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明 肖志輝
湖南省湘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湖南湘潭 411102
卒中后抑郁患者56例,男27例,女29例,平均年齡(67.93±8.92)歲,缺血性卒中 38例(67.86%),出血性卒中 18例(32.14%)。卒中非抑郁患者56例,男 26例,女30例,平均年齡(68.5±8.85)歲,缺血性卒中36例(32.14%),出血性卒中20例(67.86%)。兩組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所有病例均由頭CT或MRI確診,且排除了既往精神病、智力障礙、失語,病人意識清楚,檢查合作。兩組相關危險因素比較無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危險因素比較[n(%)]
1.2.1 抑郁程度評定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前17項評分[3],>17分有抑郁狀態(tài)。
1.2.2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定 采用中國卒中量表[4](CSS),Barthel指數表對患者病程半個月,1個月,6個月進行評分。
1.2.3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s),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兩組患者在病程半個月比較無明顯差異(P>0.25),在病程1個月,6 個月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 2。
兩組患者在病程半個月比較無明顯差異(P>0.20),在病程1個月,6 個月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 3。
腦卒中后抑郁的原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數支持腦卒中后抑郁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腦卒中使腦內特定部位遭破壞,引起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等遞質功能低下,使患者產生抑郁傾向或抑郁癥[5]。也有人認為與病人既往的人格特點有關。既往性格內向、脾氣暴躁的患者更易發(fā)生[6]。另外,患者的經濟條件、家庭及社會支持、參與家庭及社會活動的能力等均可導致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調,引起抑郁。卒中后抑郁患者悲觀失望,對疾病的康復喪失信心,不主動配合治療,導致神經功能康復及日常生活能力低下,影響卒中后恢復。對于卒中后抑郁,我們不能只限于心理治療。必須早期診斷,早期抗抑郁干預,配合心理治療,有利于患者改善情緒,恢復信心,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提高生活質量。
表2 兩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組別 病程半個月 病程1個月 病程6個月非抑郁組(56例)抑郁組(56例)檢驗值24.68±14.14 25.37±16.25 P>0.25 14.23±12.96 18.86±12.42 0.025<P<0.05 8.12±9.84 12.85±10.25 0.005<P<0.01
表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
表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
組別 病程半個月 病程1個月 病程6個月非抑郁組(56例)抑郁組(56例)檢驗值61.02±14.91 58.81±15.37 P>0.20 78.39±14.48 72.52±14.57 0.01<P<0.025 87.2±14.86 78.8±14.37 0.001<P<0.0025
[1]楊玲俐,張志,王君.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J].中國卒中雜志,2007,2:907-910.
[2]周士枋,范振華.實用康復醫(yī)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493.
[3]王玉龍.康復評定[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68-271.
[4]中結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張通,孟家眉.腦卒中后抑郁癥的前瞻性研究.中華精神科雜志[J].1996, 26:73-75.
[6]Scottb·Patten,孫茂軍,董瑞國譯.卒中恢復的一些社會心理問題[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2,10(4):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