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明德 劉謙民 龐飛
橈骨遠端骨折比較常見,骨折后可采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等方法治療,但各有利弊。近年來我們采用切開復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wěn)定骨折,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齡20~67歲,平均44歲。左側6例,右側13例,按AO分類原則,均為C型骨折。其中閉合性骨折16例,開放性骨折3例。16例閉合性骨折均先施行手法復位效果不滿意后即急診行手術治療。
1.2 手術方法 患者平臥手術臺,采用臂叢麻醉成功后,患肢置于操作手術臺上。自第二掌骨背側距遠端與近端各三分之一處,分別作一縱行切口,長約1 cm。仔細分離伸指肌腱予以牽開,于掌骨額面30度垂直掌骨鉆孔,擰入2枚螺釘備用,然后在橈骨遠端骨折端橈背側做總行切口,逐層分離至骨折端,注意保護血管神經。顯露骨折端后,直視下予以撬撥復位,克氏針初步固定,盡量恢復解剖關系,有嚴重骨缺損或關節(jié)面塌陷者,酌情予以植骨。在橈骨近端距骨折端2 cm及10 cm處分別打孔擰入外固定架螺釘2枚。套入外固定連接架,維持手在尺偏中立位,確認復位滿意后,予以擰緊連接桿固定。
1.3 術后處理閉合性骨折術前半小時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后,術后適當應用抗生素。開放性骨折根據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術后10 d后拍片復查,調節(jié)外固定架固定于手功能位。指導患者康復。早期抬高患肢,適度活動手指消除水腫;4~6周后擰松連接桿指導患者適度活動腕關節(jié);6~8周以后骨折臨床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行功能鍛煉。
19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4~15個月。外固定拆除6~8周。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根據術后X線片及Dienst功能評估標準[2]對療效進行評估,19例患者15例(78.9%)為優(yōu),3例(15.8%)為良,1例(5.3%)為一般。術后無1例發(fā)生感染。
橈骨遠端粉碎性不穩(wěn)定骨折約占急診骨折患者17%[1]。傳統(tǒng)多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行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往往復位易失敗,尤其是伴關節(jié)內骨折、明顯短縮的不穩(wěn)定骨折術后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效果不佳使人沮喪。有研究[2]表明,當橈骨關節(jié)面移位超過2 mm時,局部應力將增加27%~51%,同時應力中心大部分將轉移到尺骨,導致腕關節(jié)的位置和運動方式的改變,并最終影響腕關節(jié)的功能。Kongsholm等,把一組關節(jié)內骨折隨機分為外固定器固定和石膏外固定兩組,結果外固定組治療術后滿意率達90%,而石膏組僅為12%。如果關節(jié)面移位大于2 mm,平整得不到恢復的話,超過91%的患者會發(fā)生腕部創(chuàng)傷后骨關節(jié)炎。Abbaszadegan等認為,應用外固定架治療可有效維持骨折復位,消除短縮趨勢。故近年來主張對關節(jié)內粉碎性不穩(wěn)定骨折切開復位,增加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3],以恢復關節(jié)面的平整及關節(jié)功能,減少關節(ji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組19例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外固定架治療,術后無一例發(fā)生感染,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優(yōu)良率達到94.7%,取得滿意治療效果。
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操作相對簡單,皮膚切口小,對骨折斷端損傷小,骨膜血運破壞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復位滿意,療效確切。骨折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減少了二次手術的痛苦?;颊呖稍缙谑┬杏行У年P節(jié)功能鍛煉,防止關節(jié)僵硬,恢復關節(jié)功能,是一種較理想的手術治療方法。
[1]王紀亮,許建中.橈骨遠端骨折治療進展.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16):1260-1262.
[2]Baratz ME,Des Jardins J,Anderson DD,et al.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the effect of fracture displacement on contast stresses in a cadaver model.J Hand Surg(Am),1996,21:183-188.
[3]傅中國,姜保國,張殿英,等.尺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的應用和臨床觀察.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6(8):55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