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1)
導游作為旅游服務的核心人物,在旅游活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導游講解能力直接決定著導游員的服務質量,因此導游講解堪稱旅游的第二道風景線。游客通過導游的精彩講解,可以增強游覽的興致,加深觀光的印象,減輕旅途的疲勞和寂寞,了解到在風景名勝區(qū)看不到的許多知識,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濃郁人情味,從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記憶。從某種意義來說,游客對旅游景點印象的好壞和了解程度,除了旅游景點本身的內涵外,導游講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對導游員講解能力的培養(yǎng)意義重大。有關旅游專業(yè)學生各項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已有不少論述[1-5],筆者以普陀山國家級風景區(qū)為例,從旅游專業(yè)學生在實地導游講解中存在的問題出發(fā),談談如何提高學生實地導游講解能力,以期為旅游專業(yè)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
(一)講解中缺乏互動性、現(xiàn)場感
大多數學生缺乏景點實地導游講解經驗,將實地講解和室內模擬講解混淆。由于學生們還不能很好地區(qū)分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現(xiàn)場模擬導游講解和以服務游客為目的的景點實地導游講解,在實地導游講解中,還停留在模擬講解水平,不會因為旅游者的身份、地域、職業(yè)等因素變通,講解詞和講解方式千篇一律,與游客缺少互動性,無法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時對游客提問等突發(fā)狀況缺少靈活及時的應變。
(二)導游詞死記硬背多,自我創(chuàng)新少
很多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所限,實踐經驗不足,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過分依賴教師提供的現(xiàn)成答案或是書本上的導游詞,一味地死記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導游詞的深層含義,更談不上融會貫通有所創(chuàng)新,講解時太過程式化,不分對象和場合,講解效果不理想。
(三)基礎知識較薄弱,文化底蘊不夠深厚
不少學生自身旅游文化基礎知識薄弱、自主學習性不夠強,對景區(qū)的文化內涵、歷史淵源、優(yōu)勢特色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實地講解時缺乏必要的廣度和深度,只能做蜻蜓點水的皮毛講解,經常被游客問得瞠目結舌。
(四)講解內容缺乏科學依據
有的學生對講解對象缺少必要的了解,講解內容隨意杜撰,經不起推敲,或者隨口胡編,或者把一些典故、傳說張冠李戴,甚至道聽途說,不加查證就把從其他導游口中聽來的錯誤信息傳遞給游客,缺乏必要的職業(yè)修養(yǎng)。
針對以上導游專業(yè)學生在景區(qū)實地講解中凸顯出的主要問題,以浙江舟山群島新區(qū)最主要的景區(qū)普陀山國家級風景區(qū)為例,筆者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以提高學生在普陀山景區(qū)的導游講解能力,為學生們即將到來的實習、畢業(yè)工作打下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基礎,成為一名合格的導游。
(一)訓練學生加深對景區(qū)的了解,注重文化素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
要使學生明白,要想有高水平的普陀山景區(qū)實地導游講解,僅僅掌握課本上的導游詞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普陀山的歷史、佛教文化尤其是觀音文化、民俗風情等旅游因素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為能夠傳遞知識、展示普陀山文化內涵尤其是觀音文化和佛教知識的導游講解才是真正富有魅力、生命力的講解。這就要求學生對普陀山的民間傳說、典故、風土人情等了如指掌,還要善于將這些材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導游語言深入淺出地展示給游客。
比如在給游客講解普陀山的觀音文化時,很多游客會問:“為什么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這其中有什么含義呢?”
針對這個問題,導游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精煉地講解:普陀山歷史悠久,自唐咸通四年(863年)開山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留下了“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如有游客問:什么是應化道場呢?導游就可以進一步回答:就是菩薩的靈應之地,修道之所,對禮佛朝圣者來說就是禮拜菩薩、供養(yǎng)菩薩、祈求菩薩、學習菩薩的地方,所以也是我們廣大眾生之道場。
又如在向游客介紹“圓通”和觀音菩薩32化身的意義時導游員可以這樣介紹:“圓通”是觀世音菩薩的別號:據佛經記載觀音菩薩是修成了五根圓通而得道。何謂五根呢?即為五大感官:眼、耳、鼻、舌、身。通俗地講就是菩薩有神通,她五根中的任一感官都同時具備色、聲、香、味、觸五大功能,也就是說菩薩的耳朵不僅可以聽,還能看,能聞,能感觸還能品嘗味道,觀音菩薩正是因為五根互通,修得了五五二十五圓通而正菩提道。各位團友在普濟寺大圓通殿左右兩側就是觀音菩薩的32應身,他們造型不同、身份不等,是觀音菩薩為了教化眾生而隨類示現(xiàn)的形像。因為眾生的根機和處境千差萬別,觀世音菩薩要尋聲救苦,就必須化成不同的形相去救度不同的眾生。
(二)要求學生在直觀介紹景點的基礎上有所升華,達到融會貫通
普陀山景區(qū)大大小小一共有53個景點組成,流傳著“五十三參方能朝遍普陀山”的說法。其中有一些景點規(guī)模較小,直觀講解內容相對簡單。筆者認為越是簡單的景點,越是考驗導游的講解功力,使簡單生出魅力,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能夠直觀明了地介紹景點,還要對景點的背景、含義有所升華,提煉出深層次意義,體現(xiàn)導游講解的文化屬性。
比如靠近碼頭處的海岸牌坊,除了介紹牌坊的規(guī)模、建筑特色,門柱上的楹聯(lián),牌坊建造的緣由以及傳說;還可以向游客介紹牌坊的類別和作用:牌坊俗名牌樓,作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類型之一,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征,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在我國的封建社會,牌坊是崇高榮譽的象征。根據牌坊的建造意圖來說,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二是大家最最熟悉的貞潔道德牌坊,多表彰節(jié)婦烈女。第三類是科舉成就坊,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第四類是大家最常見的標志坊,多立于村鎮(zhèn)入口與街上,就如我們眼前的這座海岸牌坊,它立于普陀山最早的民間碼頭——短姑道頭的上方,是海天佛國的標志坊。這樣介紹既能增長游客關于牌坊的知識,又能使游客對這座海岸牌坊印象深刻。
又如我們可以從民間傳說和不同名字對觀音跳景點進行講解:相傳觀音菩薩從洛迦山到普陀山來開創(chuàng)說法道場,教化眾生,跨步跳到此石上,所以在上面留下了腳印。也有傳說觀音大士是從桃花島上跳過來的,因桃花島磨盤峰的磨盤石上也有一只腳印,與普陀山的腳印正好左右相稱。其實觀音跳還有一個名字,叫“觀音眺”。是“眺望”的“眺”。相傳觀音菩薩常站在此石上眺望大海、反觀自性,因此而得名。這也許是觀音大士在教化我們:要獲得真正的智慧,需要換個角度,反觀自性。
(三)訓練學生藝術地運用虛實結合的講解方法
許多學生在講解時經常會用到虛實結合法,但是經常會本末倒置,花很多時間講解傳說、故事,而忽視了景點本身,沒有真正理解“虛”為“實”服務,以“虛”烘托“實”的策略。如普濟寺正門的講解,許多學生都把重點放在講解乾隆皇帝微服出游的傳說上,而忽略了正山門不開的真正原因,只用只言片語帶過或是只字不提。
可以這樣講解:普濟寺的正山門,古稱“萬壽亭”,又名“萬壽御碑亭”。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普濟寺的三大御碑就供奉在里面,分別是:豎立在中間的清康熙《御制補陀羅迦山普濟寺碑》;東側的明萬歷二十七年《再賜藏經碑》;西側的清雍正九年《特旨修建南海普陀山普濟、法雨二寺碑》。萬壽亭原本是一個獨立的建筑,在清雍正年間普濟寺擴建時才成為普濟寺山門殿。
普陀山歷來就有“前寺正門永不開”的規(guī)矩,這真正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了保護殿內珍貴的御碑。二是接待規(guī)格的象征。自宋、元、明、清以來,曾經有近20位帝王,為祈國泰民安,派內侍帶著金銀財寶專程來山敬奉觀音,并供養(yǎng)僧眾,禮遇有加,與山中寺僧結有殊緣。因而這個山門只有當朝的皇帝,御駕親臨,才開正山門恭迎圣駕。這個規(guī)矩一直沿用至今,現(xiàn)在只有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方丈升座第一次進門,正山門才會開,開正山門是最高的接待規(guī)格。
(四)針對講解時靈活機動、即興發(fā)揮的訓練
關于導游講解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要看對象,定深淺;看要求,定重點;看時間,定長短;看人數,定音量。這就要求學生們在接團講解前有一個準備階段,提前做好功課。然后針對游客的具體要求、行程的具體情況重新組織講解資料,對現(xiàn)有導游詞文本進行靈活運用,即興發(fā)揮。
如當游客興致勃勃來到普陀山不巧卻下起雨來,我們可以這樣講解來提高游客的興致和情趣:各位團友,在這里我要恭喜大家了!正所謂趕早不如趕巧,觀音菩薩正用手中的楊枝,徐徐向我們揮灑甘露,讓我們以一顆虔誠的心來感念菩薩“瓶中甘露常遍灑,手中楊枝不計秋”的慈悲心懷。
[1]曲耘瑤.生態(tài)景區(qū)導游員解說能力培養(yǎng)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2]張斌.中職導游專業(yè)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殷群.從現(xiàn)場導游考試看學生導游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J].大理學院學報,2003,2(4):78-81.
[4]郭智慧.論中職學校導游專業(yè)學生職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5]王珍曙.高職高專導游專業(yè)學生講解能力的培養(yǎng)——導游講解十二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1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