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曉宏: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二者并行發(fā)展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在接受《出版廣角》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的問題,我認為二者是可以并行發(fā)展的。實體書店未來發(fā)展空間還是很大的。雖然大家都在討論國外實體書店倒閉了很多,但從我了解的情況看,比如日本,現在它們的實體書店呈現穩(wěn)步增長的發(fā)展態(tài)勢,而在這之前,日本經歷過書業(yè)大崩潰的階段。所以面對我們今天實體書店的發(fā)展情況,我們不能一味地用消極的眼光看待實體書店未來的發(fā)展。
網絡書店作為新興的銷售渠道,有其時代必然性,但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不是排斥的關系。對于網絡書店,政府要支持和規(guī)范,使其健康發(fā)展;而對于實體書店,政府也要大力支持。這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目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五十歲以上的群體將在中國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這部分人的閱讀購買習慣還是比較適應實體書店。所以我認為,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實體書店還是會健康發(fā)展的,即使在幾十年以后,實體書店也不會消亡。另一方面,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二者都互有長短,可以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網絡書店有很多優(yōu)勢是實體書店要學習的,比如給讀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但網絡書店在給讀者提供舒適、良好的文化體驗環(huán)境上還是比不上實體書店的。
譚 躍:中國出版走出去有底氣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譚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出版業(yè)走出去,不管是哪一種模式,都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而第一不要著急,第二要積極。他認為現實地看,整個世界的文化狀況仍然是“西強我弱”,對中國文化的需求雖有明顯增長但并不廣泛,因此出版走出去任重道遠。他建議國際化的路子要更多地研究“借船出海”、資本聯合、項目合作的方式。要在合作中“結緣”,在合作中“借力”,在合作中積累經驗,培養(yǎng)人才,逐步打開國際市場,形成文化傳播和影響力。
譚躍認為,中國出版走出去還是有底氣的,因為中國在世界上有兩個話語權是別人所不具備的,第一個是古代的中國文化,第二個是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他說:“隨著中國資本和產業(yè)的跨國擴張,中國文化走出去將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大潮,中國現代化的獨特性和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必將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對中國思想的研究,對中國現代化的借鑒必將成為國際社會日益廣泛的需求。這是我們出版走出去的底氣所在,是我們對未來國際出版交流趨勢的總體判斷?!?/p>
周明偉:走出去,中國圖書還要下大工夫
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總裁周明偉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圖書走出去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他認為,一是要多出喜聞樂見、通用度高的作品,以吸引國外受眾對于中國的興趣。二是要注重文化差異,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他舉例說,在韓國,學打太極,可以看漫畫,生動形象,簡單易懂。而我們一些介紹中醫(yī)、中餐、中國功夫等中國文化精髓的圖書,往往圖示人物難看、動作軌跡不清、所用語言對專業(yè)人員來說太簡單,而對于普及者來說太繁瑣;某些直接翻譯后的表達,連中國人看了都覺得不知所云,不僅難以表現中國文化的魅力,更難讓國外讀者讀懂、學會。所以,他認為,相較之下,中國圖書還要下大工夫重新包裝,借助圖片、動漫或其他新的技術手段和表達方式,形象地展現文化魅力,才能迎來新的生機。
他還認為,中國文化能不能走出去,在國際平臺和別人進行交流,翻譯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目前我們在這方面遇到了瓶頸。周明偉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比如,發(fā)掘當地資源,探索合作模式。聘請通曉中國語言的“老外”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或是合作策劃方案,請“本土”的寫作資源對中國話題的圖書進行再創(chuàng)作。周明偉覺得這些新模式,可以讓中國圖書更“原汁原味”,更易被海外讀者接受。
劉明星:數字閱讀路在何方
劉明星在《中國新聞出版報》撰文說:需要數字閱讀的,有兩種人,且位于閱讀量的兩端。一種是讀書太多,深受紙書的物質之累的;一種是不讀紙書的。數字閱讀作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更容易被這兩種人群接受。而位于中間的人群,要么扭捏著抱住紙書不放,覺得保護好紙書才保住了自己讀書人的身份;要么少量紙書就可以滿足其閱讀需求,沒有必要去重新適應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閱讀方式轉換也會有難度,因為數字閱讀與紙書閱讀差異很大,所能塑造的思維方式也很不一樣。很多原本習慣讀紙書的人,拿起電子書都會不適應,不管紙書讓讀者留戀的是什么特質,這種重新適應的轉換成本就足以將大部分紙書讀者關在數字閱讀的門外,或者將適應期無限拉長。而不讀書的人恰好不必經歷這種轉換,不管是從手機閱讀開始也好,從閱讀器讀書開始也好,都是更容易接受的。
數字閱讀的市場,也可說是位于這樣的兩端。對于低端用戶,我們已經看到三低三俗在大行其道;但也有一部分致力于精品閱讀的業(yè)者在閱讀體驗、內容加工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展現出閱讀在未來的更多可能。做低端市場,可能很容易被用戶需求牽著鼻子走;而做高端市場,則可能引領閱讀的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