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華 潘澤意 涂振東
漏斗胸指胸骨、肋軟骨及部分肋骨向背側凹陷畸形形成漏斗狀,是小兒最常見的胸壁畸形,常因胸骨凹陷,導致心肺受壓,肺功能降低,表現為活動耐力差,肺活量低,易發(fā)生心悸及呼吸系統(tǒng)感染,宜早期進行手術矯治。我院在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開展了無胸腔鏡輔助、鋼板單側固定的矯形板置入胸骨抬舉術(即改良的Nuss手術)治療小兒漏斗胸68例,所有病例均取得良好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進行改良Nuss手術治療小兒漏斗胸68例,男57例,女11例,年齡2~15歲,體重6~35 kg,其中1例為復發(fā)病例。多數患兒有不同程度的發(fā)育遲緩或活動后有胸悶、氣促、易出汗等表現。60例漏斗胸呈對稱型,8例非對稱型。除常規(guī)檢查外,所有患兒術前均行胸部CT及心臟超聲檢查,以評價漏斗胸嚴重程度及有無合并心臟畸形。所有患者根據胸部CT片計算Haller指數,本組Haller指數3.11~14.21,其中輕度14例(Haller指數 <3.25),中度24例(Haller指數3.25~3.5),30例重度以上(Haller指數>3.5)。
1.2 手術方法 手術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患兒仰臥,雙臂外展位,暴露前胸。用軟尺在胸廓表面準確測量雙側腋中線之間的長度,選擇合適尺寸的Nuss鋼板。矯形鋼板兩端根據胸壁期望抬高的弧形,用折彎器將矯形鋼板折彎成弓狀,弧度與預設抬舉高度一致。術前用記號筆標記胸骨最低點、與其相平的兩側肋骨最高點(作為矯形鋼板穿入和穿出胸壁處)以及兩側切口。無胸腔鏡輔助下,在胸骨凹陷最低點的同一水平處,兩側胸壁腋前線至腋中線作橫行切口約2~3 cm,手指在肋骨淺面鈍性潛行游離至胸骨旁凹陷開始的部位,在左側胸壁最凹陷處肋間隙用血管鉗分開肋間肌,再用擴展鉗經此緊貼胸肋關節(jié)緩慢向前通過胸骨下陷處,并緊貼胸骨最低點在胸骨后越過縱隔,至對側同一肋間隙穿出。把矯形鋼板用雙7號線連到擴展鉗上,將已塑型的矯形鋼板弓背向下從左向右拉出至右側切口,到位后,翻轉矯形鋼板使其弓背向上,使胸骨和前胸壁突起達到期望抬高的形狀。單側矯形鋼板套入固定片,將固定片縫在肋骨骨膜上,再把固定片與胸壁及矯形鋼板縫在一起??p合肌層、皮下組織,不需留胸腔引流管,漏斗胸矯形完畢。術后常規(guī)鎮(zhèn)痛、霧化吸痰,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療效評價 關于Nuss手術的療效評價,小兒漏斗胸的手術效果評價標準:①胸部X線片顯示胸骨改變。②胸廓外觀效果。③患兒和家屬滿意程度。④胸廓飽滿程度、伸展性和彈性。符合4條者為優(yōu),3條為良,2條為中,0~1條為差。
68例均順利完成手術。術中平均出血量少于8 ml,無一例輸血,無心包、心臟、肺損傷等術中并發(fā)癥。術后無心包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金屬過敏等發(fā)生。術后早期并發(fā)少量氣胸1例,未行胸腔穿刺或胸腔閉式引流,自行吸收良好;6例皮下積氣積液,經相應處理均痊愈;2例左側固定片滑脫,經重新固定后,不影響手術效果。術后住院6~8 d。所有患兒隨訪5~21個月,胸廓塑形良好,患兒活動耐力增加,臨床癥狀均不同程度改善,無鋼板旋轉移位、固定片滑脫等發(fā)生,矯形效果滿意。
漏斗胸是小兒最常見的胸壁骨骼畸形,占小兒胸廓骨骼畸形的90%以上。患兒可出現胸痛、心悸、運動耐量受限及心電圖等異常,常致心肺功能受損。漏斗胸引起的左心結構及心臟收縮功能受損,隨年齡增加,這種損害越明顯。由于凹陷畸形對患兒的呼吸循環(huán)生理及精神造成損害,影響正常生長發(fā)育,應進行外科手術糾正。手術是治療漏斗胸的惟一有效方法。改良Nuss手術治療具有切口小,損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的特點,并且保持了整個胸部的完整性、伸展性,擴張性,柔韌性和彈性,效果好,因而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
[1]曾騏,彭蕓,賀延儒,等.Nuss手術治療小兒漏斗胸60例回顧分析.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4,20(4):223-225.
[2]胡廷澤,韋???,劉文英,等.小兒漏斗胸的外科治療.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1994,(8):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