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yè),北京 100081)
當今世界,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不斷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這不僅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勢必要求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育中不利的教育思想觀念,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完善自我,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從而適應新時期教育發(fā)展的要求。
(1)傳統教學十分明顯的弊端就是“重結果,輕過程”。因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而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能力得不到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注重向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fā)、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轉變。
(2)在知識信息高速增長的條件下,以書本和口頭為主的傳統的知識傳播技術已經落伍,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和無線通訊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發(fā)明和使用,到今天已成為知識信息處理、存儲和傳播的有效手段,因而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培養(yǎng)合格教師已被提上議事日程,所謂合格,不是指學歷合格,而是指運用新的教育技術的技能的合格。
(3)現代教育技術是相對于傳統教育技術而言的,傳統教育技術其方式主要是班集體授課制,其方法主要是教師講授,其手段主要是粉筆和黑板以及一些簡單的直觀教具,傳統教育技術理念被人們概稱為“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其缺陷是眾所周知的: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是上與下、主動與被動、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教育過程成為教育者主體改造受教育者客體的單向過程,不重視社會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使學校成為遠離社會生活的“孤島”,不注重書本知識學習與學生活動經驗的有機聯系。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知識更新也在不斷加速,年輕一代不再僅僅滿足于從年長一代那里獲得知識,他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財富。在傳統教育方式下,教師和課本是學生們知識的源泉,而在廣播、電視、互聯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他們又找到了新的源泉。學生們利用計算機操作、設計程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不亞于他們的老師們,教師在許多領域已不再是“聞道在先”,而學生們也正在用著先進的技術來趕超前輩們。知識不是以一種單向的,復制的形式由年長的一代傳播給下一代。在過去,教育內容多“復制”、少“創(chuàng)造”,多“傳承”、少“變革”,教學方法則強調識記和模仿,在管理上特別強調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雖然也曾出現過孔子的“因材施教”、蘇格拉底的“助產術”,但這些終究沒能成為一種主流。而如今,年長一代有更多的東西要向年輕的一代學習,教師和學生都成為了教育的主體,創(chuàng)新教育也被提到了議事日程,在網絡不斷沖擊下,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同樣發(fā)生著變化,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年輕一代攝取經驗和知識的渠道,他們可以在網絡的汪洋之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知識的傳承不僅能在同輩之中進行,也會出現后輩向前輩反哺的現象。為此,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師若不善于學習、敞開心扉地接受新事物,則必將被學生所拋棄。
我國對現代教育的定義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边@種教育理念是要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社會的適應者,而不是創(chuàng)造者。盧梭在17世紀所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論就是對這種傳統教育思想的激烈批判,他把教育分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種,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應服從自然的教育目標。重視兒童自然發(fā)展秩序,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但這一革命性主張并沒有得到真正執(zhí)行。本世紀初杜威在盧梭思想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教育即發(fā)展的理論,認為發(fā)展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外部力量的引導下的生長,其鋒芒指向的也是傳統的“塑造”論理念。
教育過程在客觀上是教育者引導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內化過程,學生是教育過程的主體和中心,所以,杜威的理論并沒有錯。只是當時的教育技術條件還不足以使學生成為真正的教育主體。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教育技術的運用則為杜威等所倡導的現代教育理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學生掌握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學習的需要,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技術學習到各種知識。教育過程由“教”為重心轉變?yōu)椤皩W”為重心,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確立,其主體性可以得到發(fā)揮和發(fā)展,所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主體性教育觀念的確立提供了物質基礎,學校教育的目標能夠從傳統的培養(yǎng)“工具人”轉變?yōu)榕囵B(yǎng)“主體人”。
傳統教師的形象是知識的傳播者,一張嘴、一本書和一只粉筆打天下,教師苦練的基本功是“三字一話”,即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曾幾何時,這些亙古不變的真理受到無情的沖擊,教師的基本功也變成“三機一畫”,即錄像機、電視機、計算機和自制動畫,教學手段的變化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并廣泛地應用于教育,無疑是對傳統教育的一次革命。一方面,它為遠程教育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使以廣播電視為主體、個人自學集中輔導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體、自主的個別化學習與交互式的集體協同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如何更快熟知和掌握這些高新技術,發(fā)揮媒體優(yōu)勢,恰當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中小學教師卻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
基于計算機網絡條件下的遠程教育本質的問題是如何用媒體教學來代替人的教學,這樣,教學模式就需要有一個很大的變革。教師不僅要面授(與傳統的面授有很大區(qū)別),更主要的是通過多種媒體傳播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熟練地掌握多媒體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計算機進行備課、制作電子教案,游刃有余地在網上作業(yè),任意瀏覽、下載教學所需的資料,會制作網頁和CAI課件,進行網上教學,面對信息時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中小學教師功能性文盲以從未有過的鮮明方式凸現出來。
傳統的師生關系主要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學生的學直接受教師教的制約,所以,教師的主要職能是教什么和如何教,而學生的職能是學好教師所教的內容。當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學校時,教師將不再作為知識創(chuàng)播者、傳遞者的角色發(fā)揮作用,“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對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教師由“教師”成為“導師”,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需要合作,更趨于民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職位的消亡或教師地位和作用的降低,而是教師職能的轉換:教師指導學生會在紛繁復雜的知識信息中提取并學習所需要的內容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所掌握的知識信息處理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技能,指導學生學會與他人、社會以及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藝術,指導學生學會以真、善、美和自由的方式生存和發(fā)展。概言之,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發(fā)展”。這意味著教師的任務更重,職責更大。
盡管在世界范圍內,教師們使用最多的還是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還只處于輔助地位,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推進已是大勢所趨。所以,就教師本身而言,教師需要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變革對教育現代化的影響,在“人-機-人”的新型教育系統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惟其如此,才能自覺地強占教育的“制高點”,才能承擔現代教育所賦予的歷史重任。
[1]高金嶺.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
[2]劉美鳳.教育技術學學科定位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從現代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fā)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4]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2.
[5]現代教育理論叢編[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