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馬法到現(xiàn)代民法,權利濫用之禁止原則發(fā)展到現(xiàn)代成文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首先貫徹了個人本位主義思想的羅馬法中并沒有濫用權利的概念。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由于羅馬法的復興,私法中滲透了濃郁的個人主義特性,權利也不受法律限制,同樣不存在濫用權利的問題。而發(fā)展到了壟斷資本主義以后,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整個資產階級利益,協(xié)調個人權利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在大陸法系的判例中開始出現(xiàn)禁止濫用權利制度。但關于何謂權利濫用,理論上存在下述不同的界定:
·故意損害說
該說認為,“專以損害他人為目的的,屬權利之濫用。《德國民法典》為此說之典型代表,第 226 條規(guī)定:“權利的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為目的。”
·界限說
該說認為,“權利行使必有一定之界限,超越這一正當界限而行使權利,即為權利之濫用?!狈▏鴮W者約瑟朗德也持此觀點,他認為:“客觀的權利是一種有用的權利,這些權利存在于將要實現(xiàn)其作用的范圍內。超出這一范圍,權利所有人便超出或濫用了這些權利。濫用權利的行為是一種與國家制度的目的和精神不相符合的行為”。
·目的說
該學說以社會本位為其出發(fā)點,認為權利的行使應符合權利設置的目的,行使權利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否則構成權利的濫用?!度鹗棵穹ǖ洹返?2 條規(guī)定, “任何人在行使權利或履行義務時都必須遵守誠實信用原則,權利的明顯濫用,不受法律保護”即為該學說的體現(xiàn)。可以說誠信原則適用于一切權利之行使及義務之履行。因而衍生若干常見引用之原則,如權利濫用之禁止原則,義務須符本旨之原則等。,“違反目的說”準確地描述了權利濫用的本質,是目前的學理通說。
禁止權利濫用在我國現(xiàn)行成文法上是有根據(jù)的,我國憲法第 51 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同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币虼?,禁止權利濫用是我國憲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禁止權利濫用也當然是我國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逗贤ā返? 條規(guī)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我國學者認為,所謂權利濫用之禁止,指一切民事權利之行使,不得超過其正當界限,行使權利超過其正當界限,則構成權利濫用。
我國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權存在權利濫用
當前我國《合同法》第 410 條委托合同的雙方在行使任意解除權時,是可能構成濫用權利的,原因在于:第一,委托合同有民事委托和商事委托之分,民事委托合同大多為無償、不要式合同。所以,各國或地區(qū)的民法大多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委托合同,《合同法》第 410 條就是這種思潮的產物。與此不同,商事合同委托的常態(tài)是有償合同、要式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信賴是指受托人的商譽及經營能力,有的受托人專為委托事項而成立公司來經營委托事務,有的為完成委托事務而改變自己的經營方向、經營領域,有的為完成委托事務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開拓市場、聯(lián)系客戶等等。所以,一旦委托人隨時解除合同,就給受托人帶來重大損失,甚至導致公司終止?!北砻嫔?,委托合同以信賴關系為重,這似乎是任意解除權行使的唯一基礎。但縱觀各國民法規(guī)定,立法上以無償委托合同為常態(tài)是上述任意解除原則的又一前提。因為,只有適用于純粹為委托人利益之委托,方能任意解除,而一旦涉及到作為雙務合同系為雙方利益之有償商事委托則不能無條件適用。應該區(qū)別委托合同是有償還是無償,確定期限的有無,以及某些特殊的以委托為基礎的商事營業(yè)(如代理商契約、行紀合同、行紀代理人、商事居間等)或商業(yè)輔助人的特殊性,進行必要的調整。在解除方是否有正當理由,受托人的地位是否弱勢,是否需要提前通知以及商事委托對于委托合同一般性規(guī)定是否準用以及準用的程度都沒有予以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就 “畫了一條沒有區(qū)分的線”,即雙方當事人都可以任意隨時解除委托合同。這就有可能造成一方濫用這種權利,給對方造成難以得到補償?shù)膿p失。
第二,從外國法例來看,我國民法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瑞士債務法》和《意大利民法典》成例,但作為典型的民商合一的《瑞士債務法》和《意大利民法典》對受托行為之一——代理,已經仿效德國商法,對于代理商契約的單方廢止及代理商的報酬請求權另外做出了安排。同樣,法國也不例外,法國學者甚至認為共同利益的委托包括代理商委托,不動產推銷契約,以及那些領取報酬的受托人對于受托事務之實現(xiàn)與有利益并且委托人喪失一般委托中的自由撤回權的委托—更接近旨在開發(fā)客戶的合伙契約。
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償商事合同雙方作為典型的“經濟人”主體,基于趨利避害的傾向,有動力采用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的手段,更何況存在法律“支持”的情況,是在有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損失或者明知會造成他人損失的情況下,導致采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非經濟行為。因此,就委托合同而言,合同一方在行使解除權獲得的利益大于繼續(xù)履行的情況下容易傾向于惡意利用任意解除權,通過不正當?shù)亍昂戏ㄐ袨椤睖p少對方的利益,增加自身的利益,這將最終步入博弈論中“零和博弈”(即無合作)的局面。故如果不對任意解除權有所限制,必將促使權利人對權利的濫用。
(作者單位:中共河北省容城縣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