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琴,李信玲
(新疆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行為導向”是一種教學模式,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它以實踐為導向、以目標(或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培養(yǎng)人的關鍵能力上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其常用的教學法有以下幾種:項目教學法、頭腦風暴法、引導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和卡片展示教學法[1~4]。
新的護理模式要求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應充分考慮文化對人的影響,滿足不同文化背景服務對象的需要。筆者在講授《護理學導論》第十章“文化與護理”時,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法,并結合新疆多元的文化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為目標,在教師的行為引導下,通過多種不定型的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它體現(xiàn)了“以學為本,因學施教”的教學準則。行為導向教學法使教學從注重“教法”到注重“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使其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行為導向教學法強調在團隊學習中發(fā)揮每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名學生都有施展個性、能力的機會和舞臺,學會從錯誤中學習,從而將學生的學習與個性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要讓學生“學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人做事、學人生存、學會與他人交往”[1~5]。
可行性分析階段主要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經驗及興趣的分析。進行“文化與護理”行為導向教學的教師均是高年資教師,從事教學多年,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教學和學生管理經驗以及很強的應急、應變能力。教學對象為大一學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重、思維活躍、自學能力強?;谝陨弦蛩?,在“文化與護理”教學中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法,以項目教學法為主,輔以頭腦風暴法、引導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圖1 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的“4階段”實施模式
按照教學計劃和活動方案,逐一落實教學各項軟、硬件條件。包括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過程的預設,學生活動與指導方案的預設,教學時空資源(教學時間與教學場所)安排等方面的預設。“文化與護理”內容的教學時間預設為9課時(其中課堂教學3學時,項目制作3學時,項目匯報3學時),學生課外學習時間為2~3周。根據(jù)本章教學內容,預設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掌握文化與護理的關系;(2)使學生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方法;(3)使學生學會分工合作及與人相處,培養(yǎng)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實施階段是一個以實踐為導向、以目標(或任務)為驅動的開放式教學過程,以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體驗、獨立探究、小組學習為特色,教師退至幕后,以主持人或咨詢者的身份從旁咨詢、引導及進行必要調控。
“文化與護理”一章的教學活動可分4步完成。第1步,由教師主持,利用多媒體課件,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和頭腦風暴法,結合各領域、各地域的突出特色使學生對“文化與護理”的基本理論知識有所認識。第2步,由教師主持,進行引導式講解與項目規(guī)劃。全班學生自由組合,5人一組,并選出小組長,形成若干項目組。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詳細說明項目的選擇方向及范圍、內容的編排組織方法、課件制作的具體要求、項目匯報時的注意事項、項目評價的方式方法等。第3步,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集思廣益,根據(jù)所學理論知識,針對“文化與護理”的相關內容,按要求共同確定本小組的項目內容,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任務。為避免各項目組出現(xiàn)跑題、偏題、類同、重點不突出、層次不分明等問題,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審核與指導,并做好咨詢工作,以便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能更好地把所學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中,把握項目的中心與重點,結合各自的項目特色做出精彩的匯報課件。第4步,由教師主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項目匯報,各小組推選出1人上講臺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匯報。
借助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等方法要求學生與教師一起在課堂上完成評價工作,以便學生在評價中進一步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評價時注意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即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評價并重。具體做法是:每一個小組匯報結束后,可以將制作過程中的意外事件、處理方法及總結的經驗教訓講述出來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實現(xiàn)小組間的信息交流與信息共享,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就項目相關內容提問,然后通過小組自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最終形成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各小組全部匯報結束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性點評,并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印象,以提升教學活動的深度。
將行為導向教學法引入“文化與護理”教學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鞏固和深化了理論知識,同時更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行為導向教學法的采用也對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要求教師不僅要是一個授業(yè)、解惑者,還要是主持人、朋友等多種角色;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每名學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養(yǎng),使“教”和“學”真正地統(tǒng)一起來。
[1]汝驊,張宇,趙學芳.行為導向:營養(yǎng)類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學模式探索[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9,27(3):11-13.
[2]張武,王峰,朱建華.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法醫(yī)毒物分析》教學中的應用[J].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1):74-76.
[3]牟秀華.略論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德育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7(10):82.
[4]陳少珍,曹華.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高職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內科,2009,4(2):318-319.
[5]楊曄琴,姜麗萍,余昌妹,等.行為導向教學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09,6(3):108-110.
[6]陳秋玲,梁志兵,賴春妹.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骨科臨床帶教中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