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國 金玉珠 張云波
(1.長春理工大學軍體部 吉林長春 130022; 2.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
普通高?;@球選項課分層次教學的實踐研究①
周振國1金玉珠2張云波2
(1.長春理工大學軍體部 吉林長春 130022; 2.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
自實行素質教育以來,大多數(shù)高校體育課采用了必修課和選項課相結合的形式,但選項課的學生專項基礎不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同一種教學手段很難全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鍛煉的目的,分層次教學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專項基礎和進步程度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鍛煉學生身體,提高學生的技、戰(zhàn)術水平豐富體育課內容的目的。本文采用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等,對分層次教學的可行性,具體操作方法等予以論證,為當前的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一份可供參考的資料。
高校 分層次教學 學生 專項基礎
自2000年實行素質教育以來,選項課成為高校體育的基本上課模式,各高校根據(jù)自己的區(qū)域特點和師資力量的不同開設了不同的選項課內容,如三大球(足、籃、排);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網(wǎng)球);還有武術、游泳、滑冰、攀巖等,選項課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體育課的內容,提高了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達到了一定的鍛煉價值。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選項課的自身不足之處也顯現(xiàn)出來,由于高校開展體育選項課一般都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采用統(tǒng)一教材,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技術、戰(zhàn)術平均水平編寫教案,統(tǒng)一授課,但學生自身的專項技術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根據(jù)平均水平授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吃不了”和“吃不飽”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有必要將基礎相近,領悟能力基本相同的學生分配到同一班級進行授課,這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體育教學方式,也促進了教師隊伍建設和自身業(yè)務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的發(fā)展和‘面向全體,實現(xiàn)有差異發(fā)展’的指導思想。通過分層次教學,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從長春理工大學大二專選班中隨機抽取六個籃球教學班,共240名男生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分別從長春市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查閱有關分層次教學和體育教改論文60余篇,基本掌握了分層次教學的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情況,為開展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根據(jù)研究內容的需要,對長春是部分高校的體育專家進行了訪談,了解各高校的體育教學現(xiàn)狀,分層次教學的可行性,發(fā)展分層次教學的意義,通過對10位專家進行訪談,期中有6位專家的觀點是分層次教學跟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位專家基本認同,1位專家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
1.2.3 問卷調查法
(1)在授課之前,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學生對體育課是否愿意上體育課;對體育課教學內容是否感興趣;課后是否練習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對實驗班學生共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15份,有效問率95.8%。對對照班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16份,有效率96.7%。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問卷數(shù)據(jù)對比了解到,實驗班愿意上體育課的96人,對照班97人,實驗班學生對體育課感興趣的55人,對照班54人,實驗班和對照班都沒有學生在課后練習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實驗班和對照班課前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對比基本相同。
(2)在授課之后,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認識授課之前的三方面,對實驗班發(fā)放問卷共115份,回收115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10份,有效率95.2%,對對照班共發(fā)放問卷114份,回收114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09份,有效率95.3%。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問卷數(shù)據(jù)對比了解到,實驗班愿意上體育課的108人,對照班96人,實驗班對體育課感興趣的93人,對照班53人,實驗班有19人在課后練習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對照班仍然沒有學生在課后練習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課后練習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
1.2.4 實驗法
把實驗對象分成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班根據(jù)學生的籃球基礎和領悟能力不同分成實驗甲、乙、丙班,根據(jù)層次不同分別講授不同的授課內容,對照班采用平均分班和統(tǒng)一授課的教學模式,講授的內容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首先講授籃球基本技術,接著講授簡單戰(zhàn)術。
1.2.5 實驗法的教學過程
(1) 教學對象主體分層。分層次教學的前提是根據(jù)學生的籃球基礎和智力水平將學生分成相應的班級,根據(jù)學生的接受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授課,但要準確的把握好學生的層次,必須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既要掌握好學生的籃球技戰(zhàn)術水平,又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智力情況完全掌握,以此作為分層次的依據(jù),在基本技術方面可對學生的傳球、運球和投籃進行考評,確定學生籃球基本技術水平,在身體素質方面,可以通過測試100米、800米縱跳等來確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在智力方面,組織學生進行籃球對抗賽,確定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智力水平,將三方面的成績進行匯總,根據(jù)成績分出實驗甲、乙、丙班,分別對應優(yōu)秀、中等和基礎較差的學生。
(2)教學目標分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有發(fā)展的眼光,學生層次分好后,應緊緊圍繞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甲層次:由于學生的基本技術、戰(zhàn)術和智力因素較高,應設置發(fā)展目標,教師講授技術比較復雜的動作和整套的戰(zhàn)術,要求學生完成動作標準,完成戰(zhàn)術時既要執(zhí)行戰(zhàn)術安排,又要靈活應對場上的變化,促進學生創(chuàng)作意識的發(fā)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自己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
乙層次:處于此層次的學生各種因素并不突出,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應設置中層目標,教師講授的技術動作和戰(zhàn)術應是大部分同學經(jīng)過努力都能掌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提高自己的技戰(zhàn)術水平。
丙層次:處于此層次的學生籃球基礎較弱,身體素質較差,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應設置基本教學目標,教師講授籃球基本的技術、戰(zhàn)術,在授課時不斷通過鼓勵、表揚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在不斷提高。
在授課之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籃球對抗賽、籃球技術測試和身體素質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如下:
在籃球對抗賽中,實驗班根據(jù)學生的籃球基礎組成甲、乙、丙三只籃球隊,對照班也相應組成三只籃球隊,通過對抗比賽,三組最后得分如下:甲隊46比47;乙隊32比30;丙隊19比18,實驗班和對照班籃球水平基本相同。
在籃球技術測試中,實驗班的跑籃平均成績是37.75s,投籃技術方面,每10次投籃的平均成績是4.65次;對照班跑籃的平均成績是37.76s,每10次投籃的平均成績是4.68次,實驗班和對照班籃球技術基本相同。
在運動素質測試中,實驗班100米的平均成績是14.78s,對照班是14.76s,實驗班1000米的平均成績是241.12s,對照班的平均成績是241.13s,實驗班縱跳的平均成績是53.12cm,對照班縱跳的平均成績是53.11cm,實驗班和對照班運動素質基本相同。
通過一學期的授課,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籃球對抗賽、籃球技術測試和身體素質測試,并對三項測試進行了對比。
在籃球對抗賽中,實驗班組成甲、乙、丙三只籃球隊,與對照班根據(jù)本班的籃球水平組成的三只籃球隊進行了比賽,在甲隊比賽中,實驗班以62比48獲勝,在乙隊比賽中實驗班以45比36獲勝,在丙隊比賽中,實驗班以24比18獲勝,實驗班甲、乙、丙三隊分別戰(zhàn)勝了對照班的對應三隊,實驗班在籃球綜合能力方面有了較大提高。
在籃球技術測試中,實驗班跑籃的平均成績是31.28s,對照班的平均成績是34.56s,在投籃技術方面實驗班每投10個籃的平均命中次數(shù)為6.12次,對照班是5.23次,在籃球技術測試中,實驗班的籃球技術提高幅度大于對照班。
在籃球技術測試中,實驗班100米的平均成績是14.12s,對照班的平均成績是14.63s,實驗班1000米的平均成績是231.56s,對照班的平均成績是239.68s,實驗班縱跳平均成績是56.38cm,對照班的縱跳平均成績是55.23cm,實驗班在身體素質提高幅度方面明顯大于對照班。
本實驗通過對學生的籃球技、戰(zhàn)術水平,運動素質和學生對籃球的熱愛程度等將實驗班分成甲、乙、丙三個不同層次的班級,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體育課的熱愛程度,由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為終身體育的形成打下了一定得基礎。但由于本人才疏學淺,在分層次教學的分法和授課時確定的教學目標有很多地方尚需改進,希望各位專家和同行提出寶貴意見。
[1]喬城.大學體育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6):89~90.
[2]劉海云.分層次教學分類指導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07(46):38.
[3]王旭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學科教育,2002(2):10~10.
[4]溫春霞.推行分層遞進教學構建主體教育模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0(6).
G841
A
2095-2813(2012)05(c)-0038-02
周振國: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工作單位,長春理工大學軍體部。
金玉珠: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工作單位,華橋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