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麗 彭浩
(江西省宜豐縣人民醫(yī)院 宜豐336300)
肥胖患者因大量脂肪堆積和體表標志不明顯,右頸內靜脈置管成功率低,并發(fā)癥多,而在超聲引導下右頸內靜脈置管因其可以觀察到血管結構,因而成功率高和并發(fā)癥少,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本文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右頸內靜脈置管在肥胖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80例需要右頸內靜脈置管的肥胖病人,ASA I或 II級;男 45例,女 35例;年齡 50~65歲;隨機分為超聲引導組(U組)和傳統方法組(T組)。所有患者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頸部無畸形,無凝血機制異常。U組在超聲引導下行右頸內靜脈置管,T組行傳統體表解剖標志穿刺置管。
1.2 方法 患者仰臥位,頭略低偏左側,常規(guī)碘伏消毒鋪無菌單。U組采用線型超聲探頭輕柔地放在頸部環(huán)狀軟骨水平或胸鎖乳突肌三角頸總動脈搏動的外側,頻率8~12 MHz,可見相鄰的兩個無回聲的圓圈黑洞,即頸總動脈和頸內靜脈的截面像,調成彩色,動脈內可見紅色血流,靜脈內可見藍色血流,在超聲探頭外側利多卡因局麻后進針,針體與超聲傳感器長軸保持一致,在超聲引導下,調整進針方向與角度,當超聲顯示穿刺針在靜脈內,同時,回抽注射器內有暢通的暗紅色血流,撤走超聲儀器,置入導絲導管,固定。T組采用傳統穿刺方法,解剖標志: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鎖骨頭及鎖骨上緣組成的三角形。在三角形頂端距離鎖骨頭上緣2~3橫指處進針,針體與皮膚呈30°與中線平行直接指向尾端,注射器保持負壓進針,當回抽有暢通的暗紅色血流時表示穿刺成功,置入導絲導管,固定。當穿刺數超過3次或穿刺時間超過30 min視為失敗。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1.4 結果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U組患者穿刺成功時間短于T組(P<0.01),成功率明顯高于 T 組(P <0.01),T 組穿刺并發(fā)癥明顯高于U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操作結果 (±S) 例
表1 兩組患者操作結果 (±S) 例
注:與T組比較,*P<0.01。
穿刺并發(fā)癥組別 n 穿刺時間(min) 成功率(%) 誤傷動脈胸膜 形成血腫U組 40 8±2* 92.5* 0* 0*T組 40 18±8 50.0 5 3
頸內靜脈置管在手術中可快速輸血、補液及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1],傳統的方法只能沿體表解剖標志穿刺,而肥胖患者因其脂肪組織堆積和體表標志不明顯等困難因素[2],更容易引起穿刺失敗和誤傷動脈。我們引用了超聲技術,對整個穿刺過程實行監(jiān)控,因而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減少了誤傷動脈和形成血腫的可能性。但本結果與韓雪敏等[3]的結果有區(qū)別,成功率略低,可能是因為肥胖超聲下成像更復雜引起的。
[1]杭燕南,莊心良,蔣毫,等.當代麻醉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987-989
[2]Hatfield A,Bodenham A.Portable ultrasond for difficult central venous access[J].Br J Anaesth,1999,82:822-826
[3]韓雪敏,費勇,賈桂芳.超聲引導行頸內靜脈置管的臨床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4):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