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仲新
抗菌藥物是我國目前臨床應用最多、最廣泛的藥物之一。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使用,圍手術期患者應用抗菌藥物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不論手術大小、部位、切口的類型等,均普遍使用抗菌藥,但抗菌藥物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故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菌藥物對于預防術后發(fā)生的院內感染、延緩細菌耐藥以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和降低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院通過實施干預行為的對照實驗,了解實施干預對外科圍手術期預防性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抗菌藥費用情況,現將具體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進行外科手術患者160例,其中2010年1-12月的手術患者80例為非干預組,2011年1-12月的手術患者80例為干預組,經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和手術方式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干預組實施多項干預措施,促進合理用藥,非干預組不做任何干預,與干預組做對照比較。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制表逐一記錄病歷號、患者姓名、年齡、住院天數、手術持續(xù)時間、術前術后用藥時間、藥名、用量用法、抗菌藥費用、切口情況、體溫、WBC計數等相關指標。
1.3 觀察指標 嚴格按照抗菌藥物合理用藥評價的標準,對干預前后抗菌藥物預防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嚴格按照評價標準用藥的為合理,無指征用藥、用藥不當和不符合規(guī)定的為不合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調查資料經核對后輸入計算機,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進行頻數和率的計算。
臨床藥師非干預組的80例清潔手術病例,77例給予預防用藥,比例高達96.25%,干預組80例清潔手術病例,38例給予預防用藥,比例下降至47.50%。干預前后相對比,減少了預防用藥量。干預前幾乎所有的病例預防用藥均未在0.5~2 h給予,而是在術前幾天或術后開始給藥,干預后大多數醫(yī)生認識到了術前0.5~2 h給藥的目的和意義,且術前0.5~2 h給藥幾率大大提高,而術后感染病例并未增加。
通過實施干預,干預組在住院天數、抗菌藥物費用、術后感染及合理用藥方面與干預前和非干預組比較,均有顯著改善,證明本干預方法有效可行。盡管如此,依然存在諸如抗菌藥物術后超期使用、不合理選用和聯用等方面的不足,說明推薦的用藥方案在部分病例上存在依從性不足的問題,其根源主要在于:手術操作者對手術環(huán)境、無菌操作和手術技術熟練程度的擔憂;對外科手術可能感染的病原菌、抗菌藥物的抗菌譜和藥理作用機制的認識不足,以及用藥習慣和可能受到來自患者或其家屬意見等因素的干擾。唯恐出現用藥起點降低了、時間縮短了,而SSI病例卻增加了,這也是最難解決的矛盾和整個干預過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此外干預過程復雜,靠少數人和少數部門的合作是難有實質性改變的,干預效果也難持續(xù)保持和提升。由醫(yī)院感染控制科、藥劑科、檢驗科、藥物與治療委員會等多部門多專業(yè)人員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干預措施應多樣化,我們認為一項可行的干預方案至少還應該包括:同時實施的感染控制計劃、監(jiān)測細菌耐藥情況和防止耐藥菌擴散的具體措施。旨在改變醫(yī)生處方行為諸如教育培訓、檢查反饋等等被動的干預行為都是單薄的,行政干預與建立相關制度和措施等長效機制相結合,才能保持干預效果的長久持續(xù)。手術過程中全身性預防性化療并不意味著可以降低術中的無菌技術和熟練的外科技術要求,改善手術環(huán)境、提高手術操作者的無菌技術和外科技術是一切干預行為的基礎,也是醫(yī)院管理者不能回避的問題。
總之,臨床藥師實施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的干預,是行之有效的,進一步說明了術前干預對促進醫(yī)院合理用藥起到積極的作用。
[1]孫言才,史天陸,姜玲,等.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干預對照研究.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0):1447-1450.
[2]文細毛,任 南,徐秀華,等.全國醫(yī)院感染監(jiān)控網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4):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