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指一側胸鎖乳突肌發(fā)生纖維性縮短而緊張后所形成的頭頸偏斜畸形。近年來在我國發(fā)病數有所增多,男女發(fā)病無明顯差別,臨床表現為患側的面部較小,眼裂狹小和眉毛向下[1]。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外科只能手術矯形,患兒痛苦較大。筆者對我院近1996年以來,來我科就診的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患兒應用音頻治療的89例患兒,取得滿意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男46例,女43例,共計89例,病程 <42 d,30例,42 d-2月50例,>2月9例,臨床表現為嬰兒頸部歪斜3例,索條硬46例,包塊43例,以上病例均經臨床確診轉我科理療,治療期間不配合其它療法。
1.2 方法 我科采用北京ECM99-IC電腦中頻治療儀,采用音頻部分,襯墊法,圓形電極2個,直徑各為4.00 cm,置于患兒胸頸乳突肌,電流強度20-30 mA,小兒不哭為度,20分/次,1次/d,15 d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一周繼續(xù)治療。
2.1 療效判斷標準 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的外科系統(tǒng)運動性疾病治愈標準: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恢復運動和能力[2]。治愈:頸部包塊消失,頭部無歪斜,自動轉動如常;顯效:頸部包塊明顯縮小,頭部歪斜明顯減輕,頭部自動轉動略受限;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2.2 結果 89例音頻電治療小兒肌性斜頸,其中86例治愈,治愈率為96.63%;3例,顯效率為3.37%,總治愈顯效率為100%。
小兒肌性斜頸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患兒胸鎖乳突肌,常表現為肌纖維細胞的增生變性、攣縮等改變[3]。病因未定,學說眾多[1]。目前國外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時機以2~12歲為宜。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留下永久性疤痕,時間晚,不利于家長及患兒的接受[3]。
我院采用音頻電治療,有一定的效果,音頻電能夠阻止結締組織的增生、機化、粘連的形成[4];音頻電刺激,改善局域血液循環(huán),加強病變部位組織營養(yǎng),有利于纖維化的組織松解和軟化、膨大,使攣縮肌群病理過程逆轉,促進吸收和消散;本報告的89例患兒中治愈86例,顯效3例。
音頻電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效果顯著,尤其是出生后3個月以內的患兒,療程隨病程的長短,治療時間亦不同,越早發(fā)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操作簡單,宜于應用。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802-803.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外科系統(tǒng)運動性疾病治愈標準).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208.
[3]朱志強,呂春燕.非手術治療小兒肌性斜頸臨床研究進展.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0,31(12):69-71.
[4]姜麗萍,楊洪達主編.實用理療手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