惡丑,使學生在學習正確的審美觀、道德觀的同時,把自己的情緒體驗和道德判斷與時代結合起來,正確地欣賞、評價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抵御各種不健康的藝術作品侵蝕毒害,棄惡揚善??傊?,美育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標準,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能力已成為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成功的藝術教學,應使學生在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空間、立體的觀念,從而促使學生智力、才能的全面發(fā)展。那么,藝術教學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能力呢?
首先,藝術教師要把能力培養(yǎng)當做一個重要的教學指導思想落實到具體教學中。由于藝術課在學校教學中客觀上被列為“小三門”,導致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重講解輕感受,重理智輕情感,不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理論研究表明:倘若我們用藝術力量去激發(fā)青少年藝術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的能力便會有長足的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看到,學生一旦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也會在學習中不斷增強。
其次,培養(yǎng)學生能力要從宏觀上著眼,從微觀上入手,下工夫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這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愿意下工夫把教材鉆得透,在教學中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課堂教學具有說服力。在素描課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臨摹時,要指導學生先抓物體的基本特征,省去一些瑣碎細微的部分,從整體著手到局部刻畫,然后再回到整體。這樣,就使學生學會了用眼睛去認真觀察世界萬物,感受萬物的美麗,同時也使雙手鍛煉得靈巧能干。
最后,培養(yǎng)學生能力,也要求教師的能力必須具有綜合性。藝術教學過程要強調把教育學、心理學融會貫通,并依據(jù)學生年齡特點,結合繪畫基礎、個人興趣等因素綜合施教。同時,還要將學校多學科知識縱向融進教學中。如: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應要求他們運用自己的語文、歷史知識組織語言,分析畫面內容和主題思想,運用其他學科知識陶冶情操,比如,展示當前化學前沿及晶體圖片,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在“立體構成”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起空間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從而和他們的幾何學習聯(lián)系起來,比如,幾何學中的“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畫法幾何與蒙日”都能很好地促進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立體圖形駕馭能力。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組織能力。還可以運用其他手段,如參加比賽、畫展等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逐步形成他們健康的人生觀、道德觀,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能力對未來前進道路上戰(zhàn)勝困難、奪取勝利起著關鍵意義。
[1]周杰宇.試論化學教育中的科學人文精神及其培育途徑[J].價值工程 ,2010,(10).
[2]郭玉紅.音樂美育對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8).
[3]邢瑞香.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想像和創(chuàng)造能力[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