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毓
第3牙遠中向移動是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矯正內容,特別是在前牙擁擠、第4牙減數拔除后,該牙向遠中移動將是必須的。我院在近年的臨床矯正工作中采用釉質粘接材料粘接拉鉤,用彈性橡筋加力,配合活動矯正器為固位體的形式矯正96例、253顆第3牙遠中向移動患者,效果較為滿意?,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矯正第3牙向遠中移動的患者96例、253顆,矯正一顆第3牙的患者l8例,兩顆同牙合第3牙的患者33例,3顆第3牙的患者11例,4顆第3牙的患者34例;第4牙減數拔除后,使第3牙遠中向移動的患者65例;第3牙與第4牙間存在間隙,而臨床矯正前牙列擁擠,需使第3牙遠中向移動的患者31例。在96例接受矯正的患者253顆第3牙中,矯正前有牙合關系的為241顆(軸線較正、無扭轉的牙齒44顆,軸線偏、有扭轉的牙齒l97顆),矯正前無牙合關系且軸線偏、有扭轉的牙齒12顆。接受矯正的患者年齡最小9歲,最大21歲。
1.2 矯正方法 ①在第3牙上用釉質粘合劑粘接預制拉鉤。視矯正前第3牙的不同情況進行受力分析,將拉鉤粘接在相應部位上,以使其矯正達到預期效果。一般第3牙的軸線較正常、無扭轉(或第3牙近中傾斜度較少、無扭轉)時,將拉鉤粘接在第3牙的遠中頰面靠近齦緣處,與預成之活動矯正器的對應拉鉤成水平。如加力后第3牙遠中移動效果不佳,產生遠中傾斜(或矯正前即有遠中傾斜)時,再于先粘接之拉鉤的上方適當區(qū)域粘接拉鉤,與在活動矯正器上輔設于第3牙近中區(qū)的對應拉鉤成水平。加力后,使產生力矩將其扶正,再使其向遠中移動。如第3牙既有近遠中傾斜又有扭轉時,可先將其扶正,遠中移動至離開第2牙后,再于第3牙顎(舌)側相應部位粘接拉鉤,使形成轉矩,將其扭正,然后進行齦纖維切斷術,以利其矯正效果保持穩(wěn)定。②將在模型上預制的活動矯正器上的對應拉鉤調整至最佳位置,使其更利于理想受力,并將矯正器戴入口中。③選取彈力大小適合的彈性橡筋配掛在相對應的兩拉鉤之間,使產生的彈性拉力作用于第3牙上。囑患者每1~2 d更換橡筋1次。④3~7 d首次復診,發(fā)現第3牙受力方向、大小有問題時,及時予以調整。后囑患者7~10 d復診1次,以解決在矯正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
1.3 矯正判定標準 第3牙遠中移動后,重新建立牙合關系,達到個別理想牙合標準者,為效果良好;第3牙遠中移動后,遠中傾斜或同時合并扭轉,不能建立個別理想牙合,但經用上述方法可重新矯正者,為效果較好;第3牙遠中移動后,遠中順斜或扭轉,不能建立個別理想牙合,用上述方法不能矯正,必須用其他正畸手段矯正者,為效果差。
臨床矯正的96例、253顆第3牙遠中向移動患者中,92例、248顆第3牙的遠中移動效果良好,良好率分別為總例數與總顆數的95.8%和98.0%。4例、5顆第3牙的遠中移動效果較好(多數患者未及時復診)。臨床中未發(fā)現第3牙遠中向移動效果較差的患者。
第3牙牙根長,受力點偏高,移動較為困難。單獨采用活動矯正器矯正,其移動方式多為傾斜移動,且加力大小、方向較難掌握,矯正結果多不理想。固定矯正器裝置對第3牙移動效果較好,但其材料費用較高,操作較復雜,多數患者較難接受。而應用新興的釉質粘合材料作粘接劑粘接拉鉤,其強度足可達到矯正受力要求,粘接較牢固,并易于拆除,這樣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制作帶環(huán)及焊接拉鉤,且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用彈性橡筋加力,其力型柔合,不易使所加力牙齒因施力過大壓毀牙周膜,造成根端及頜骨組織嚴重破壞,且患者可自己更換橡筋,方法簡單。配合活動矯正器作固位承力裝置,使所受之反作用力均勻作用于萌出的牙齒和頜骨黏膜上,承力效果較好。
總之,應用釉質粘合材料粘接拉鉤,彈性橡筋作為力源,其優(yōu)點在于省時、操作簡便、易于掌握、施力柔合、持久,且材料易得、價廉、療效可靠。因此,在臨床矯正工作中,只要認真檢查、分析、設計、操作及選取彈力大小適合的橡筋,本法仍不失為矯正第3牙遠中向移動的良好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