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亞靜
(山東省梁山第一中學)
語文學習,謹記“三巧”
◆耿亞靜
(山東省梁山第一中學)
古人教、學語文,著落在一個“背”字上。孩童啟蒙,便是老先生教著一句一句地背誦《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韻》《增廣賢文》等書籍,先解決讀音問題;再一字一字描紅,解決字形問題;當一本書背完之后,老先生開講,闡明句意,明白事理,解決字義問題。這是古代尋常的教學方法,卻行之有效,因為它踏準了語言學習的節(jié)拍和韻律。清末明初以來,大破大立,許多老祖宗承延、打磨了上千年的極好的教學方法一旦而廢,雖然教育得到普及,澤被更多人,但學習者整體的語言文學水準卻不斷下降。因此,誦讀必須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得到重視,吸取前人精華,以科學地教育學理念加以改良,必能對老師和學生大有裨益。就誦讀的方法來講,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在語文教學中,背誦對于鞏固字詞,加深理解課文,提高讀寫能力,促進記憶力的發(fā)展,均有積極的獨特的作用。
首先,誦讀的數(shù)量和程度應加強。不僅課本中要求背誦和熟讀的要堅決徹底拿下,課外能被能讀的經(jīng)典文章又何止千萬?老師應精選打印出來供學生吟詠背誦。
其次,要明確教師在誦讀教學中的角色。高中語文教學不同于初中更不同于小學,學生的知識多了能力高了,教學就要多引導少說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誦讀教學來講,老師應更多的承擔服務者的角色,做些必要和精辟的講解,為文章定下感情基調(diào),對有難度的字詞句稍作講解,就應把大部分時間留在讓學生誦讀上,高中教學科目繁多任務繁重,這也是就事論事的權宜之計。
還有,不能保證每個老師每篇文章都讀得特別準確到位,更何況學生,網(wǎng)上有豐富的朗讀語音資源,從唐詩宋詞到現(xiàn)代經(jīng)典詩歌,從四書五經(jīng)到當代經(jīng)典美文,應指導和督促學生上網(wǎng)時多下載名家的誦讀,邊聽邊學,把誦讀作為一門藝術來欣賞更能增加其樂趣。
最后,應豐富誦讀教學中的手段。背誦有用,但對很多學生來說卻枯燥。教師不僅要實施督查嚴格檢驗,以“壓”的方式迫使學生努力,還應開展諸如背誦比賽、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背誦活動,增強誦讀的趣味性,以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背誦氛圍。
語文教學沒有公式定律,沒有習題范例,沒有必背的數(shù)據(jù)史料;從學科的輔助工具上講,物理假設可以用電腦軟件模擬,數(shù)學難題能夠用超級計算機運算,醫(yī)學障礙可用科學儀器攻關,但要創(chuàng)作一篇文學作品還要用編程運算,就要讓人笑掉大牙了。因此,語文教學強烈的主觀性、鮮明的審美性、課堂教學的相對不平衡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等諸多的不變量讓許多人將其搞得玄而又玄,高揚人本主義的大旗,追求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自我價值”實現(xiàn),重視非智力因素,卻忽視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正規(guī)技能的培養(yǎng);重視開發(fā)潛能,重視人際關系、情感交流、情意發(fā)展,而忽視程序、環(huán)節(jié)、操作方法,忽視技能掌握,把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看成是純粹非理性的、情感體驗的、藝術審美的、形象思維的過程??傊^于重視人的因素,而忽視科學的因素,這是有失偏頗的。說到底,語文教學是教育學范疇內(nèi)的教學,教育學是一門科學,那么語文教育就永遠不能違了“科學”二字。
從學科規(guī)律來講,語文教學是個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它隸屬于人文科學,其內(nèi)容又幾乎涉及人文科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科學,就應該“科學化”,就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科學化與人文化的統(tǒng)一,理智與情感的統(tǒng)一,是語文這門學科應該致力的目標。語文教學是科學有序的,體現(xiàn)在它的學科目標是標準的,學科內(nèi)容是規(guī)范的,知識的分類是嚴謹?shù)模n文選取的是文質(zhì)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文章;課文體系既體現(xiàn)了科學性、綜合性、實用性,也體現(xiàn)了序列性。另外,同其他學科一樣,老師的講解、督促,學生的記憶、復習,都是遵循心理學、腦科學的一般規(guī)律的。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大到教學計劃、大綱的制定教材的編輯,小到材料的梳理、記憶,都應符合科學地規(guī)律,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使語文教學出成果,出成績。
為什么一師所教同樣資歷同樣努力的學生在學習效果上會有相當?shù)牟罹?或者你語文好些,或者我數(shù)學更棒,這跟學生對這門課的感情有很大的關系。例如,積累成語,做了同樣的功,效果大不同,有的當作負擔苦痛來記,非得有人拿鞭子趕著不行;有的卻興趣十足樂此不疲,撒歡兒往前跑,自然會有不同。我一向贊成樂學而非苦學,真正有了興趣,輔之以方法、努力,何愁不能學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話不假。為人師者,將學生領進門,教其盡窺此種樂趣才是第一要務。
華夏文明延續(xù)幾千年而不衰,漢語穿越漫漫歷史長河而彌新,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具備的歷史積淀。中國歷史上好的文學作品燦若繁星,它們以高超的技巧、凝練的語言、傳神的修辭打動著一代又一代人,成為今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言學習資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漢語之美,可見一斑。
這么美的語言,字字珠璣,語妙絕倫,和諧一體,內(nèi)外兼修,如何能不去廢寢忘食日積月累?當然,只向?qū)W生講明這些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通過講解從古至今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有更感官的語言美的體驗,從鼓勵并評介學生寫作、演講、演話劇上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力量。這樣,才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摒棄心中的畏怯。若學生對語言熱愛和向往,卯足了勁去學去用語言,將積累作為樂趣,爭相完善自己的語言能力,何愁教學方法不能貫徹,何愁學生學不好語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