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 馬華兵 楊瑞梅 凡治國 任超
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介入治療
蔣明 馬華兵 楊瑞梅 凡治國 任超
目的探討分析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患者共42例,分析介入治療的方法及臨床療效,觀察記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以及動靜脈瘺口閉合狀況、肝腫瘤內碘油沉積狀況、患者臨床癥狀變化、手術后生存狀況。結果42例患者介入手術治療后瘺口基本閉合良好;腫瘤內碘油沉積狀況良好;患者腹水、消化道出血、納差、腹瀉臨床癥狀減輕;手術后生存率3個月為100%,8個月為83.33%,18個月為71.43%,30個月為23.81%。結論手術介入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采取有效的方法封閉動靜脈瘺口,能夠提高臨床治療療效,且安全可靠,有效減少并發(fā)癥,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原發(fā)性肝癌;動靜脈瘺;介入治療;臨床療效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比較常見消化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的趨勢。介入治療作為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得到普遍應用。在我國,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發(fā)病率占原發(fā)性肝癌的22%[1]。臨床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方法會影響到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2]。近年來我院肝病科探討分析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患者共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齡33~76歲,平均53.6歲。按照病位分型,肝動脈-門靜脈瘺患者31例,肝動脈-肝靜脈瘺患者11例。按照肝功能評級標準[3]:Child A級8例;Child B級30例;Child C級4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制定的肝癌診斷標準[4],且36例患者經實驗室檢驗(血AFP)及影像學(B超、CT、MRI)檢查,明確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伴腹水患者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9例,合并納差、腹瀉患者13例,無明顯不適患者8例。
1.2 方法手術設備采用飛利浦FD20大平板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手術材料彈簧圈3~5 mm、明膠海綿條1 mm×5 mm。化療藥物采用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藥(5-FU)0.75~1 g,氯氨順鉑(CDDP)0.06~0.08 g,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藥(5-FU)與氯氨順鉑(CDDP)用于動脈內血管灌注;E-ADM (0.04~0.05 g),腫瘤栓塞劑采用超液化碘油8~15 ml,超液化碘油與E-ADM混合后用于栓塞。常規(guī)手術消毒鋪巾,患者在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技術經皮股動脈穿刺于腹腔動脈進行選擇性插管。通過肝動脈造影觀察確定肝腫瘤所在位置、大小、血運情況以及動靜脈瘺的部位。肝動脈-門靜脈瘺患者首先運用3F微導管插管后于瘺口行化療栓塞治療,后退出導管,選擇合適的螺絲圈,并使用明膠海綿條塊對瘺口進行封閉。肝動脈-肝靜脈瘺患者首先使用合適彈簧圈、明膠海綿對瘺口進行封閉,再運用3F微導管插管于肝腫瘤動脈血管內行化療栓塞術。手術后通過造影觀察拔管壓迫止血,并進行術后常規(guī)水化、利尿、保肝以及抗炎、抗感染等治療。術后6周左右進行重復治療,并連續(xù)治療3~4次,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3~30個月,觀察并記錄基本情況,包括:動靜脈瘺口閉合狀況、肝腫瘤內碘油沉積狀況、患者臨床癥狀變化、手術后生存狀況。
2.1 臨床療效42例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其中30例患者進行3次治療,12例患者進行4次治療。①動靜脈瘺口閉合狀況:肝動脈-門靜脈瘺患者進行首次介入手術治療后瘺口基本閉合20例,另11例患者治療后瘺口流量較治療前明顯減少;肝動脈-肝靜脈瘺患者首次介入手術治療后瘺口基本閉合,4例患者于第3次介入治療后再次出現瘺口,行封閉手術后瘺口閉合。②肝腫瘤內碘油沉積狀況:所有患者腫瘤內碘油沉積狀況良好,7例肝動脈-門靜脈瘺患者門靜脈血管內部出現少量碘油沉積,患者無明顯不適。③患者臨床癥狀變化: 17例伴腹水患者15例癥狀明顯好轉,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全部出血停止,13例合并納差、腹瀉患者減輕,3例患者未覺明顯變化。④手術后生存狀況:隨訪結束后,通過記錄觀察,術后3個月生存患者為42例,比率為100%;術后8個月生存患者為35例,占患者總數的83.33%;術后18個月生存患者為30例,占患者總數的71.43%;術后30個月生存患者為10例,占患者總數的23.81%。
2.2 并發(fā)癥情況治療后出現的并發(fā)癥包括藥物所引起的栓塞后綜合征及化療不良反應。比如惡心嘔吐、右上腹部不適、乏力發(fā)熱以及白細胞數量減少、血小板計數減少、轉氨酶出現升高等狀況。術后常規(guī)水化、利尿、保肝以及抗炎、抗感染等治療后不良癥狀均得到緩解。且42例患者未出現骨髓抑制、感染以及肝腎功能損傷甚至衰竭的狀況。
肝動靜脈瘺屬于原發(fā)性肝癌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依據肝內靜脈血管的分型,肝動靜脈瘺主要分為肝動脈-門靜脈瘺與肝動脈-肝靜脈瘺[5]。肝動靜脈瘺可促進腫瘤細胞在肝內以及全身的擴散,嚴重的肝動靜脈瘺能夠加重門脈高壓,引起肝癌患者腹水以及肝功能損傷甚至衰竭,臨床上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生存率比較低[6]。因此介入手術治療時應積極對動靜脈瘺進行處理。這樣有助于提高栓塞化療的臨床療效,緩解腫瘤擴散速度,能夠有助于預防和防止異位栓塞等并發(fā)癥,同時能夠降低門靜脈壓力,改善肝臟內部的循環(huán)狀況,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復,促進腫瘤的進一步有效治療。
[1]宋侃侃,黃求理,柴小民,等.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介入治療.現代實用醫(yī)學,2009,21(5):441.
[2]張富強,李玉偉.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介入治療進展.現代診斷與治療,2008,19(5):287-290.
[3]陳燕浩,李家平,譚國勝,等.肝癌合并動靜脈瘺介入治療方法探討.廣東醫(yī)學,2010,31(10):1301-1303.
[4]尹剛,曹建民,史東宏.原發(fā)性肝癌伴肝動靜脈瘺的介入治療(附36例報告).當代醫(yī)學,2009,29:566.
[5]孫新剛.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血流動力學表現.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8,5(34):129-130.
[6]張振岳,毛健,黃永東,等.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的血管內介入治療.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9(10):29-32.
455000河南省安陽市腫瘤醫(yī)院介入科
本次研究顯示,肝動脈-門靜脈瘺患者進行首次介入手術治療后瘺口基本閉合20例,另11例患者治療后瘺口流量較治療前明顯減少;肝動脈-肝靜脈瘺患者首次介入手術治療后瘺口基本閉合,4例患者于第3次介入治療后再次出現瘺口,行封閉手術后瘺口閉合;所有患者腫瘤內碘油沉積狀況良好,7例肝動脈-門靜脈瘺患者門靜脈血管內部出現少量碘油沉積,患者無明顯不適;17例伴腹水患者15例癥狀明顯好轉,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全部出血停止,13例合并納差、腹瀉患者減輕,3例患者未覺明顯變化;手術后生存率3個月為100%,8個月為83.33%,18個月為71.43%,30個月為23.81%。
綜上所述,手術介入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合并動靜脈瘺,采取有效的方法封閉動靜脈瘺口,能夠提高臨床治療療效,且安全可靠,有效減少并發(fā)癥,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