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娟
(福建省廈門火炬學校)
合唱是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是音樂藝術中一種重要的形式。它要求合唱隊員在聲音上的統(tǒng)一與協調,有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特點。合唱也是校園課外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生中開展合唱活動,讓中學生接觸這種多聲部音樂,在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節(jié)奏以及同學間相互的交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鋼琴是一件具有極強表現力的樂器,被稱為“樂器之王”。鋼琴除了在獨奏領域充分的展示自己光輝燦爛的魅力外,也成為了以單一樂器擔任伴奏最為普遍和有效的一種藝術形式。20世紀以來,鋼琴伴奏藝術這一形式得到了發(fā)展和完善。而在合唱藝術中,鋼琴伴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人們愛用“紅花還待綠葉扶”來比喻鋼琴伴奏對作品主要部分所起的烘托陪襯作用,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它并不僅只是一種音樂背景,而是整個音樂結構中不可分割的有機地結合體。
為了充分表現合唱作品的藝術水平,鋼琴伴奏者除了對合唱起伴奏、輔助作用外,還在前奏、間奏、尾聲中擔任主要角色。
(1)前奏的引入
一部合唱作品的音樂是從前奏開始的,作品的速度、整體情緒往往從前奏中表現出來。如陸在易創(chuàng)作的《雨后彩虹》的前奏,寫的精美絕倫。第1小節(jié)在高音區(qū)雙手演奏一個空八度,接下來出現了三組琶音和弦,這三組和弦具有豐富的和聲變化效果。此時的鋼琴音色極為講究,要求演奏出一種空曠的音響效果,在和聲變化的過程中要突出變化音、和弦的層次感和力度上的對比。演奏者要用放松的手臂,有意識控制指尖小心、慢速觸鍵。第7小節(jié)中鋼琴伴奏有一段快速跑動的音階,這一小節(jié)要求觸鍵準確,一氣呵成,營造出彩虹五顏六色的光感。第8小節(jié)右手在高音區(qū)演奏的三十二分音符模擬大自然中鳥鳴,要彈出通透的音色。
(2)間奏的過渡
合唱作品中的間奏通常是用來起到情緒上的過渡、展開的效果。如青主創(chuàng)作的合唱《大江東去》。在節(jié)奏上,作曲家通過休止符、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最后停留四分音符,利用節(jié)奏上的變化營造出緊湊的音響效果,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驚濤駭浪的畫面。在演奏這一間奏時,要充分運用手臂的力量,快速準確觸鍵,并稍稍帶有加速趨勢制造出音響上的龐大效果。第13、14小節(jié)出要根據按照樂譜上提示的節(jié)奏和力度記號演奏,與前段形成鮮明對比,描繪出嘆息、悠遠的音響效果。
(3)尾聲的處理
在合唱藝術中,鋼琴伴奏的尾聲指的是人聲結束時或者結束以后鋼琴演奏的部分。在音樂性上起到了強化、補充的音樂效果。如《茨岡》中的尾聲部分,在經歷了各種情緒的音樂描寫之后,作曲家要表現的是吉普賽人略帶茫然的情緒,尾聲從合唱的最后一個和聲處開始,一連串的連續(xù)下行分解和聲,最后雙手在p和pp的力度上結束全曲,讓人感覺到漸行漸遠的畫面感。伴奏者在演奏時應該注意設計適當的指法,連貫并減弱處理,最后兩個和聲要利用手臂的力量慢速將指尖“帶”起來。
(1)烘托效果
在合唱演奏主旋律的時候,鋼琴利用伴奏織體來烘托人聲,要求伴奏者要控制力度的變化,為人聲做出補充,注意切忌“喧賓奪主”。如作曲家瞿希賢創(chuàng)作的合唱曲《飛來的花瓣》。前奏之后,鋼琴伴奏在這一樂段中采用不帶旋律的分解式進行。在這一段的演奏中,鋼琴伴奏要控制力度變化,右手的小連線要演奏的具有起伏感。
(2)協奏效果
在一些合唱作品的片段中,鋼琴伴奏擔任主旋律,人聲則演唱具有復調性質的復調部分,取得了音響上新穎的藝術效果。如創(chuàng)作于1998年由作曲家杜鳴心根據同名哈薩克族民歌改編的合唱曲《嘎哦麗泰》。合唱完成一個完整的樂句之后,鋼琴演奏出四個小節(jié)的主旋律,右手由和弦加八度演奏完成,左右采用連續(xù)三連音分解上下行作為伴奏,營造出一種優(yōu)美抒情的氛圍。在這一片段的演奏中,注意右手旋律部分要凸顯出來,三連音的演奏要準確,在力度上用f到mf最后落在mp上。在這一部分旋律中,鋼琴伴奏與合唱共同完成營造出協奏的效果。
鋼琴演奏是一項技術性含量很高的藝術活動,鋼琴伴奏的基本技術與獨奏沒有區(qū)別,對于伴奏者的技術要求(特別是在歌唱性技術方面)也不低于鋼琴獨奏家。在擔任鋼琴伴奏中,有時會遇到要求拿到新伴奏譜,一邊識譜一邊完成伴奏。這就要求伴奏者要在日常中除了演奏技巧以外,還要加強視奏能力的訓練,以達到快速掌握新作品的要求。
在拿到一首樂譜的時候,在非視奏的情況下,伴奏者不急于馬上在鋼琴上彈出旋律,而應當仔細讀譜。在練習之前,先了解作曲家、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風格以及相關的速度、情緒提示,并通讀合唱中各個聲部的旋律。
合唱中的指揮是全隊中的靈魂人物,他引領合唱隊去實現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指揮不僅起到打節(jié)拍,更重要的是在速度、力度、樂句以及表情等全方位做出提示。鋼琴伴奏應該是指揮默契的搭檔,在合作前應與指揮充分溝通,了解指揮的手勢,盡力用自己富于樂感的琴聲帶動合唱隊員投入對作品的演繹中去。
在音樂藝術中,人聲是最能夠表達情感的手段。而鋼琴的發(fā)音原理是榔頭擊弦而發(fā)音。在伴奏的過程中演奏者要求掌握合唱的“呼吸”,內心一定要有歌唱的感覺并合理的利用鋼琴的左右踏板。
普通中學生組建的合唱團與專業(yè)合唱團、成人合唱團都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中學生對于音準、和聲感覺、理解力等差異,造成在演唱過程中需要鋼琴伴奏更多的“拉”“幫”,并在演出或者比賽中要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能夠配合指揮完成對作品的演繹。
在合唱藝術幾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鋼琴伴奏在各種伴奏語匯、和聲以及音響效果上得到新的發(fā)展與變化。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音樂教師,在不斷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同時也應當在學生課外活動中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讓合唱藝術的魅力之花開在每一個中學生的心中。
[1]李斐嵐.鋼琴伴奏藝術縱橫——怎么樣彈好鋼琴伴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張佳林.鋼琴演奏與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任音.如何談好中國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J].鋼琴藝術,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