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敬國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北京 100071)
為紀念南昌起義85周年,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會、朱德思想生平研究會于2012年7月31日在北京聯(lián)合召開“緬懷先輩殊勛,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紀念南昌起義85周年”學術座談會。來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周恩來、朱德、賀龍、劉伯承、陳毅等領導和參加南昌起義的老一輩革命家親屬、身邊工作人員共130人參加了座談會。學者們和代表們圍繞南昌起義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關于南昌起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是近年來南昌起義研究的新熱點,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一個需要繼續(xù)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會長冷溶指出: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理論上,有一個搞清楚 “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 “怎樣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問題,南昌起義都作出了深刻的回答。南昌起義在探索 “怎樣搞新民主主義革命”問題上所起的作用,引人深思,給人啟發(fā)。首先,只有搞了武裝斗爭后,才會有 “怎樣搞”的問題。在武裝斗爭的實踐中,所有的問題都陸續(xù)地提了出來。有成功的一方面,也有失敗的一方面,但是,對 “怎樣搞”這個問題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多的還是從起義失敗的教訓中得出來的。南昌起義的失敗,絲毫不能降低它對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貢獻和意義。盡管我們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規(guī)律的認識經歷了這樣一個很長的過程,但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斗爭畢竟是正確探索的起點,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把它們并稱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開篇,不但完全正確,而且寓意深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南昌起義不僅是理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一把鑰匙,也對我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什么是”和 “怎么搞”,永遠都是我們黨需要面對和回答的根本問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將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相提并論,認為兩者都應視為 “創(chuàng)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開篇”。南昌起義是黨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開端,為求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革命道路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教訓,而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輾轉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為開辟井岡山道路作出了巨大貢獻。
南昌起義的精神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大家認為革命先輩在南昌起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崇高精神仍然是我們現(xiàn)在攻堅克難的強大思想武器。冷溶指出,南昌起義的精神最集中的表現(xiàn)主要有三條:一是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不管遇到什么艱難險阻,甚至生死考驗,都矢志不改;二是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在白色恐怖面前不畏強暴,奮起反抗;三是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在困難和失敗面前堅忍不拔,越挫越奮。對外友協(xié)原會長、陳毅之子陳昊蘇指出,信仰、胸懷與意志是共產黨人在南昌起義中表現(xiàn)出的突出品質和精神。劉伯承之女劉彌群表示,南昌起義啟示我們,要戰(zhàn)勝改革開放征途上和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哲娭笓]院副院長、朱德之孫朱和平發(fā)言指出,南昌起義軍南下失利后仍堅持斗爭、鍛造了一批革命中堅力量,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堅強的革命意志。周恩來侄女周秉德表示,南昌起義的精神在于,南昌起義的革命先輩認定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經受住嚴峻考驗,拋棄榮華富貴,吃苦犧牲也心甘情愿。賀龍親屬賀曉明則指出,我們應該弘揚八一精神,用這種精神鼓勵和教育下一代。
關于南昌起義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指出南昌起義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金沖及指出,在南昌起義的前夜,中國共產黨面對生死關頭還缺乏足夠的精神準備和應對經驗,黨內的思想也相當混亂,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領導并沒有重視掌握武裝,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指揮部排除干擾,領導我們黨掌握和影響的部隊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 “第一槍”,表現(xiàn)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廣大群眾沒有出路的時候,在全國豎起新的革命旗幟,使革命有了新的中心,把革命事業(yè)推向了新的階段。賀龍女兒賀曉明指出,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新型人民軍隊的新階段,拉開了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宏大歷史序幕。
關于南昌起義的歷史啟示,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濟南軍區(qū)原政委宋清渭上將指出,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立軍之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強軍之基;敢于和善于戰(zhàn)勝一切敵人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國防大學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將強調,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始終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奪取政權和保衛(wèi)政權都要靠槍桿子;堅持人民軍隊性質必須將軍隊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認為,我們現(xiàn)在取得所有成就都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和先輩們浴血奮斗、不畏犧牲的結果,他們偉大而輝煌的歷史需要后人代代相傳;南昌起義打響的第一槍是很大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非常重要,沒有句號,絕不能停止。
關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學者們認為,南昌起義后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軍事斗爭的新認識。軍事科學院戰(zhàn)爭理論和戰(zhàn)略研究部原副部長齊德學認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從南昌起義開始進行探索的,是在革命戰(zhàn)爭的實踐中確立的,并在革命戰(zhàn)爭中經過斗爭而堅持的,是歷史的必然、是國家法律的規(guī)定。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朱少華認為,南昌起義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新型人民軍隊的序幕,啟示我們,要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和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色,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與會者還對南昌起義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周恩來、朱德等對南昌起義的歷史貢獻,對南昌起義的評價,近年來有關南昌起義的書籍出版情況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學者們一致認為,南昌起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