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功
鑒賞古詩的方法盡管很多,如知人論世,分析意象、意境等等,但是,我認為,鑒賞古詩的關(guān)鍵是抓住“虛與實”,抓住了“虛與實”,就等于抓住了鑒賞古詩的綱。
我們先看看什么是文學的“實”,什么是“虛”。一般來說,“實”指可見、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虛”指這些形象未顯現(xiàn)的部分或滲透在這些形象里的復(fù)雜、微妙的思想情緒。從不同角度說,眼見為“實”,聯(lián)想、想象為“虛”;人、事、景為“實”,思想、情感為“虛”;現(xiàn)實為“實”,過去、將來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
再看看,“虛”和“實”的關(guān)系是什么。對此,古人早已作了精辟的概括,那就是“虛實相生”,“實”產(chǎn)生“虛”,“虛”又表現(xiàn)“實”。這是文學藝術(shù)特點之一,尤其是古詩,這一特點更鮮明,幾乎所有的古詩都是虛實結(jié)合的。所以,鑒賞古詩的關(guān)鍵是抓住“虛”和“實”,其理由有四:
理由之一,抓住“虛”和“實”,便于把握古詩的思路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既說的是“虛”和“實”關(guān)系,又體現(xiàn)了古詩的脈絡(luò):從“實”到“虛”,由“虛”到“實”,或?qū)嵵杏刑摚撝杏袑?。抓住了這一點,就容易把握古詩的思路,從而整體把握詩意。例如,歐陽修的詩《瑯玡溪》: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從虛實的角度看,該詩的思路為:實寫在瑯玡溪的所見——山、雪、溪水、游客、流花,虛寫溪水的源頭,山中山花爛漫的春景。如果不從虛實的角度分析,也許只能看到作者的所見,而看不到作者的所想——實中有虛,不能到位地把握思路。
理由之二,抓住“虛實”,便于全面概括古詩的內(nèi)容作為語言藝術(shù)的古詩,“虛”和“實”是其內(nèi)容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從這兩方面概括其內(nèi)容,其概括才會全面。如對《瑯玡溪》內(nèi)容的概括,如果僅從“實”的方面概括,只能概括所見到的三幅圖景——雪消溪漲圖、游客過溪圖、溪水漂花圖,而概括不出溪源山花圖,其概括顯然是不全面的。
理由之三,抓住“虛實”,便于分析、理解古詩的意蘊、意境 古詩鑒賞的難點是意蘊、意境的分析、理解。意蘊屬于“虛”,是由“實”“生”的,意境是“實虛”結(jié)合體。明白這些道理,順藤摸瓜,難點也就不成為難點。還是以《瑯玡溪》為例來說明。該詩由“但見流出山中花”這一“實”,借助讀者的聯(lián)想、想象,生出“虛”——溪水源頭、山中美景,使得其意蘊極為豐富,不僅有對眼前景的贊美,還有對溪水源頭、山中春花的憧憬,也表達了寄情山水的情懷,創(chuàng)設(shè)出了幽遠的意境。
理由之四,抓住“虛實”,便于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虛實結(jié)合”雖然本身只是一種表達技巧,但是,它也是表達技巧的“綱”。試想,哪種表達技巧不與虛實有關(guān)?例如,從修辭方面看,比喻、比擬、夸張、借代都屬于虛實結(jié)合;從抒情方面說,觸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都屬于虛實相生;側(cè)面描寫也屬于虛實結(jié)合。鑒賞表達技巧,從虛實入手,綱舉目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