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青
江蘇省淮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江蘇 淮安 223002
腮腺腫瘤是口腔頜面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手術切除是腮腺腫瘤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tǒng)的手術入路方式是采用從耳前繞下頜角的“S”形切口,但該手術方式常遺留領下區(qū)手術瘢痕,影響美觀,難以被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接受[1]。本文筆者采用經發(fā)際內耳前-耳后聯(lián)合入路方式切除腮腺腫瘤,與傳統(tǒng)的“S”形切口方式作比較,取得了較好的美觀滿意度,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歷和隨訪資料的腮腺腫瘤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24~49歲,平均(36.42±2.31)歲;腫瘤的病理類型:多形性腺瘤31例,基底細胞腺瘤11例,腮腺囊腫9例,Warthin氏瘤9例。按手術切口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采用經發(fā)際內耳前-耳后聯(lián)合入路切口方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口腔頜面“S”形切口方式。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病理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口腔頜面“S”形切口方式:從耳前繞下頜角的“S”形切口,解剖保護面神經分支,將腫瘤完整切除,嚴密縫扎腺體殘端。觀察組采用經發(fā)際內耳前-耳后聯(lián)合入路[2]:耳前部分自耳屏前向上,在耳輪角處向前進入發(fā)際內,向下繞過耳垂,沿耳后溝向上,然后沿發(fā)際向下(術中可以根據(jù)需要適當延長或縮短切口)(圖1);自腮腺嚼肌筋膜深面向前翻瓣至腮腺前緣(圖2);解剖保護面神經分支,將腫瘤及腮腺淺葉組織一并完整切除,嚴密縫扎腺體殘端(圖3、4);復位皮膚-筋膜瓣,分層對位縫合(圖5)。術后注射青霉素1~3 d,預防感染,為避免涎瘺發(fā)生,囑患者禁食酸性及刺激性食物1~2個月。
圖1 切口的設計
圖2 皮瓣升高和腫瘤徹底暴露
圖5 縫合切口
記錄兩組手術方式所需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后3~6個月評價面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隨訪6~12個月記錄患者對外觀的滿意度評分,評分標準:按照由高到低分為0~10分,其中,0~2分為不滿意,3~6分為基本滿意,7~9分為滿意,10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為基本滿意、滿意與非常滿意之和。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0 30 101.87±8.56 99.23±7.93 2.116>0.05 52.09±12.14 49.97±11.30 1.986>0.05
術后觀察3~6個月,觀察組面神經功能損傷2例(6.67%),對照組3例(10.00%)。出現(xiàn)面神經功能損傷的患者術后配合面部肌肉功能訓練,面癱癥狀在術后3個月復查時均完全恢復,未發(fā)生永久性面癱。兩組患者暫時性面癱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86,P > 0.05)。
術后隨訪6~12個月,觀察組患者對術后外觀的滿意度為100.00%,優(yōu)于對照組的63.33%,兩組患者滿意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滿意度比較[n(%)]
患者術后均隨訪6~12個月,均未出現(xiàn)主觀上的口干癥狀。出現(xiàn)耳周麻木者觀察組4例,對照組7例。隨訪期內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生腫瘤復發(fā)。
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腫瘤患者對術后功能及美觀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關注[3]。腮腺腫瘤的切除方式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S”形切口進行,其具有視野暴露充分的優(yōu)點,被國內外多數(shù)學者采用[4-8],但該治療方法并發(fā)癥較多,且影響美觀,難以被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所接受。本文筆者采用經發(fā)際內耳前-耳后聯(lián)合入路切口方式切除腮腺腫瘤,并將其作為觀察組與傳統(tǒng)的“S”形切口方式作比較,發(fā)現(xiàn)經發(fā)際內耳前-耳后聯(lián)合入路切口方式亦可以完全暴露整個腮腺區(qū)域,達到與傳統(tǒng)“S”形切口相同的手術效果,其手術所需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術后面神經損傷亦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患者術后外觀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結合相關文獻及臨床實踐經驗,筆者認為,經發(fā)際內耳前-耳后聯(lián)合入路切除腮腺腫瘤適用于腮腺淺葉腫瘤和部分可從下頜后窩內完整取出的深葉腫瘤,尤其適合腮腺腫瘤較大(超過3 cm)的患者,效果顯著,且可獲得較好的美觀效果,適用于對外觀要求較高的患者。
[1]常世民,柳春明,布靜秋.美容切口在腮腺手術中的運用[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8,17(3):367-369.
[2]陳飛,王力紅,李彬,等.兩種術式治療腮腺良性腫瘤的初步評價[J].中國腫瘤臨床,2007,34(23):1333-1335.
[3]韓曉晨,胡萬寧,夏長金,等.腮腺區(qū)域性切除術在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3):404-405.
[4]門美超,李贊,喻建軍,等.改良手術方法在腮腺腫瘤手術中的運用[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11(15):2875-2876.
[5]Foustanos A,Zavrides H.Face-lift approach combined with a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advancement flap in parotidectomy[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45:652-655.
[6]Meningaud JP,Bertolus C,Bertrand JC.Parotidectomy:assessment of a surgical technique including facelift incision and SMAS advancement[J].J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2006,34:34-37.
[7]布靜秋,黃雪蕾,陳鵬,等.副腮腺腫瘤切除的手術入路[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9,23(6):59.
[8]孫衍波,李東柱,王思源.1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