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卉斌
(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
長期以來,中學德育堅持著以“知性育德”和“灌輸式育德”為主的理念,即片面肯定品德知識在促進個體品德發(fā)展和個體良好品德行為中的決定作用?;騿渭兊丶南M谡n堂理論灌輸,來解決德育對象對德育內(nèi)容接受和踐行的問題。其主要依據(jù)是“公正觀”為核心的道德認知理論。然而,“公正”并非道德唯一的標準或價值取向。美國心理學家吉利根(C.Gilligan)研究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兩種不同取向的倫理道德觀,即公正取向和關懷取向。公正取向通常依靠禁止性規(guī)范來控制個人欲望、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然而,作為一個社會群體,除了考慮公正之外,還需要以積極的關懷情感來維系,達到彼此依賴、合作和妥協(xié)。公正取向與關懷取向是完整的道德所不可或缺的,它們共同建構完善的道德體系。
德育人本化的趨勢強調(diào)德育的本質功能是追求個體道德理想人格,實現(xiàn)人類德性的完美境界。其要求學校德育應回歸本來面目,體現(xiàn)道德的人本性,使德育真正走向科學性與人文性并存的軌道。而關愛教育以人性關懷為己任,正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對道德的呼喚。同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成人”教育也越來越深入人心?!皩W會學習、學會生活、關懷、關切、關聯(lián)”等思想越來越成為教育界人士的共識。因此,關愛教育應當成為學校德育的主旋律。
關愛教育以關懷為價值取向,以關愛情感為先導,發(fā)展個體的關愛能力,形成對人對事對己的社會態(tài)度與人格特征。其較多地憑借個人的直覺,帶有濃厚的主觀成分與情感色彩。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具體實施德育活動時,要勇于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灌輸”育德模式,充分考慮德育對象的主體性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社會實踐育德的提出,正是基于這一轉變的重要嘗試。
社會實踐過程是讓德育對象在德育實踐過程中不斷引發(fā)思想、道德沖突并不斷思考、判斷和解決沖突,從而達到提升個體品德能力與素質的過程,也是在實踐活動中反映、驗證德育對象品德狀況的過程。依據(jù)社會實踐的出發(fā)點不同,可將社會實踐分為情境體驗、價值批判、活動踐行三種基本模式。
初中男生A(實踐項目:到企業(yè)參觀學習)感言:我的社會實踐活動選擇了某部裝備修理廠,體驗高科技數(shù)控車床……好奇心驅使我與它們交上了朋友……難以想象,怎樣才能將一個鐵塊加工成一個精美的零部件……想不到掌握這么一個知識都要這么困難,我真佩服那些工人,原來現(xiàn)代工業(yè)需要的是知識與體力的結合……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也會用到知識,兩者真是密不可分啊!
高中女生B(實踐項目:社區(qū)服務)感言:今天我們來到周恩來紀念館擔任義務講解和引導,這是我從未接觸過的內(nèi)容……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我學會了和身邊同學的團隊合作和團隊分工……學會了如何待人接物……希望還能有參加這樣活動的機會。
情境體驗模式的社會實踐,通過創(chuàng)設陌生的實踐情境,使得學生充分感受,從而產(chǎn)生體悟。其以“情”開端,創(chuàng)造一種對于學生完全陌生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情緒態(tài)度,實現(xiàn)德育主體的主動參與,并通過體驗積淀為人的個性傾向。其基本步驟為: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體驗-引導體悟。
初中男生C感言(實踐項目:地鐵志愿者服務):每當來到地鐵口,看到許多志愿者總會不禁一笑,這種地方還需要什么志愿者幫忙?多此一舉吧……當我穿上志愿者衣服,不少游客向我咨詢?nèi)绾问褂玫罔F幣時,有點手忙腳亂。許多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有時候幫不了別人,心里還真不是滋味……
高中女生D感言(實踐項目:慰問空巢老人):原來開展這些活動我都不參加的,覺得與我無關……一群老奶奶認真地打響了腰鼓,她們?nèi)耘f是那么地青春活力……我看到了很多笑容、很真……因為有了我們的陪伴,空巢老人們不會孤獨了。我覺得這種活動使我的生活充足起來了,我還會參加的。
價值判斷模式的社會實踐從“知”入手,首先將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有道德意義的事件暴露出來,引入價值觀討論或自我反省。再通過社會實踐使其辨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反思,以體悟價值觀,逐步形成關懷取向的價值信念。其基本步驟為:引入事件——價值分析——體悟感受——價值抉擇。
高中女生E感言(實踐項目:社區(qū)服務):我收獲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時也感受到了付出的可貴……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再一次把視角轉向爸爸媽媽,常以為他們很輕松,沒有作業(yè)。事實并非如此,他們在單位兢兢業(yè)業(yè)非常繁忙,回家還要照顧我,偶爾也要寫材料到深夜……長大后我要孝敬我的父母,讓他們每天都很開心。
初中女生F感言(實踐項目:探訪聾童幼兒園):他們并沒有因為耳朵聽不見而變得消沉,而是依舊洋溢著無憂無慮的笑容……我感受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這次活動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們的積極、樂觀,使我感到慚愧。我作為一個正常人,還有什么理由不積極地面對生活呢!
活動踐行模式的社會實踐指具備了一定的道德知識和情感,通過自身行為的社會反饋,產(chǎn)生進一步的道德體驗。這是一種從“行”入手的社會實踐,重點在于引發(fā)學生的行為意向。從小事入手,從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做起,給點滴的關愛以積極反饋。從而使得關愛成為學生內(nèi)心的需要,從心靈變得敏感而細膩,逐步形成對周圍人、事的關愛之情。其基本步驟為:導入實踐——強化反饋——體驗整合。
在組織社會實踐時,這三種模式并非完全孤立。同一項實踐內(nèi)容對于不同的學生可能也并非同一種模式。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與德育機智。在社會實踐的開端、過程和反饋各階段,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機,用智慧和愛心去呵護學生道德體系的發(fā)展。
總之,社會實踐把道德教育從宏大敘事中拉回現(xiàn)實生活世界,還其道德的人的本質,是學校開展關愛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應然選擇。
[1]崔慶玲,彭希林,劉善球.德育之精魂——關愛教育說[J].學園,2011,(3):87 -90.
[2]孫玉紅.關愛教育研究綜述[J].蘭州學刊,2009,(3):203 -205.
[3]王健敏.關愛教育的教學實施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109 -115.
[4]李曉風,王桃林.“關愛“在我國教育科學中的理解及文獻述評研究[J].理論與實踐,2011,(10):88 -92.
[5]陳付龍,封福霖,王丹.社會實踐:提升高校德育實效性的路徑[J].中國商界,2008,(9):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