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在2008年底開始反彈,但經濟現狀卻并不容樂觀,2010年以來,不僅經受了存貨增長的減緩、出口拉動的減弱、政府支出的下降,及其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霾,而且還承受著疲軟復蘇造成的高失業(yè)地內需壓力。經濟增長水平徘徊在2.5%~2.8%,失業(yè)率高居9%。其根本原因是巨額基礎貨幣并未能成功注入實體經濟部門;相反,這些資金大量被金融機構壓占,以此來解決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英國自從美國次貸危機誘發(fā)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英國整個金融界深受重創(chuàng),使英國股市、社會福利、信用評級等等指標陷入泥沼。通脹率呈上升失態(tài),并于2008年達到最高峰(年比3.61%)。08年之后,英國通脹率呈現上下震蕩,但振幅始終控制在1%以內。英國的利率調整機制只要通過調整官方利率,從而通過市場利率、資產價格以及消費者預期來控制國內和國際需求,同時又通過影響匯率變動來限定進口價格。因此,英格蘭銀行制定的利率會傳播到整個金融體系,左右整個經濟活動的利率波動水平。
與中國同為“金磚國家”之一的印度,在金融危機席卷之前經濟平穩(wěn)增長,08年后,印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寬松政策,將經濟增長最為第一要務,因此在強有力的貨幣政策刺激之下,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和日益加重的公共債務,這雙重大山正壓得印度今后的道路步履艱難。截止至2010年,印度的通脹率已經高達13%,雖然在短期之內還未出現強烈的經濟波動,但過分高位的通脹率勢必對印度金融業(yè)的長期發(fā)展帶來重大的隱患。
中國在金融危機中受害較輕,因為它的金融業(yè)并沒有如英美那樣將金融市場重點傾向衍生品交易,所以鮮有有毒資產,因而并沒有大規(guī)模陷入金融泥沼中。
從金融危機后期開始,對外貿易方面看,占全國GDP約30%的出口額在2008年年低開始劇烈下滑,導致了嚴重的后果。2009年中國GDP增長率下降3%,2010年一季度降低約1%。為克服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國于2008年年底實行了4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同時投放了9.5萬億的信貸資金。這一舉措的確掀起了一波強有力的金融形勢反彈,但同時也給之后的通貨膨脹埋下了隱患,為了應對通脹壓力,中國開始逐步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從而降低通脹風險。
2008年的金融危機帶給英、美、中、印四國經濟的打擊是沉重的,尤以英美最為顯著,均呈現出負增長。其原因是英美經濟產業(yè)的結構決定的。美國雖然金融十分發(fā)達,但始終以工業(yè)產值為經濟命脈的梁柱,GDP下降幅度僅為4%;而英國的經濟體架構在較高比例的金融業(yè)基礎之上,因此金融業(yè)的撼動直接反應在英國的GDP上,短短兩年中GDP增速從2.68%下降至-4.87%。至于中、印兩國,金融危機之后,兩國經濟由之前的平穩(wěn)增長到出現一定比例的衰退,2007至2008年間,中國GDP增速下降4%,從兩位數13%降至一位數9%;印度GDP降幅略窄,從9.86%降至6.41%。
目前,先進的發(fā)達經濟體美國和歐盟體的通貨膨脹水平均處于歷史的地點,徘徊在1%上下;而新興發(fā)展中經濟體中國和印度的通貨膨脹水平高漲。
英國和美國在控制通貨膨脹率的成效上更為理想,通脹率始終控制在0%到4%之間,用方差分析法發(fā)現,英國是四國中治理通脹最好的國家,通脹率最低。印度通脹率變動呈U型分布,前后兩次超10%,并還在延續(xù)。相比而言,我國的通脹率變化幅度較小,但總體呈震蕩向上趨勢。
從數量方程MV=PT中可得出,短期內在貨幣流通速度基本不變的前提下,中行增加或者減少貨幣發(fā)行數量,會引起同比例的通貨膨脹率的升降,其本質仍然停留在貨幣的供需層面。而Fisher Equation又從另一個角度對通脹的影響做了更深的理解。根據費雪方程,名義利率i=實際利率r+通脹率π,通貨膨脹率上升1%意味著名義利率相應上升1%。結合貨幣數量方程中央行的貨幣供應量,達到新的均衡狀態(tài)。
購買力平價理論(PPP理論)則從另一個層面剖析了通貨膨脹對金融業(yè)乃至整個經濟形勢的影響。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主張,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其需求是由每一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夠換得的商品和勞務的數量(即購買力)所決定的;而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則更為合理地引進了通脹率的概念,認為兩國之間的相對通脹率決定了彼此的相對均衡匯率。
如果一國的通貨膨脹率相對上升,物價相對上漲,則意味著此國的購買力相對降低,貨幣相對另一國貶值,從而導致進口增加,出口減少。
美國年利率在1998年至今共有兩次劇烈起伏,第一次在2001年3月,當時美國經濟步入衰退,美聯儲先后10次下調利率,2003年降至46年以來的歷史低點1%。04年6月,美聯儲出臺了連續(xù)升息政策,標志著美國從2001年起實行的貨幣寬松計劃的正式結束。07年后,由于美次貸危機的爆發(fā),美利率再度下拉,于08年觸底至0.16%且保持至今,跌破03年的最低水平。
英國同樣表現出大幅度的利率變化,此前其利率水平一直穩(wěn)定在4%到6%之間,而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英格蘭銀行被迫大力削減利率,一年內便跌破2%,2009年跌破1%,至今穩(wěn)定在0.5%的水平。
而中印十多年來利率始終保持高度穩(wěn)定。印度利率經過98至02年的一路下調,從03年起一直被釘在6%的位置。中國則保持在略低于4%的位置。但因為吸收了來自美國的巨額流動性溢出,中國國內熱錢肆虐,通脹壓力高漲,人民幣升值壓力也居高不下。因而央行不得不兩次加息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利息率,減小通貨膨脹預期并削弱貨幣流通性。
通過比較四國在樣本期間(1998至2010)內的實際有效外匯匯率(REER)變動值,可看出,美國和英國的實際有效匯率大致呈下跌趨勢,印度則相對穩(wěn)定,而中國REER近年來與英美持相反趨勢。而從目前的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看,人民幣依然存在著升值可能,但近期內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英、美、中、印四國在樣本期間(1998至2010)內的股票價格指數變動值,可以發(fā)現同為市場經濟體的英國和美國,股價指數變化趨勢高度吻合,且始終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較為穩(wěn)定。由此可見,英國與美國這兩個強大的金融體中的證券業(yè)和投資業(yè)的市場信心較為平穩(wěn)。
中國股指表現出來的波動性是最為顯著的,主要體現在2005年之后,在短短兩年間急劇飆升,于2007年沖頂達到2005年間股指的將近400%。同樣,印度雖然在股指增長比例上低于中國,但總體股市強度要領先于我國。中國股市的市盈率達到了42倍,而印度僅為24倍;由此看來,我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還比較落后,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國采取的政策手段應多樣化,主要是通過政策利率、準備金規(guī)定、監(jiān)管政策、外匯干預以及資本控制來實現的。我國還可以借鑒英、美、印三國在通脹控制方面的優(yōu)點,從而為我國金融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英國的統(tǒng)計局是隸屬于國會的,這就決定了英國對外公布數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使公司企業(yè)能夠較為準確地堆英國銀行的利率調節(jié)有一個相對準確、理性的判斷和預期。而我國金融業(yè)統(tǒng)計數據的半透明性和公布滯后性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不穩(wěn)定因素,使人們無法真正合理判斷當前的通脹和金融形勢。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出口至上”一直以來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重要政策主張,然而當下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物價上漲,出口環(huán)境日益惡化。為此我國要重新審視“出口至上”的傳統(tǒng)思想,應該將低通脹、穩(wěn)定發(fā)展的目標放在首要位置,從而保證金融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全球高通脹現狀不僅抬高物價,還將對金融業(yè)的運行和資金結構造成不利影響。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日益明顯的商品及資產價格過度炒高,給資產泡沫埋下隱患。我國應該嚴肅對待金融市場可能面對的有毒資產和不良金融工具對我國金融業(yè)發(fā)展的腐蝕作用。所以,銀行業(yè)、證券業(yè)、保險業(yè)等的監(jiān)管制度急需優(yōu)化,規(guī)范金融業(yè)的市場穩(wěn)定運作。
輸入型通脹使我國通脹率被動抬高,流動性過度充斥金融市場。解決這一難題的一個措施就是增加對海外公司的股權投資,將流動性資金轉換成為股權,一方面降低流動性,壓低通脹率;另一方面可以引進國外的現金技術,為經濟更高效地發(fā)展創(chuàng)造機會。
[1]王洛林,張宇燕.2011世界經濟黃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Eswar Prasad.After The Fall[J].Finance & Development,2010.6.
[3]Alberto Montagnoli & Oreste Napolitano.Financial Condition Index And Interest Rate Settings: A Comparative Analysis[R]. 2005, NBER Working Paper No 8.
[3]張鵬,武傳利.英國通脹治理的核心要件及中國貨幣政策選擇[J].中國貨幣市場,2008.8.
[4]Irving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N].New York: Macmillan,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