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樸
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與護理中常見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處理要點
麻樸
目的總結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簡寫PICC)被廣泛應用于長期輸注刺激性藥物、長期反復靜脈輸液、化療患者的護理體會。方法對300例行PICC置管術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置管及護理的經驗。結果對300例患者行PICC置管術,由于準確評估患者的情況,謹慎嚴格的操作,精心細致的護理,一例誤傷肱動脈,穿刺失敗;一例感染,給予拔管外,其余均留置良好,留置時間最短14 d,最長126 d,平均70 d。結論了解PICC置管和護理中常見并發(fā)癥的預防何處理能顯著降低穿刺失敗率和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簡寫PICC)是由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導管。能為患者提供一條快速、安全的輸液通道。我科2007~2012年300例接受PICC置管術的患者,經精心護理,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300例,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齡20~75歲。置管時間為14~120 d,平均置管時間為70 d。300例一次置管成功率為98%,1例因穿刺誤入肱動脈后穿刺失敗、1例感染予以拔管,不成功率2%。
1.1 穿破血管 ①準確評估患者情況,選擇合適血管。目前公認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為PICC置管首選靜脈。因為頭靜脈其前粗后細,導管易造成反折,增加置管難度。②穿刺時動作要輕柔、準確,送管時不要過猛。最佳穿刺點為肘窩下2橫指處,穿刺點過低則血管相對較細,易引起血液回流障礙或血管損傷,過高則可能損傷神經及淋巴回流系統(tǒng)。
處理:PICC穿刺針相對普通輸液針頭較粗,加上在外周穿刺,所以在進針時未碰見血管,可將止血帶稍下移(接近穿刺點)以便膨脹血管,也可在穿刺前用毛巾熱敷所選擇的血管使其更充盈。
1.2 導管堵塞 穿刺時間過長,患者年齡偏大,血液粘稠度高,凝血時間短。
處理:在穿刺前可將導管注滿肝素鹽水后再穿刺。
1.3 送管不暢 導管前端觸及靜脈瓣。
處理:可將導管往外退2 cm左右再轉一圈避開靜脈瓣送管,在腋窩處扎止血帶或導管接注射器,邊推鹽水邊送管,但必須確定導管在血管內。
1.4 誤傷動脈 穿刺過深,誤入動脈。因肱動脈靠近貴要靜脈中段及貴要靜脈,穿刺前確定動脈的位置,固定好患者的手臂和靜脈,尤其對于太瘦的患者要注意,考慮使用影像導引穿刺技術。
處理:退出穿刺針,局部按壓30 min,再加壓包扎止血,定時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
1.5 心律失常 導管尖端位置過深所致,進入心房或心室。穿刺前應準確測量長度,避免置入過長。
處理:當患者感到心口不適時,立即退出導管5~10 cm。待患者心電圖轉復為正常心律,情緒穩(wěn)定,X光胸片確認導管位置后,再行穿刺。
1.6 神經損傷或刺激 因臂叢神經較豐富,穿刺時可損傷尺神經、肘正中神經和橈神經。
處理:當患者感到手臂發(fā)麻,發(fā)軟、麻刺感或完全不能動彈,要立即拔針,通知醫(yī)生,評估患者手臂的活動能力。
2.1 液體輸入不暢 導管只有一末端孔,如末端孔頂?shù)窖鼙冢匮椴怀銮乙后w滴入不暢。
處理:將導管外抽1~2 cm,如再不行將導管外端轉幾圈,避開靜脈壁。
2.2 靜脈炎 機械性靜脈炎與選擇導管的型號和血管的粗細不當有關,穿刺側肢體過度活動。
處理:濕熱敷30 min/次,間隔半小時一次,抬高患肢,避免劇烈活動[1]?;蚴褂米贤饩€治療儀,在15 cm的距離使用,每次不超過15 s,1次/d。
2.2 血栓性靜脈炎 與選擇導管的材質、型號和血管的粗細有關(導管外周形成血栓)與穿刺時損傷血管內膜有關。
處理:不能急于拔管,以免產生活動栓子。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超過心臟水平,局部熱敷,必要時可用彈力襪或彈性繃帶包扎。遵醫(yī)囑使用抗凝劑或溶栓劑,于患肢靜脈點滴。
2.3 感染 與穿刺點、導管接頭、靜脈滴注藥物污染、無菌技術及不及時換藥有關。
300例患者行PICC置管術,由于術前準確評估,術中謹慎操作,術后嚴密護理,其中一例誤傷肱動脈,穿刺失敗;一例感染,給予拔管外,其余均留置良好,298例患者中穿刺失敗較前減少96%,感染較前減少95%,管道留置時間較前增加92%。
PICC技術穿刺程序簡單,易于掌握,價格合理,既消除患者反復靜脈穿刺的痛苦,又極大地減輕醫(yī)護工作量,并降低感染的危險②,對長期輸注刺激性藥物、長期反復靜脈輸液、化療患者尤為適用,所以護理人員必須充分掌握PICC置管術的操作程序及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處理,為患者的治療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1] 袁玲,葉惠華,葉明枝,等.腫瘤患者PICC插管未到位所致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4,19(2):178-179.
[2] 楊雄.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護理.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8,12(27).
471023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新區(qū)醫(yī)院內科七病區(qū)
處理:當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寒戰(zhàn),穿刺點發(fā)紅,變硬,疼痛,有滲出物,應抽血培養(yǎng)對比(外周取血和經由導管取血)并拔管。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
2.4 導管阻塞 藥物配伍禁忌,之間不相溶,未經鹽水沖管就肝素封管,導管末端位置不對或導管發(fā)生易位,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等。
處理:及時用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若無法緩解,用5000U/ML尿激酶,注入1mL,保留30min,回抽后,立即用20 mL以上生理鹽水脈沖沖管。
2.5 前臂水腫 加壓時繃帶纏繞過緊,體位關系或側支循環(huán)不良引起。
處理:適當調整繃帶松緊,防止穿刺側肢體受壓,適當抬高穿刺側肢體。
2.6 導管損傷 不正確的固定導管、注射壓力過高、置管側肢體量血壓、針或其他利器的意外損傷。
處理:體外部分的損傷可以用廠家配備的零件修復,如不能修復,要考慮原味更換導管或拔管。
2.7 導管拔出困難 血管痙攣或收縮、靜脈炎、血栓形成、感染,導管易位。
處理:將導管末端保持在適當位置預防血栓的形成,拔管時動作輕柔、緩慢、逐漸拔出。如感覺阻力很大,應停止拔管,考慮行放射檢查,確定導管的走向和位置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