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wèi)太夷
左宗棠
本欄上期話說曾國藩、李鴻章首創(chuàng)上海江南制造局,歷時 20年(1865-1885),帶頭造出我國近代自制的兵艦 8艘。這期本文接著敘述左宗棠 1866年繼創(chuàng)福州船政局馬尾造船廠,在其前期的 17年(1866-1883),自造近代船艦 24艘。過去史學家對兩局的評價是不分伯仲。但推究其產(chǎn)量和功效,則閩局超過滬局;論質量,則兩局制造之船,均不及西方列強。這是當時客觀實際條件使然。
福州船政局的首創(chuàng)者,是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令人欽佩的是,就在該局草創(chuàng)初辦的 1866年,清廷于 10月急調(diào)他出任欽差大臣,兼陜甘總督,率大軍趕赴西北及新疆,肩負“安內(nèi)”攘外重任達 15年之久,直至 1881年調(diào)京晉升軍機大臣,晚年又出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由此可見清廷對他的倚重。他在督師邊陲的歲月,卻時時關注閩船局的進展,常以驛站傳遞方式,指揮閩船局重大工程的籌劃與決策。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道光舉人。早在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他就讀到林則徐的《九洲志》等著述,深為敬佩林等關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遠見卓識。十年后,左已是曾國藩麾下一員屢建奇功的主將,忽然有幸在湘江舟中,邂逅從新疆退休回籍的65歲的林則徐。兩人一見如故,促膝縱論天下大事,英雄所見契合而共鳴。之后林與隨員語,稱贊左是“絕世奇才”。林是年歸故里后不幸辭世。
1866年2月,左赴任閩浙總督,為鞏固海防,振興商務,他在上奏清廷的《試造輪船先陳大概情形折》中寫道:“自海上用兵以來,泰西各國火輪、兵船直達天津,藩籬竟成虛設;自洋船載百貨行銷各口,江浙大商以海船(指木帆船)為業(yè)者,費重運遲,虧折貨本,正歇其舊業(yè)……是非設局急造輪船不為功……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jiān)造輪船不可。輪船成,則漕政興,軍政舉,商民之困紓,海關之稅旺。一時之費,數(shù)世之利也?!彼ㄗh在福建馬尾一帶設廠,較之江、浙、粵更宜于造船。
在左宗棠的呼吁下,清廷很快批準,諭示:“所需經(jīng)費即著在閩海關稅內(nèi)酌量提用。所陳各條,均著照議辦理?!庇谑牵斈昃吞岢鲩}海關結款40萬兩為開辦費,以后每月?lián)茔y5萬兩為經(jīng)常費。
于是,左宗棠就正式成立福州船政局,下設馬尾造船廠。又選定法國造船專家日意格和法德克碑為聘期 5年的船廠正副監(jiān)督,并親自陪同他們到馬尾勘察廠址。選定在福州下游40里的羅星塔馬尾山下,該處閩江水深7米,是建設造船廠的理想地址。
正當籌建船廠緊鑼密鼓鋪開時,是年10月4日忽接清廷圣旨:急調(diào)左宗棠出任陜甘總督,率師東征“平叛”。左頓時慌了手腳。閩省友紳百余人隨即聯(lián)名奏請稍緩。待接到允旨后,左宗棠便加緊遴選接班人。經(jīng)過慎重議定,推薦當時“丁憂”(舊時官吏父母喪,須離職在家守孝一年)居家的江西省巡撫,林則徐之婿沈葆楨來接任。沈初有為難,左遂效“三顧茅廬”的虔誠,登門恭請,從而感動了沈提前“釋服”,應命接任。左又向沈表示,他西征后,對船廠工作絕不置身事外,仍舊承擔責任。他又向清廷奏準,凡以后船政奏折,須左、沈聯(lián)名上呈,以承擔責任,俾使沈安心。他又徑自上疏,請清廷賜沈葆楨實權,授以“特命總理船政大臣”銜,由部頒發(fā)關防,以保證沈以后的政令,在閩通行無阻。
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1868年馬尾船廠建成 4座可容納龍骨長 100米,排水量 2500噸輪船的修造船臺。投產(chǎn)的車間有:鑄鍛、軋鋼、鍋爐、裝配、安裝、翻砂、經(jīng)緯儀、鋸木等,以及一座 30丈長、15丈闊的拉拔式鐵船漕,具備了造船所需的全部設施。它妄自陶醉,竟作出對該輪過譽的評價,并且又向該省行文稱:“以后各省所需輪船,可由馬尾廠制造,以免國帑外流?!?/p>
"廣乙”號
"開濟”號
于是馬尾船廠從 1873年后,兼造少量運輸輪船。以前雇傭的洋員陸續(xù)解雇,改由歸國的留學生自行設計監(jiān)造。迄1883年中法馬江海戰(zhàn)前的 17年,共計造出大小船艦24艘,總計噸位 27448噸,其中兵艦有 19艘(千噸以上的 13艘,都是鐵肋木質的船體);運輸輪船 4艘和練習船一艘。以上船艦出廠后,分別編入福建水不但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近代造船基地,也是遠東首屈一指的船廠。例如:1869年7月造出第一艘排水量 1370噸的“萬年清”號輪,主機580匹馬力,航速 10海里。其不論噸位與功率,都大大超過同時期日本橫濱造船廠首造的“千代”號和“清輝”號,該兩輪的排水量只有138噸,僅為“萬年清”號的十分之一;其功率只 64馬力,而“萬年清”號主機功率比它大 9倍。于是沈葆楨奏準,破格任用漁民出身的副將貝錦泉為船長,配備的駕輪船員均為中國人。沈又親自率廠正監(jiān)日意格出海試航成功。10月該輪逕駛天津。清廷總理衙門派三口(津、寧、滬)大臣會同驗收。
由于上下衙門的當政者,并不精諳造船術,卻好大喜功,師14艘、北洋水師5艘、南洋水師5艘。
"龍威”號
自力更生附設“船政學堂”,以適應海軍建設的需求,這是福州船政局具有遠見的一大特色。左宗棠早在奏請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時,就提到自辦學堂的規(guī)劃,繼任的船政大臣沈葆楨也強調(diào):“船政的根本在學堂”。
船政學堂分“前學堂”和“后學堂”兩部,招收15-18歲具有較好國文基礎的學生,學制5年。
前學堂是船舶制造班,培養(yǎng)能從事設計、制造船艦船體和輪機的專業(yè)人才,采用法文教材,聘請法國教師授課;后學堂,先設駕駛班,培養(yǎng)航海人才;后又加設輪機管理班,培養(yǎng)能操縱和維修輪機的專業(yè)人才,采用英文教材,聘請英國教師授課。1866—1913年前后,學堂共培養(yǎng) 629人,其中前學堂造船班 8屆,計 178人;后學堂駕駛班 19屆,計241人,輪管班14屆,計210人。從1877年至 1936年前后,學堂挑選優(yōu)秀畢業(yè)生 110人,分四批赴歐美各國深造。其中后來最優(yōu)秀的、造詣很高的、甚至名垂青史的為:鄧世昌、林永升、嚴復、詹天佑、劉步蟾、劉冠雄、薩鎮(zhèn)冰等。在甲午黃海大戰(zhàn),中國出戰(zhàn)的 10艘軍艦的管帶(即艦長),有 7人出身于后學堂。后來,清末至民國,服役于海軍的骨干,也大都卒業(yè)于后學堂。
福州船政局正門
1884年6月,侵占越南河內(nèi)的法軍,繼續(xù)北竄,進犯我國廣西邊境,遭到我邊防軍的反擊,法軍死傷數(shù)十人而潰退。法國政府十分惱火,便派遣海軍中將孤拔率遠東艦隊馳援,8月5日進犯臺灣基隆,經(jīng)我守軍頑強抵抗,法艦隊又傷亡數(shù)十人。孤拔接到法國政府的命令:改攻福州。法艦隊急調(diào)轉航向西竄,8月23日,孤拔以“游歷”為幌子,蒙騙福州當局,開進閩江口,偷襲泊在馬尾港內(nèi)的中國福建水師。中國戰(zhàn)艦倉促應戰(zhàn),旗艦“揚武”號在被法艦魚雷擊中下沉時,用尾炮擊傷法國的旗艦,并擊斃法艦水兵多人。另一艘中國戰(zhàn)艦“福星”號,遭到法國艦隊圍攻時,管帶陳英沉著指揮戰(zhàn)斗,最后被擊沉,全艦官兵壯烈犧牲。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zhàn)。此時,法艦隊也有數(shù)艘軍艦被擊傷,便逃離閩江口,又再次東竄進犯基隆,仍遭到臺灣軍民的抵抗。法艦隊忽又轉向西北,攻擊浙江鎮(zhèn)海,也被我守軍擊傷其艦數(shù)艘而敗退。
這次馬江海戰(zhàn)我方慘敗的主因是:福建省當局對海防的失職與無能;對法軍的狡黠和欺騙喪失警惕;臨戰(zhàn)指揮又慌亂失措。致使由馬尾船廠多年制成的 11艘戰(zhàn)艦組成的福建水師,竟有 9艘被擊沉,官兵傷亡七百余人。而且歷時 17年建成的馬尾船廠,也慘遭法艦隊猛烈轟擊,遂被摧毀。
馬江之戰(zhàn)敗績,福州船政局慘遭浩劫,在后來的恢復、重建過程中,又面臨著十分嚴峻和險惡的國內(nèi)外形勢:
1.自上世紀西方列強相繼從海上入侵我國后,而今東面的近鄰日本,經(jīng)過明治維新,推行“富國強兵,殖產(chǎn)興業(yè)”的政策,加速了資本主義和軍國主義的進程,虎視眈眈,覬覦我國臺灣和東北。
2.此時我國清廷的海防政策,也作出重大調(diào)整。這就是本文上期提到的:朝野刮起“自造艦船糜費論”的責難。曾先后擔任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總辦 的丁日昌,坦率承認:“‘江南’和‘馬尾’自造的艦船,只能靖‘內(nèi)匪’,不能御外侮。”李鴻章也不得不透露其內(nèi)情:“中國造船物料、工匠多自外洋購致,是 以中國造船銀倍于外洋購船之價。今即成軍,須在外國訂造為省便?!庇谑?885 年清廷新成立的海軍衙門,在北洋大臣李鴻章的主持下,便大量向西方列強訂購鐵甲戰(zhàn)艦。至 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時,共擁有22艘軍艦,總噸位達 4萬多噸, 其中就有 14艘購自英國;另有3艘竟費銀400萬兩,向德國購買兩艘均 7300 噸級的鐵甲戰(zhàn)艦(命名“定遠”和“鎮(zhèn)遠”)和一艘 2800噸級的鐵甲戰(zhàn)艦(命名“濟遠”)。與此同時,李鴻章又指令恢復后的馬尾船廠,建造幾艘一兩千噸級的軍艦“平遠”、“廣甲”、“廣丙”,以及沿海各省巡邏、緝私用小艇。
3.再從福州船政局歷屆“總辦”的人員變動,也可以看出該局每況愈下,正在走下坡路。1874年,沈葆楨上調(diào)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協(xié)助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后又出任兩江總督,不幸于 1879年去世。1875年調(diào)丁日昌來福州船政局接替總辦。以后該局的繼任者都是巡撫以下無所作為的官員。
4.由于清廷出重資購買英、德的鐵甲艦,這就大大削減了馬尾船廠恢復的經(jīng)費,何況 19世紀下半葉,西方列強的造船技術已進入“鐵甲艦”時代,而馬尾船廠還處在“鐵肋木殼船”落后的制作技術,所以李鴻章只能要求該廠制造幾艘改進的中小型魚雷快艇以及沿海運輸?shù)纳檀?。馬尾船廠在中法馬江之戰(zhàn)后,造船艦16艘,如加上戰(zhàn)前 17年所造的 24艘,則前后39年共造艦船40艘。
“揚武”號和“伏波”號
5.主持西北及新疆軍務15年的左宗棠,1881年奉調(diào)晉京任軍機大臣,繼又外放兩江總督。旋奉旨視師福建。中法之戰(zhàn)時曾督辦福建軍務,戰(zhàn)后親自視察了馬尾船廠,仍不氣餒,還主張繼續(xù)造船,并兼造大炮??墒谴藭r他已年逾七旬,也正如昔日震驚華夏,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事業(yè)一樣,現(xiàn)在已是由盛轉衰,日暮途窮,“回天乏術”了,于1885年溘然長逝,終年73歲。
6.時至1905年,馬尾船廠已“油盡燈枯”,終止造船,改鑄銅元,以維持職工生計。至此歷時 39年的福州船政局,耗資 1069萬銀兩,遂付諸東流。辛亥革命后,曾改為海軍造船所,前后學堂,改為馬尾海軍學校。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又遭到日本空軍的轟炸,而成廢墟。
“揚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