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騰
(浙江海洋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部,浙江舟山316000)
小群體教學模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按照某些共性或特殊性的聯(lián)系組成學習群體,利用互動、互助、互爭的群體功能,在交流協(xié)作的學習活動過程中達到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情操、發(fā)展完善的人格和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感,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1]。
“小群體”教學模式在當今素質(zhì)教育的推動下,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逐步得到推廣和運用。游泳運動作為一項使學生終身受益的體育運動,開始受到高校體育課課程設置的重視。筆者在通過游泳教學和現(xiàn)狀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游泳選項課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游泳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傳統(tǒng)、單一、定式,課堂練習時間短,學生之間很少有機會相互交流、學習,團隊協(xié)作意識得不到培養(yǎng)。第三,教師的傳授缺少直觀性、可比性,不容易馬上被接受。針對上述問題,結合高校游泳選項課教學,對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游泳選項課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為高校游泳選項課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而增強大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高校游泳選項課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2-3]。
抽取筆者執(zhí)教的五個2011級游泳公選課教學班中的兩個班,實驗班30人,對照班30人,兩班均由輪機、船舶、電氣專業(yè)學生組成的普通本科。
1.實驗方法。本實驗開始前對游泳選項班的學生進行基本情況(身高、體重、年齡、有無游泳基礎)調(diào)查,并進行基本素質(zhì)測試,包括50米跑、實心球、立定跳遠。根據(jù)測試情況合理安排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基本情況和基本素質(zhì)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班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分組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組織教學方法。授課時間為每班集中授課12學時,每周2節(jié)課,每節(jié)課90分鐘。在實驗中,教學進度、場地器材、教學課時數(shù)、教學內(nèi)容等條件一致,教學內(nèi)容均為蛙泳,實驗班、對照班教學均由本人擔任。
2.實驗設計。首先在每堂課前統(tǒng)一教授技術動作,再按照“小群體”教學模式的要求,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群體,安排練習內(nèi)容和多種練習手段,學生自由選擇練習手段,自由支配一定練習時間,互相交流幫助。每組5~6人,民主選出一名負責人。小群體教學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討論法、練習法、比賽法、互助法、總結法等教法。
3.教學操作步驟。實驗班授課程序:一、在游泳單元課開始,教師宣布本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二、教師統(tǒng)一傳授基礎知識和技能,全體呈現(xiàn),集中授課。三、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場地器材條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群體,選出負責人,明確小組學習目標。進行小組練習,組內(nèi)和組間互相交流比較。四、課堂中教師指導、調(diào)控、監(jiān)督。五、單元課結束,各組檢查本單元游泳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再由教師對各小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對照班授課程序:準備活動——與技術學習相關的準備活動——陸上教師講解技術動作并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糾正錯誤動作——教師水上示范——學生下水練習——教師指導糾正——結束教學單元——教師課后總結。
4.指標的選取。參加實驗的同學開課前均無系統(tǒng)游泳基礎,實驗后根據(jù)學生完成動作的質(zhì)量和熟練程度對學生蛙泳技術進行打分,以動作規(guī)范、協(xié)調(diào)連貫、速度距離為主要評價內(nèi)容進行綜合打分,水上測試分為達標和技評,具體評分標準參照浙江海洋學院游泳課程考核標準。
5.數(shù)據(jù)處理。對身體素質(zhì)數(shù)據(jù)、技能掌握情況、平時教學觀察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將采用的指標數(shù)據(jù)用SPSS11.5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顯著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實驗班的學生在練習時能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并指出對方不足加以改進。協(xié)調(diào)性和水性不太好以及膽子小的學生得到同學的鼓勵和幫助后,容易克服對水的恐懼,更快的掌握蛙泳技能;而對于接觸能力強、水感好的學生也能在幫助同伴的過程中加深對蛙泳技能的認識。由于小群體間存在互相比較,個體表現(xiàn)的好壞關系到整個團隊,因此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技術的學習掌握影響顯著。對照班的學生則各自為戰(zhàn),學生之間對動作掌握程度差距較大,從而影響全班的整體成績;同時學生機械地模仿技術動作,較少有對技術融入自己的理解。這些因素都是造成兩個班形成鮮明對比的原因。從實驗結果看,實驗班對蛙泳的腿部動作、手部動作、以及配合的掌握情況均高于對照班的學生,相伴概率P分別為:0.032、0.029、0.023,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見表 1。
表1 實驗后蛙泳技術動作評分對照
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條件基本一致,測試內(nèi)容按大綱統(tǒng)一要求,測試形式、內(nèi)容和評分標準相同的前提下,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對游距進行測試對照分析,具體見表2。
表2 實驗后蛙泳游距達標情況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游距上對比顯著。這主要是“小群體”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同時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了練習的密度和強度。因此,“小群體”教學模式對促進學生掌握游泳技術、延長游距、提高身體素質(zhì)都具有顯著的效果。
高校選項課的體育班是由不同院系的學生組成,學生課前基本不認識,交往甚少,課上也是自己學自己的。采用“小群體”教學能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相互交流感情、信息的自由環(huán)境。在學習中,及時向教師詢問較難掌握的技術環(huán)節(jié),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在長期合作中既縮短了心理距離,又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明顯增加,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具體見表3。
表3 一次練習教學中學生交往情況[2]
普通高校學生游泳選項課的課時較少,運用小群體教學,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各自的目標,課堂上勤學苦練、互相幫助,課外時間互相監(jiān)督、指導,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對游泳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更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觀念。
1.“小群體”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游泳技術
通過實驗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蛙泳技術教學中,“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是“小群體”教學模式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活躍了課堂氣氛,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練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使課堂練習密度明顯提高,促進學生對運動技術的掌握。大多數(shù)學生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技術掌握情況較好。因此,在高校游泳選項課教學中運用“小群體”教學模式是可行的。
2.“小群體”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學生間的人際交往和合作意識
在小群體教學中,各小組成員都有相應的目標和任務,小組與小組間存在相互對比,所以每個學生都承擔一定的責任,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責任意識。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成員之間交往的次數(shù)大大提高,在成員的相互合作和幫助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有了進一步接觸和了解,克服了有些成員封閉保守、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障礙,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加強了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沒有游泳基礎的學生在游泳教學課中更需要相互幫助和鼓勵,所以利用小群體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增強合作意識。
3.“小群體”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并激發(fā)了主觀能動性
課堂教學密度的增加就是學生對游泳興趣提高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從實驗結果可見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明顯高于對照組,這改變了過去體育教師上課“一言堂”的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xiàn),課堂上的教與學相互滲透,較好地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4-5]。
4.“小群體”教學模式豐富了游泳教學方法手段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單一、缺乏針對性,學生基本都是在教師的任務安排下機械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好?!靶∪后w”教學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交流能力、競爭意識,增強了對游泳學習的興趣,從而了提高學習效率,不失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1.“小群體”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如心理學、教育學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必須提前制定合理、適用和目標明確的教學計劃,注意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學習熱情的誘發(fā)。
2.防止“小群體”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演變成“放羊式”教學,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監(jiān)督和自主的合理結合。指導正確動作學習,糾正學生錯誤動作,監(jiān)督游泳練習中的安全問題,在這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3.對學生群體中的核心人物應給予關注,扶持,充分發(fā)揮其領導作用。
[1]李海英.“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在高?;@球公體課教學中的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8:4.
[2]郭春鳳.“小群體學習法“在普通高校排球俱樂部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0,28(1):62-64.
[3]毛振明,賴天德.解讀中國體育課程和教學改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3.
[4]翁鳳瑜.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普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5.
[5]李燕,吳軍.“小群體”健美操教學對大學生自信心的實驗研究[J].科技信息,2010(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