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7月27日倫敦奧運會開幕還有3個多月的時間,但為它秣馬厲兵的時間可以說從北京奧運會閉幕那刻就開始了。最早行動的當然是東道主城市倫敦,其次是各國運動員與體育管理當局。緊盯著奧運主辦地與運動員、運動隊一舉一動的則是那些體育運動品牌。2009年6月安踏簽約中國奧委會,成為后者此后3年的合作伙伴,可謂意存高遠,為的就是倫敦那不到1個月的一錘子買賣。中國奧運會爭金奪銀的優(yōu)勢項目,運動隊、運動員的奧運贊助權早就被李寧、安踏、361°、匹克等運動品牌瓜分完畢,實在沒搶到什么奧運資源的,將眼光投向非洲大陸的運動員、國家隊也不失為進軍倫敦奧運會的“曲線救市”之舉。
4年前,李寧點燃北京奧運會主會場火炬的那一刻,點燃的不只是國人的民族自豪感,還有國人對李寧一手打造的同名民族運動品牌的熱情,李寧趁勢而上,曾一舉在中國市場上短暫地超越了阿迪達斯,這讓身為北京奧運會官方贊助商的阿迪達斯無比尷尬,其負責中國市場與奧運事務的高層在北京奧運會之后不得不引咎辭職。時隔4年,一時風光無兩的李寧因品牌重塑失敗而落在了安踏之后,業(yè)內人士關注的是,李寧的倫敦時光又有何奇思妙計,才不致于被早已成為中國奧委會官方贊助商的安踏遠遠甩開?
倫敦時間比北京時間晚8個小時,中國優(yōu)勢項目的決賽若是安排在倫敦的晚間,老百姓就只好熬夜了。對上班族而言,下午分心上上網,晚間則可以安心在家看大屏幕電視了。不管如何,倫敦奧運的關注度沒有北京奧運高是可以預期的。對贊助商而言,倫敦奧運營銷的參照對象肯定不是北京奧運,而是8年前同樣在歐洲舉辦的雅典奧運會。
時隔4年,電視可能還是觀看奧運的首選,CCTV5的倫敦時間仍炙手可熱,不過,中國的社會化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已空前發(fā)達,網絡視頻媒體也今非昔比,只是因為倫敦奧運視頻直播權被CNTV一家拿下而面臨無米下鍋的困境,報刊已漸現(xiàn)頹勢,廣播仍有爭奪奧運媒介市場份額的資本。4年前,業(yè)內行家曾預測網絡媒體將借北京奧運之機一舉超越報刊,4年后的今天,沒有人再對類似這樣的預測有多大熱情?;蛟S,倫敦奧運之后,中國媒介市場的格局仍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