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平 王曉燕 寧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石嘴山753400)
筆者自2005年2月~2010年2月采用藿香正氣散聯合利巴韋林及干擾素治療輪狀病毒腸炎80例,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擇2005年~2010年輪狀病毒腸炎流行期間住院的的急性腹瀉病例,病程在1~3d,每日腹瀉次數在5次以上,糞便呈清水樣或蛋花湯樣,無粘液膿血及腥臭味,舌質淡,苔薄白。本組共160例,男90例,女70例,年齡在4個月至2歲。160例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80例。輕度脫水96例,中度脫水59例。重度脫水5例,便常規(guī)示:脂肪球、白細胞<2~3個/HP,或正常,全部病例入院時即行大便細菌培養(yǎng)檢查(-),輪狀病毒ELISA(+)。入院后隨機分成兩組,兩組間病情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兒科學》中關于小兒泄瀉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型中醫(yī)辨證診斷標準及實用小兒腹瀉病學[1]診斷標準。
治療方法 對照組80例給予利巴韋林10~15mg/kg/d;給予干擾素<1歲,50萬單位1d1次肌注,>1歲100萬單位1d1次肌注,連用3d,無脫水或輕度脫水者口服補液,中度以上脫水靜脈輸液糾正脫水。合理喂養(yǎng),繼續(xù)飲食,母乳,奶粉或米湯。嘔吐劇烈者暫停喂養(yǎng)4~6h;停用抗菌素及止瀉劑。
治療組80例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同時加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厚樸、木香、甘草各3g,茯苓、車前子各6g,陳皮、竹茹、紫蘇、白術、半夏各5g,1劑/d,水煎至50~80mL,分3次服用,以上為1歲以內劑量,>1歲者適當可加量。5d為1個療程。大便泡沫多加防風炭,腹疼甚,里寒重,加干姜、砂仁,惡寒鼻塞加荊芥、防風。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一般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止瀉時間、總病程用S表示,各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設定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治療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止瀉時間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總病程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P<0.01),兩組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d)±s)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d)±s)
組 別 n 6.9±3.7止瀉時間 總病程治療組對照組80 80 2.6±1.3 3.6±1.8 4.7±1.6
討 論 輪狀病毒腸炎屬中醫(yī)泄瀉范疇,中醫(yī)理論認為嬰幼兒脾常不足,脾胃虛弱,易于感受外邪、傷于乳食,均可導致脾虛濕盛而發(fā)生泄瀉[2]。本病的發(fā)生,總的病機上以濕邪困脾,脾虛濕盛為主。據中醫(yī)無濕不成泄的理論,祛濕法是治療小兒泄瀉的主要辦法[3]。藿香正氣散功效有解表和中,理氣化濕,主治外傷風寒,內傷濕滯證。方中藿香芳香化濕,理氣和中解表,半夏陳皮理氣和胃,竹茹降逆止嘔,木香理氣止疼,車前子滲濕利尿,紫蘇散寒化濕,理氣和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合胃,諸藥合用,風寒解而寒熱除,氣機暢而脾胃和,輕升濁降,泄瀉自止。利巴韋林廣泛用于兒科臨床,其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療效不夠滿意,但和干擾素聯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藿香正氣散,治療組止瀉時間均快于對照組,總病程明顯短于對照組,結果證明療效是肯定的。干擾素采用小劑量、短療程,避免了副作用引起患兒的不適,又起到了很好的治療作用。說明干擾素利巴韋林聯合藿香正氣散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療效確定,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值得臨床應用。
[1]張志敏.實用小兒腹瀉病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0-101.
[2]尹 紅,殷思純.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體液免疫活性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5):384.
[3]梅曉萍,郭選賢.淺述祛濕諸法在小兒腹瀉中的運用[J].陜西中醫(yī),2007,28(11):1558-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