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寧
(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曲棍球運動項目的體能特征及訓練方法
蔡 寧
(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觀看比賽研究方法,對曲棍球運動員體能特征及訓練進行探索。結果表明,該項目的力量素質以快速力量為主,其次為力量耐力和最大力量, 主要體現(xiàn)在下肢的起動力量和爆發(fā)力、腰部的力量耐力、上肢的最大力量;運動員需具有良好的專項速度素質;曲棍球是以無氧供能為主,有氧供能和無氧供能綜合的運動項目。
外曲棍球;體能;訓練
按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分,曲棍球運動項目屬于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項目。郝英方等研究表明:在曲棍球運動項目中,一共發(fā)現(xiàn)了48種運動創(chuàng)傷,其中占比例比較高的依次是腰背肌筋膜炎、頸椎病、踝關節(jié)外側副韌帶損傷、髕骨軟骨病。他認為加強相關肌群的力量練習可以預防這些創(chuàng)傷的發(fā)生。由此可見,在曲棍球運動項目中良好的體能不但是贏取比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可以有效地預防運動創(chuàng)傷的發(fā)生。
1.1 文獻資料法
收集并查閱了近20年來國內外關于曲棍球運動項目體能及訓練方面的書籍和文獻。
1.2 專家訪談法
請教體能專家及曲棍球教練員關于該項目的體能特征和訓練方面的問題。
1.3 觀看比賽法
在廣東黃村運動訓練基地多次觀看了國家女子曲棍球隊、廣東男子曲棍球隊和女子曲棍球隊的訓練和比賽。觀看了第28屆和29屆奧運會所有的男子和女子曲棍球比賽錄像。
體能是指運動員實現(xiàn)身體運動行為的前提條件,其基本特征是運動員的基本運動素質?;具\動素質主要由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等基本能力組成。
3.1 該項目的力量素質以快速力量為主,其次為力量耐力和最大力量
曲棍球運動項目中的快速力量主要體現(xiàn)在隊員帶球突破后的加速階段,射門的加速階段以及守門員瞬間撲救的加速階段等。另外,在平時的訓練或比賽中,運動員停球、放棍、運球、傳球、射門及運球擺脫對手時常進行彎腰運動。這需要隊員的腰腹部肌群具有較高的力量耐力。
從歷屆國內外曲棍球大賽技術統(tǒng)計來看,短角球次數與射門次數幾乎相等,有的場次甚至多于射門次數。因此,在比賽中短角球成功率的高低是一個隊能否取得勝利的重要標志。短角球技術分為發(fā)球、停球、撥球和擊球4個階段。其中,擊球是這4個環(huán)節(jié)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運動員在射門區(qū)內用球棍擊球射門時,上肢的最大力量水平對射門成功率的高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牛頓的F=ma定理,當擊球的作用力值越大,擊出的球速就越快。
3.2 運動員除具有一般速度素質外還需具有良好的專項速度素質
曲棍球比賽時的跑動伴隨著起動、停球、運球、傳球、擊球、轉身、倒地等動作以及根據比賽場上情況變化而變換速度和方向。因此,曲棍球運動速度體現(xiàn)在個人的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相比較其它球類運動項目,曲棍球球體小,球體實,棍棒擊球有力,所以該運動項目對速度的要求更快。由于專項的要求,運動員往往在身體重心較低,腰部成弓形,膝關節(jié)處于半屈位的情況下進行奔跑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掌握并控制好球,運動員除了需具有良好的一般速度素質作基礎,還需具有較好的專項速度能力,即要求運動員在控球、運球擺脫對方或射門時能更快地體現(xiàn)出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3.3 曲棍球是以無氧供能為主、有氧供能和無氧供能綜合的運動項目
曲棍球運動項目比賽場地面積大、比賽時間長,并且雙方隊員爭球、搶球、斷球、持球突破等攻防對抗激烈,所以運動員不僅要具有長時間奔跑的耐力能力,還要有快速沖刺的能力。從現(xiàn)場及觀看錄像中可以看出,一場比賽,運動員在場上平均活動距離大約在6000米左右,最多達到上萬米;另外,運動員在場地上反復5~30米的快跑和多次的沖刺(約1000米到1500米),運動員控球的持續(xù)活動時間主要分布在10秒到40秒之間。從供能特點來看,運動員在對抗和沖刺階段主要是以磷酸原供能為主。但由于每次活動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并且還要保持較長時間的激烈活動,所以糖酵解代謝系統(tǒng)和有氧代謝供能系統(tǒng)也參與能量供給。我國國家隊優(yōu)秀運動員最大攝氧量平均達到48.71±4.139ml/kg/min,1994年韓國隊參加第26屆奧運會運動員測定的最大攝氧量平均值為55.6ml/kg/min。女子曲棍球功率自行車30s無氧功率的峰值和平均值分別為439.9±99.6W和409.8±71.9W。由上可以看出,曲棍球運動項目是一種以無氧供能為主,有氧供能和無氧供能混合性的運動項目,對運動員的有氧及無氧耐力要求比較高。
3.4 靈 敏
靈敏素質是指人體迅速改變體位,轉換動作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它是多種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在運動中的綜合表現(xiàn),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素質。賽場上,曲棍球運動員的靈敏素質主要體現(xiàn)在運動員面對突然出現(xiàn)的情況(如球的變線或對手的突然擺脫或過人),迅速而準確地改變自己活動的應變能力。比賽中,靈敏素質較好的運動員在場上的跑位、選點、處理球以及防守能力不僅占優(yōu),并且靈敏素質好的運動員往往思維敏捷,更能把教練員的意圖以及全隊的戰(zhàn)術配合靈活地運用到比賽中去。
4.1 力量訓練
4.1.1 臥推目的:發(fā)展胸部外側肌群的力量。方法:在臥推架上仰臥,雙腳平放在地面,雙手間距大約一肩半寬握住杠鈴桿。下降杠鈴桿至乳頭下的部位,然后伸直雙臂推起杠鈴。肘關節(jié)外展,挺胸。頭和髖部不要離開臥推架平面。向下運動時吸氣,向上運動時呼氣,重復練習。
4.1.2 雙臂坐拉引目的:發(fā)展軀干兩側上部和上背部肌群的力量。方法:在一個較高位置的拉力滑輪組前坐下,雙腳頂住固定物體,雙手握住拉力滑輪組把手。練習過程中上體始終保持前傾姿勢,不要前后擺動。用雙臂將把手拉向胸部兩側位置。也可以單臂練習,重復練習。
4.1.3 杠鈴屈腕目的:發(fā)展前臂外側肌群的力量。方法:坐在凳子上,上體前傾,把前臂放在大腿上,手腕背面貼在膝關節(jié)上。雙手掌心向上握住杠鈴,盡量下放杠鈴,然后屈手腕盡量向上頂起杠鈴。不要提前臂,向上運動時吸氣,向下運動時呼氣。
4.1.4 杠鈴伸腕目的:發(fā)展前臂內側肌群的力量。方法:坐在凳子上,上體前傾,把前臂放在大腿上,手腕前面貼在膝關節(jié)上。雙手掌心向下握住杠鈴,盡量下放杠鈴,然后伸手腕盡量向上拉起杠鈴。不要提前臂,向上運動時吸氣,向下運動時呼氣。
4.1.5 高提杠鈴目的:發(fā)展三角肌前部和斜方肌的力量。方法:直立抬頭,雙臂伸直將杠鈴貼在大腿前部。雙手間距約一肩半寬,掌心向下握住杠鈴。上提杠鈴到下頜部位,肘關節(jié)外展,在軀干兩側上提到耳朵高度。到達最高處停頓片刻,再下降杠鈴恢復開始姿勢。上提時吸氣,下降時呼氣。
4.2 速度素質訓練
4.2.1 反應速度練習
(1)搶球游戲。用實心球圍成一個圓圈,球數比練習人數少一。游戲開始時練習者繞球圈外慢跑,聽到信號各人就搶球,誰沒有搶到就被淘汰,并去掉一球繼續(xù)進行。要求:每進行一輪成功者得一分,誰得分多為勝。
(2)起動追拍。兩人一組前后相距2~3米慢跑,聽到信號開始加速跑,后者追前者,追上并拍擊對方背部就停止。也可在追趕時,教練發(fā)出第二個信號,讓其身后者轉身進行互換追趕。要求:必須在20米內追上有效。
4.2.2 動作速度練習
(1)快速傳接實心球。目的:發(fā)展胸部、肩部和臂部肌肉群的速度力量和爆發(fā)力。方法:與同伴相對站立,稍微屈膝,2人間距約3~4米。雙手持實心球于胸前,進行連續(xù)傳接球練習。要求:雙臂充分伸直接球。如果要加大難度,可以增加球的重量或者2人間距。
(2)快速背肌轉體。目的:發(fā)展背部和軀干兩側肌群速度力量和爆發(fā)力。方法:身體伸展俯臥在山羊上,腿部固定在肋木上或由同伴幫助固定,上體下屈。雙手交叉貼在頭后,快速伸展身體至水平位置轉體。身體左右方向重復練習。要求:膝關節(jié)伸直,用背部肌群力量完成動作,如加大難度可以手持重物固定在頭后。
4.2.3 位移速度練習
(1)后踢腿。目的:提高腳的動作速度。方法:從慢跑開始,使擺動腿腳跟拍擊臀部,膝關節(jié)在彎屈過程中向前上擺動。要求:上體保持正直,可以根據運動員能力適當加快步頻。
(2)高抬腿折疊跑。目的:發(fā)展快速提高膝關節(jié)的能力和擺動腿折疊速率。方法:從慢跑開始,使擺動腿腳跟拍擊臀部,膝關節(jié)在彎屈過程中向前上擺動。要求:折疊擺動腿時腳跟必須在身體前面。
(3)折疊腿大步走。目的:提高腿的動作速度。方法:以短跑的身體姿勢和擺臂動作大步走。擺動腿高抬并充分屈膝,腳靠近臀部,并且翹腳尖。要求:當擺動腿高抬至最高位置,后蹬腿支撐腳底部肌群用力屈踝快速蹬地。
(4)仰臥快速提腿拉膠帶。目的:發(fā)展下肢屈髖肌群速度力量和爆發(fā)力。方法:仰臥在墊子上,踝關節(jié)上系膠帶,拉力方向向下。雙手在頭后交叉穩(wěn)定上體,雙腿交替快速進行抬腿練習。要求:快速動作完成練習。大腿繞身體額狀軸運動。
[ 1 ]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 2 ] 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79.
[ 3 ] 郝英方.曲棍球運動創(chuàng)傷的流行病學研究[ J ].體育科學,1998,18(1):73-76.
[ 4 ] 王清.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tài)診斷和監(jiān)測體統(tǒng)的研究與建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 5 ] 張英波.現(xiàn)代體能訓練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55-321.
[ 6 ] 韓繼忠.淺析曲棍球運動員的靈敏素質及訓練方法[ J ].體育師友,2006(2):21-22.
G849.1
A
1674-151X(2012)04-01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4.007
投稿日期:2012-02-14
蔡寧(1981 ~),助教,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