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雷 周濤
1.鄭州澍青醫(yī)學高等??茖W校,河南鄭州 450064;2.解放軍防空兵學院門診部,河南鄭州 450052
對于炎癥期是否應該拔牙,長期以來一直是個有爭論的問題,自1979年“國外醫(yī)學口腔分冊”對于炎癥期拔牙做了全面的綜述后,炎癥期拔牙在臨床上廣泛的應用,我們在近六年的臨床實踐中,對176例牙源性急性炎癥期拔牙病例總結如下。
在炎癥期拔牙的176例患者中,其中男性98例,女性78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8歲,平均44.5歲;上牙74例,下牙102例,共 176例;叩痛Ⅲ度 53例,占30.11%;Ⅱ度叩痛的68例,占38.63%;Ⅰ度叩痛的55例,占31.25%。在松動度方面,Ⅰ度松動73例,Ⅱ度松動56例,Ⅲ度松動47例;伴有牙槽膿腫37例。急性炎癥尚局限于牙槽窩內及牙周范圍內,全身情況均良好。我們在拔牙后并發(fā)干槽癥的僅1例,占0.56%,拔牙后在24h內有出血的2例,占1.13%。
①176例病例中,患者炎癥多局限在根尖部位,均患有齲齒,牙冠破壞嚴重,又不易行根管治療和充填。因為炎癥局限在根尖部位,常并發(fā)根尖膿腫和骨膜下膿腫,引起劇烈的疼痛,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此時在局麻或阻滯麻醉下拔牙比較適宜。
②牙源性急性期拔牙,選擇應根據炎癥的性質、炎癥的發(fā)展階段、細菌毒素、手術難度、全身健康狀況等決定。
③急性炎癥期拔牙首先可以控制新的感染繼續(xù)入侵,建立良好的引流,減少局部的壓力,使炎癥局限化,縮短療程,減少病人痛苦[1]。
④炎癥期拔牙后,必須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癥,預防炎癥的擴散。
⑤急性期拔牙易引起術后出血,應在拔出患牙后用刮匙探查牙槽窩,如有異物(牙石、碎牙片、碎骨片)以及炎性的肉芽組織和根尖部炎性分泌物一并清除,有利于拔牙創(chuàng)的愈合。
⑥拔牙后拔牙創(chuàng)面出血較多且也迅速,這時勿需過于止血,當牙槽窩充滿鮮血后,用手指將頰舌兩側牙齦向牙窩復位,即可墊下紗布或棉球,囑患者咬緊,半小時后吐掉。
①牙源性急性炎癥期拔牙,臨床上很有爭議,但牙拔出后去除病變組織、消除感染源、保護健康組織,減少組織損傷,促使其恢復健康很有必要[2]。
②通過176例牙源性急性期拔牙的觀察,體會到選擇病例要適當。在176例患者中,均為下頜和上頜的磨牙。拔牙前要分析拔牙的難易度,拔牙時要防止炎癥的擴散,手術時動作要輕巧,分離牙齦要充分,以防撕裂牙齦,造成新的感染機會。
③在阻滯麻醉和局麻時,無論用2%利多卡因或2%普魯卡因,均應加入1:100000腎上腺素注射液。高血壓、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腎上腺素禁慎使用或用1:400000腎上腺素加入麻藥中。這樣術中、術后出血少,手術野清楚,有利于手術操作,縮短術程。
④對較難拔除的下頜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牙急性炎癥期應慎重掌握,術前應X線拍攝,以了解牙的阻生情況。對于腐敗壞死性齦炎,急性傳染性口炎,應暫緩拔牙。年老體弱、全身有慢性病或機體抵抗力較差的人,在急性炎癥期拔牙可能使病情加重,故不宜在急性期拔牙。對于容易拔除的病牙,如松動的牙、單根牙,手術損傷小,拔除后可達到去除病灶、建立引流、解除壓力、減少炎癥擴散、縮短療程的目的,當然可以拔除。相反,難拔的牙、多根牙、不松動的牙,要翻瓣鑿骨,手術時間長,損傷大易導致炎癥擴散,引起嚴重并發(fā)癥,不宜拔除。
⑤牙源性感染在口腔頜面部感染的途徑中有較大的比重,發(fā)病后病情進展迅速,局部出現水腫、疼痛及功能障礙。無論是牙槽膿腫還是冠周膿腫,單獨切開,難以達到引流暢通的目的,由于膿腫是以牙體為中心,只有拔除患牙,才能徹底引流。因膿腔的周圍是炎性的肉芽組織,牙齒拔除后,膿腔內壓力減輕,使肉芽組織活躍,易出血。在止血時,必須將肉芽組織刮除干凈,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后,放入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可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
⑥急性炎癥期牙周組織充血、腫脹、牙體松動、牙體伸長、周圍組織疏松,此時拔牙比較容易。只要一次性順利拔出患牙、減少軟組織的剝離和損失范圍,防止膿栓擠壓外溢,有利于炎癥的迅速康復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⑦在拔牙麻醉時,因注射壓力過大,迫使膿液外溢,易引起全身的膿毒血癥,因此在牙槽膿腫或冠周炎膿腫時,慎用局部浸潤麻醉,最好采用阻滯麻醉的方法。如下頜牙齒拔出時,采用高位翼下頜組織麻醉,同時在磨牙后稍上方顳肌肌腱處行局部封閉并在翼內肌前緣封閉,可增加開口度,便于手術操作。上頜牙拔出時,可采用門齒孔、腭大孔高位傳到麻醉,上頜結節(jié)麻醉等,要避開膿腫的高位麻醉,使患者術中安全又無疼痛[3]。
[1]閆躍斌,鄧煒焯.牙源性急性炎癥期的臨床觀察[J].新疆醫(yī)學,2006,36.
[2]趙強,周弘.牙源性急性炎癥期拔牙[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3).
[3]吳欽貞.急性牙源性感染期拔牙84例臨床觀察[J].醫(yī)療整形美容網,200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