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超
摘要: 英語諺語具有歷史久遠、文化內(nèi)涵豐富、寓意深刻、教育意義重大、使用許多不同的修辭方法的特點。根據(jù)“信、達、雅”翻譯標準,英語諺語的漢語譯文必須意義正確、通順達意,并且盡可能再現(xiàn)原句的各種修辭特點。
關(guān)鍵詞: 英語諺語漢譯信達雅翻譯標準
一、“信、達、雅”翻譯標準
“信、達、雅”翻譯標準是1898年嚴復在其譯作《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的。他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彼^“信”是指譯文意義不背離原文,即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yōu)雅。一百多年來,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為廣大翻譯工作者普遍遵守,對中國的翻譯工作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諺語(proverb)
什么是諺語?2002年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庇W(wǎng)站http://www.phrases.org.uk/meanings/proverbs.html對諺語一詞的定義是:“諺語是簡短精練的語句。它寓意深刻,能揭示傳統(tǒng)真理;為方便記憶,常常采取押韻手法?!保≒roverbs are short and pithy sayings that express some traditionally held truth.They are usually metaphorical and often,for the sake of memorability,alliterative.)由此可見,諺語是言簡意賅并較為定型的藝術(shù)語句,它可作為獨立的交際單位,是人民群眾經(jīng)驗和智慧的規(guī)律性總結(jié)。
英語諺語主要出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圣經(jīng)》、寓言故事、莎士比亞戲劇及一些名家作品,這些是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諺”(learned proverb);有些是在民間口語說法的基礎上提煉打磨而成,而有些則屬獨創(chuàng),稱作“俗諺”(popular proverb)。它們有著鮮明的文化色彩、語體特色和教育警策作用。
由于諺語具有歷史久遠、文化內(nèi)涵豐富、寓意深刻、教育意義重大、使用許多不同的修辭方法的特點,因此英語諺語的漢譯就顯得相對困難一些,需要更豐富的背景文化知識、更多的思考與努力。
三、英語諺語漢譯須“準確忠實”
英語諺語是固定的語句,有其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深刻寓意及語法、句法、修辭特點,譯者不能望文生義、妄下定義。英語諺語的翻譯應做到最起碼的“信”——忠實于原意,譯者曲解原文作者的思想,就違背了“信”的原則。
常見的英語諺語:“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人們普遍將其譯成:“事實勝于雄辯。”但它的真正意思卻是:“一個人所做的比他口頭所說的更有意義。”因此上面的翻譯是不對的,這句諺語的翻譯應該像《牛津英漢雙解詞典》一樣,翻譯成:“行動勝于語言?!被蛘摺靶袆觿儆诳照??!?/p>
下面這句諺語出自莎士比亞文學作品“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在譯成漢語時,百度詞典的翻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边@是對原諺語的嚴重曲解,它的本意是:“借錢給朋友,最終卻傷了兩人之間的友情?!痹⒁馀笥阎g不要有金錢關(guān)系,友誼才比較容易維持下去。因此可以將上面的諺語譯為:“借錢反丟朋友?!辈⑶以谧g文之后加括號予以注釋:“朋友之間借錢傷感情。”這樣便可幫助漢語讀者理解。
再看英語諺語:“Waste not,want not.”《牛津英漢雙解詞典》的翻譯是:“不浪費就不缺乏?!倍W(wǎng)上很多人將其翻譯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边@是嚴重的誤解,與這句英語諺語本身所倡導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我們可以將其譯為:“勤儉節(jié)約,吃穿不缺。”
另外,將英語諺語:“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翻譯為:“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币矝]有忠實于原諺語的語義,將其翻譯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备荏w現(xiàn)原句的真實意思。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得出,對英語諺語的漢譯,我們既不能一知半解、誤解,又不能過度解讀,從而導致翻譯錯誤。
四、英語諺語漢譯須“通順達意”
“達”就是譯文通順流暢,譯文的意義能為讀者所理解,而不是晦澀,讓人不知所云。在英語諺語漢譯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有些英語諺語意在言外,它們語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譯者拘泥于原語的形式,僅從字面意義直譯成漢語,而不領(lǐng)會原文的具體含義及其效果,則譯文勢必平淡無味,這樣既不能表達意思,又有損原文的語言形象和豐富內(nèi)涵。智慧是相通的,在翻譯時,應在漢語中尋找那些與原文喻義相同或效果相似的諺語或俗語表達,這樣可以使譯文形象生動,準確達意。
英語諺語:“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lost his ears.”直譯的文本是:“駱駝追求長角,卻失去了耳朵。”如果這樣直譯,而不將諺語背后的文化背景表現(xiàn)出來,讀者就很難理解它的意思,也就沒有達意。譯者必須熟知英語諺語的背景知識,才能翻譯得準確。其實,這句來自《伊索寓言》的諺語說的是牛對駱駝炫耀自己的角,駱駝十分羨慕,也想長兩只角,于是向眾神之王——宙斯提出要求。宙斯認為,駱駝身軀這么強大,還要貪心,感到非常生氣,便決定不僅不讓它長角,反而把它的耳朵截掉一段。此后,這條諺語被用來諷刺那些不知滿足,貪求過多的人。漢語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與這句諺語有著相似的情景,所以這句諺語可以翻譯成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英語諺語:“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如果將其直譯為:“沒有克瑞斯和巴庫斯,維納斯就會感到寒冷?!笨赡芎芏嗟臐h語讀者都不知其寓意。原來,古羅馬神話中,克瑞斯是“谷物女神”,而巴庫斯則是“酒神”,他們是豐收、溫飽和歡樂的象征;維納斯是“愛神”,是愛和美的象征。[1]這條諺語可譯成:“沒有溫飽,就難以有甜蜜的愛情?!?/p>
又如,有人將英語諺語“Good wine needs no bush.”直譯為“好酒不需要常春藤”。如果這樣翻譯,則很多漢語讀者肯定不明白,會問:“為什么好酒不需要常春藤?”這樣,翻譯就沒有達到“達意”的效果。原來古希臘人在奉祀酒神時都以常春藤作為祭品,而且現(xiàn)代西方酒店前面也以常春藤作為標志。但知道這個習俗的中國人并不多,我們應該將這句源自拉丁語的諺語譯成中國人所熟悉的“好酒不怕巷子深”,這樣就好理解了。
同樣,下面的英語諺語漢語譯文中,第一種譯文難以“達意”,第二種更加方便漢語讀者理解,所以,在下面例子中我們應該選擇第二種譯文。
1.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
(1)十字架掛胸前,魔鬼裝心中。
(2)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
2.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
(1)不冒險就無所得。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Kill not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