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冰
靜脈留置針由于其痛苦輕、對血管刺激性小,并且可隨血管形狀彎曲。不易脫出血管,便于肢體活動,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搶救和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減少患者對輸液的心理壓力,可隨時進行輸液治療等優(yōu)點被廣大患者及護理人員所接受。對我科66例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者進行臨床觀察護理,現(xiàn)將體會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應用靜脈留置針患者66例,其中男31例,女35例。留置時間1~7 d,以手背、前臂靜脈為主,也有用足背靜脈者。留置針成人多用18 g、20 g。
1.2 方法
1.2.1 穿刺方法 穿刺前護理人員用肥皂水清洗雙手。正確的洗手可預防外源性污染,并減少感染機會。備齊用物:型號合適的留置針、透明敷貼、棉簽、5‰碘伏、3條9 cm的膠布。備好輸液的藥液,連接一次性輸液器,排盡空氣備用。穿刺血管的選擇:選擇粗直、彈性好的靜脈,避開關節(jié)及靜脈瓣,如有血栓性靜脈炎則血管穿刺小易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易通暢,另外,患皮膚病及感染處禁忌穿刺置管,穿刺前護士要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告訴患者使用留置針可以反復多次輸液,免去了每日穿刺的痛苦,以取得患者的合作,使其情緒放松,穿刺時血管不致收縮,處于最佳狀態(tài)。扎好止血帶,用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圍直徑>8 cm。囑患者握拳,護士用左手固定皮膚,右手拇指和示指持針翼使針尖斜面向上,在靜脈的上方與皮膚呈30°左右緩慢進針,見回血后降低角度約15°繼續(xù)進針1~2 mm,松開止血帶,右手固定針芯,左手向穿刺血管方向推進塑料套管完全進入靜脈,右手拔出針芯,證實回血通暢后用透明敷貼將針眼處針翼周圍皮膚覆蓋并固定,貼膜勿將肝索帽與輸液器針頭連接處蓋住,用一條膠布固定肝素帽及皮膚,消毒肝素帽,將輸液頭皮針插入肝素帽輸液,膠布分別固定針柄及延長管。
1.2.2 留置針封管方法 正壓封管法,輸液完畢用適量的液體注入留置針是防止凝血的必要措施之一。留置針封管液主要有稀釋的肝素鹽水及生理鹽水。目前認為肝素液封管優(yōu)于生理鹽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鹽水則不具備。但對于凝血功能差有出血傾向者(如心梗溶栓者)不宜使用肝素鹽水封管,我科采用0.9%生理鹽水10 ml作為封管。肝素鹽水的配置:0.9%生理鹽水500rnl+肝素鈉2 ml。取肝素鹽水5~10 m,l將封管針頭全部插人套管內,采用連續(xù)、不間斷、均勻、緩慢地注入,余2 ml時邊推邊旋轉慢慢退出針頭后,立即關閉留置針開關,使延長管內充滿封管液而不是藥液或血液。妥善固定留置針末端于肢體適宜的部位。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伴有高血壓患者拔出封管針后血液常倒流到套管內,發(fā)生堵管現(xiàn)象。故遇高血壓患者時應選用肝素鹽水封管液,增加封管液的劑量,封管液推注速度宜緩慢,確保延長管內充滿封管液。
1.2.4 注意事項 使用留置針進行輸液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1次/d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局部并覆蓋透明貼膜.注意觀察局部有無紅腫、觸痛現(xiàn)象及沿靜脈走向有無靜脈炎發(fā)生。穿刺留置針時應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及較粗的血管,避免選擇靠近神經(jīng)、韌帶、關節(jié)、硬化及受傷感染的靜脈[1]。留置針在血管內留置時間一般3~4 d為宜,太長可導致留置針機械損傷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應,留置針再啟用時應注意,消毒留置針末端肝素帽后,將頭皮針插入肝素帽內,調節(jié)輸液器開關,必須先抽回血。方可接上液體,若發(fā)現(xiàn)液體滴人不暢,切勿用力擠壓輸液器,否則可能會將小的血凝塊擠入血液循環(huán)中而導致栓塞,更禁忌用注射器用力將血凝塊推入血管內,以免發(fā)生堵塞。應先調整好肢體位置,檢查套管針有無脫出,然后用5~10 ml肝素稀釋液連接頭皮針抽回血?;爻轫樌笤倬徛迫?。通暢后再連接輸液器輸液。
使用靜脈留置針患者活動方便,護理人員省時省力,為救治患者贏得了寶貴時間?;颊吆妥o理人員對使用靜脈留置針滿意度高。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目前我國臨床也開廣泛使用[2]。作為頭皮針的換代產(chǎn)品。套管針導管柔軟、不易損傷血管,因能配合合理用藥、提高療效、高效保持靜脈通暢、維持血管通路、利于緊急搶救,減少反復穿刺的痛苦,使用安全、舒適、經(jīng)濟、得到了患者家屬和護理工作者的青睞。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護理人員要加大和注重留置針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與患者共同做好留置針的維護工作,提高留置針留置的成功率。護理人員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程,掌握套管針穿刺方法,妥善固定,準確配制封管液,正確封管,及時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才能確保留置針正常使用。
[1]陳路,封悅,宋爽,等.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2,18(1):42.
[2]盧艷麗.靜脈留置針的護理現(xiàn)狀.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3(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