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米環(huán)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飲食結構的轉化以及生活方式走向靜態(tài)的變化,肥胖的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大量研究證實,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動脈粥樣硬化、腫瘤等多種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防治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關鍵[1-2]。肥胖的發(fā)生受遺傳、環(huán)境和膳食營養(yǎng)等多因素的影響,但短期內通過改變基因來控制肥胖目前還難以實現(xiàn),因而更突出了膳食營養(yǎng)的能量攝入水平在肥胖發(fā)生過程中重要作用[3]。因此,筆者于2011年3月對西安市中老年女性居民的膳食能量攝入水平對肥胖影響進行調查,為有效制定肥胖干預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按照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了西安市新城區(qū)、長安區(qū)、未央區(qū)、灞橋區(qū)和雁塔區(qū)等5個城區(qū),每城區(qū)隨機抽取2個社區(qū),每社區(qū)抽150名年齡在40-70歲之間的女性進行膳食調查。剔除居住時間低于5年、有明顯嚴重急慢性疾患、肥胖遺傳史及問卷填寫不完整者,共調查1363人。
1.2.1 膳食調查
采用食物頻率問卷調查表收集研究對象過去一月中攝入各類食物的頻率和數(shù)量,由受過專門培訓的調查員現(xiàn)場調查。參照文獻[4],獲取研究對象過去一月中平均每日能量攝入量(能量攝入量等于個體攝入的每一種食物的熱能之和),然后采用四分位數(shù)法對能量攝入量(EA)進行水平分級:當EA﹤Q1為低能量攝入;Q1≤EA﹤Q2為中能量攝入;Q2≤EA﹤Q3為高能量攝入;Q3﹤EA為較高能量攝入。
1.2.2 體格檢查
由培訓合格的衛(wèi)生技術人員對研究對象身高、體重進行現(xiàn)場測量。
1.2.3 評價方法
肥胖[5]:體重指數(shù)(BMI)≥28kg/m2,超重:24kg/m2≤BMI≤27.9kg/m2;體力活動水平[5]:以 75%時間坐或站立,25%時間站著活動為輕體力活動、25%時間坐或站立,75%時間特殊職業(yè)活動為中體力活動、40%時間坐或站立,60%時間特殊職業(yè)活動為重體力活動。
1.2.4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shù)據經整理后,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自變量(人口學指標和膳食營養(yǎng)的能量攝入指標)和因變量(肥胖)進行統(tǒng)計描述,并應用Logistic回歸計算控制混雜因素后因變量隨自變量變化的趨勢。
由調查結果可知,超重肥胖者與正常體重者在年齡、吸煙和飲酒等方面分布無差異(P﹥0.05)。在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體力活動水平、能量攝入水平等方面分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其中超重肥胖者中人均月收入為≦1000元、1001~2000元和﹥2000元分別占21.2%、53.4%和25.4%;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初中及中專、大學及本科和研究生分別占 19.6%、46.9%、21.8% 和 11.7%;婚姻狀況為在婚、離異或喪偶和未婚分別占67.3%、18.6%和14.1%;體力活動水平為輕體力活動、中體力活動和重體力活動分別占49.1%、31.2%和19.7%;能量攝入水平為低能量攝入、中能量攝入、高能量攝入和較高能量攝入分別占17.3%、12.2%、35.7%和 34.8%。
表1 不同能量攝入水平對超重肥胖的影響
由表1可知,膳食營養(yǎng)的能量攝入水平不同,超重肥胖的粗發(fā)生率不同,隨能量攝入水平的增加超重肥胖粗發(fā)生率分別為 23.1%、28.3%、35.7%和 42.3%。在 Logistic 模型中控制其他混雜變量后分析發(fā)現(xiàn),低能量攝入是肥胖發(fā)生的保護因素,與低能量攝入人群相比,中能量攝入、高能量攝入和較高能量攝入者超重肥胖發(fā)生的危險性分別增加了17%、26%和42%,提示隨能量攝入水平增加,發(fā)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有增加的趨勢。
由表2可知,以超重肥胖發(fā)生率為應變量,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吸煙、飲酒、體力活動水平、能量攝入水平等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飲酒、能量攝入水平較高為超重肥胖的危險因素,高學歷和高體力活動水平為超重肥胖的保護因素,在控制其他因素的相對影響后,隨體力活動水平的增加,超重肥胖率降低,與輕體力活動水平者相比,中等體力活動水平以上人群組超重肥胖率降低了約0.5倍;教育程度越低,超重肥胖危險性越高,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中專、大學及本科和研究生的人群超重肥胖危險性分別增加了13%、63%和9%,差異顯著。
有研究表明[7-8],肥胖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明顯升高,預計在未來十年里,由此導致的全球死亡將會增長17%。本研究發(fā)現(xiàn),西安市女性居民超重肥胖的發(fā)生率已接近或超過中國其他地區(qū)居民[9],因此,肥胖已成為危及西安市中老年女性群體健康與生命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本研究還表明,經常飲酒和進食高熱量膳食的不良生活方式是肥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學歷高和高體力活動水平是肥胖發(fā)生的保護因素,可能是由于學歷高的人群具有較好保健意識,常有規(guī)律進行體力活動,進而促進了能量代謝過程的負平衡。在Logistic模型中控制年齡、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飲酒情況、吸煙情況、婚姻狀況及體力活動水平等變量后發(fā)現(xiàn),隨能量攝入水平增加,發(fā)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有增加的趨勢。與低能量攝入者相比,中能量攝入者、高能量攝入者和較高能量攝入者發(fā)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分別增加了16%、26%和41%,這一觀點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研究表明,膳食營養(yǎng)的能量攝入受飲食結構、飲食喜好、食欲、飲食習慣以及周圍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是決定人體能量需要量和體能分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0]。合理的膳食營養(yǎng)是人類健康的物質基礎,是保證人體正常生長發(fā)育和體質健康的重要因素;相反,偏離“平衡膳食原則”的不合理膳食中能量攝入和脂肪供能比越高,谷類、蔬菜、奶及豆制品攝入量越少,肥胖的風險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高,BMI水平越低[11]。膳食營養(yǎng)的能量攝入每增加100千卡,體質指數(shù)即增加0.039[12]。膳食中脂肪的構成比和低纖維與體脂百分率呈正相關,碳水化合物和超重程度呈負相關[13]。晚餐進食量多、進食速度快、晚間進食、相對大的食量均易造成能量攝入過量發(fā)生肥胖危險因素[14-15]。提示影響能量攝入的膳食行為是威脅健康的潛在危險因素,群體的營養(yǎng)充盈程度將隨膳食營養(yǎng)的能量攝入增加而增加。
表2 超重肥胖發(fā)病危險因素分析
[1]李米環(huán),李國強.能量代謝指標與肥胖評價方法關系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24):4763-4766.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n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M].Geneva:WHO,1997:107-158.
[3]李米環(huán),李國強,雷宗怡,等.西安市中老年女性能量代謝水平與健康狀況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11,32(8):1051-1053.
[4]張受理.醫(yī)學營養(yǎng)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5]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shù)據匯總分析協(xié)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8.
[6]葛可佑主編.中國營養(yǎng)科學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7]張 璐,孔靈芝.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14(1):1-4.
[8]李米環(huán).基于與能量代謝相關的不同肥胖評價方法的初步探討[J].廣東醫(yī)學,2012,33(9):1319-1321.
[9]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2002綜合報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10]李米環(huán),李國強.能量代謝指標定量評價肥胖的方法學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8,35(24):4803-4805.
[11]Miller WC,Lindeman AK,Wallace JP,Niederpruem M.Diet composition,energy intake,and exercise in relation to body fat in man and woman[J].Am J Clin Nutr,1990,52:426-430.
[12]李米環(huán),李國強.基于能量代謝與體質量指數(shù)關系的體力活動問卷的信效度評價[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9,36(11):2082-2084.
[13]李米環(huán),李國強.中老年女性營養(yǎng)及體力活動問卷的信效度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3):359-361.
[14]李國強.基于能量代謝與體脂率關系的不同肥胖評價方法的探討[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7C):2405-2407.
[15]李米環(huán).體力活動對職業(yè)女性體質健康干預效果評價[J].青春歲月,2012,16: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