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如何把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個關鍵。在過去的文本教學中,文本教學就是課本教學,作文教學就是作文教學,好像文本教學與作文教學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事,導致學生閱讀怕煩,作文怕難。教師對文本的講解僅限于知識的講解,不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不能利用文本教學來指導作文。本文就如何把文本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自己實際的教學經驗闡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
關鍵詞:文本教學作文教學積累和借鑒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課本教學中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習作與閱讀的脫鉤。簡單地認為,文本閱讀教學就是課文教學,作文教學就是作文教學,兩者之間沒有絲毫的聯(lián)系,人為地割裂了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造成一個局面,學生不重視文本教學,寫到作文不知從何下手,而在新課程語文標準中,要求將文本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使閱讀教學更好地為寫作服務,通過寫作提高我們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這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寫作文就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看到的書多了,自然而然,接受的語言就多了,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xiàn)“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現(xiàn)象了。而我們語言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在指導學生在進行文本閱讀的時候,有效地掌握積累和運用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面對寫作,很多學生是搜腸刮肚,抓耳撓腮,還是無法下手。究其原因無非是一無素材,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無積累——有米也不會炊。作為教者,在立足于現(xiàn)有教材,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的情況下,就需要將平時的文本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彼此交融,相互促進。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背踔腥?,語文課本上有不少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文字合乎規(guī)范,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對于寫作中苦于沒有素材可用的學生來說,不妨抽空把課本重新翻一翻,將課本的閱讀材料與作文訓練結合起來,巧用、化用課本材料充實你的作文構思,同樣可以取得成功。說白了,就是要激活寫作思維,寫出成功之作,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積累”與“借鑒”兩大法寶。而這兩大法寶的占有與利用又必須立足文本,以教材為出發(fā)點。
一.積累。積累是最好的寫作突破辦法。從量變到質變,這是任何事物要產生飛躍的關鍵。俗語說:“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沒有貨?!弊约骸案怪锌湛铡?,自然寫不出內容充實的好文章。同學們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總是以“巧婦難為無米之飲”為借口是站不住腳的,而是“笨婦難為有米之飲”,是為自己的膚淺作的一種無奈的狡辯。你對文本中的課文不加深入地理解,無法從文本中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也就談不上寫作材料的積累。豐厚的積累是寫好文章的基礎,那么怎樣才能使自己有豐厚的積累呢?
首先,對語言材料的積累。一篇學生習作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動筆之前對材料的選擇?!皽毓识隆?,把學過的課本找出來,以往你沒有想過的問題可能在你回歸文本的過程中重新“激活”出來。教材中有大量的語言表達的優(yōu)美模式另外從課外補充寫作源泉,盡量做到每天讀一篇經典的、精美的時文,積累思想、情感和詞語,積累對人生的感悟和體驗,努力使自己從貧乏走向豐富,逐步從膚淺走向深刻。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經驗材料,也可以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維材料、情感材料,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yǎng),也就是文本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這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有效提高。
其次,對寫作技法的積累。平時通過課文(特別是“三大文體”)的學習,從中領悟一些寫作章法和技巧,我們都要進行系統(tǒng)歸納,便于自己在寫作中運用,以促進我們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這樣看來,影響我們作文質量的眾多因素中,有兩點與文本有關。一是該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借用一些“現(xiàn)成”的語言材料來裝扮我們的作文;二是我們該如何借助一些屬于作家創(chuàng)造層面上的一些技巧來改進我們的作文面貌。有了積累,才談得上化用、采用。通過多種渠道的積累,學生胸中有“材”,“厚積而薄發(fā)”,作文時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同樣可以寫出考場滿分作文。
二.借鑒。借鑒也是寫作突破的重要手段。“有樣學樣,沒樣學世上”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借鑒就是向最好的東西學習,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辦法,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節(jié)省摸索的過程和時間。實踐證明:在人類的各種行為中,借鑒是產生飛躍的第二大途徑。而對作文而言,要得到快速提高,借鑒卻是第一途徑。
本人非常重視范文的借鑒作用。我認為:言教與物教相比,物教永遠勝于言教,所以才有“身教勝于言教”的真理?!拔锝倘恕笔橇鱾髑Ч庞啦凰ソ叩囊痪浣逃?。在作文教學中,向學生展示好文章,指導學生認識這些文章好在哪里,為什么好,并鼓勵學生借鑒寫作,馬上就能產生突破性效果。對基礎年級學生來說,由于沒有經驗,不知所向,借鑒好文章就像跟著大人走路一樣,克服了恐懼心理,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這種借鑒,起到引路和“拐杖”的作用;對于畢業(yè)年級學生而言,幾經摸索而找不到出路,會充滿彷徨與迷惑,借鑒好文章就像在黑暗中見到陽光,一瞬間豁然開朗。這時的借鑒,除了能指引迷津,更多的作用是促進升華。
立足文本,借鑒文本,能夠快速提高自己。借鑒文本方法主要有三種:
1.“借思路”。思路決定著文章的內容和結構的質量。雖然作文一般要求有頭有尾,邏輯清晰,前后照應,但由于作者寫的事不一樣,說的理不一樣,或者表露的感情不一樣,這就要求文章應該有其不同的體制。在了解這一點的前提下,我們不妨采用多種寫作思路,讓學生選擇嘗試使用。
2.“借材料”。我們說材料是靠積累的,這是事實。怎樣才能充分理解可以材料、利用材料呢?一個十分有用的秘笈:“移花接木”。所謂“移花接木”,就是將有花的枝條嫁接到另外一棵樹上。這種理論應用到寫作中,就是將文本中的材料提取你認為有用的某部分放到你的文章中來。有時候,你可以根據作文的需要,在積累的材料中提取好幾樣材料重新組合起來,寫出你的文章。
在作文寫作中,通過“借材料”取得成功的例子很多,每年的中考中,都有大量因運用“移花接木”術取得滿分的作文。這里不再舉例。
3.“借寫法”。編入課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名家作品,具有很強的典范性。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文本閱讀教學中往往只注重言語的品味,文本思想的深度解讀,而對于文本中蘊藏著的靈巧的結構,精妙的寫作手法卻往往忽略了,因此我們在課文的閱讀教學中需要有意加強這方面的了解,立足課文內容,捕捉文章中寫法知識的精妙點,以此來指引我們的寫作。簡而言之,就是“借寫法”。
例如,在學習《我的母親》的時候,我和學生一起合作,緊扣文中第六、七段的內容,在分析中獲得了有關寫人記敘文的相關知識。
(1)交代寫作對象。(2)文章的中心:表現(xiàn)人的特點。(3)學會以事寫人的方法:選擇典型事例、注意點面結合、從多角度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
在和學生學習過《口技》后,學生懂得了“運用側面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的寫作知識:以景襯人,以物襯人。
就這樣,慢慢地實踐,我摸索出“探究寫法→片段訓練→連段成篇”的作文教學模式。即先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獲得寫法知識,再通過片段強化訓練,最后課外自主連段成篇。
三.融“我”進文。學習文章,既要能從文本中跳出來,即憑一個局外人身份對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意的概括和中心思想的歸納等;更要能進入文本,即以參與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憂共喜,在感情上融入,用靈魂去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和掌握課文?!皢柷堑们迦缭S,惟有源頭活水來。”激活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有許多,但依托文本才是出發(fā)點。只要我們努力去研究,去探索,“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保ā抖Y記·學記》)這樣就可以找到作文教學的活水源頭,讓這股“活水源頭”像甘泉一樣,滋潤孩子的心田,激活孩子的思維,讓我們的作文教學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提高學生的作文習作水平需要教師做好文本和寫作的橋梁,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吸收語言和寫作技巧的營養(yǎng),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從而能夠寫出語言優(yōu)美、思想深刻的文章。
參考資料:
①義務教育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
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鐘啟泉等主編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ISBN號】7-5617-2703-8.
張峰,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吳堡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