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琛
(深圳地質建設工程公司 廣東 深圳 518172)
深圳龍崗區(qū)南通道市政工程蛇嶺隧道進口南側高邊坡長190m,2008年5~6月間的連續(xù)大暴露雨后,發(fā)生了山體滑坡,滑坡變形的長度約170,后緣裂縫張開,最大寬度約8cm,局部形成錯落臺高差約0.5~1.5m,滑坡體表面積約6500m2,主滑方向320°,與線路夾角約40°如圖1。
圖1 滑坡現(xiàn)狀
根據(jù)野外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工程鉆探、人工挖探和室內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首先依據(jù)1:500地形圖進行實地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工作。在綜合分析已收集到的測區(qū)區(qū)域資料基礎上,主要對滑坡的性質、規(guī)模、范圍、現(xiàn)狀、穩(wěn)定性等要素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鉆探采用XY-1A型鉆機鉆進,按有關技術要求鉆取芯。挖探采用人工和電動鎬配合開挖,探洞開挖和支護類似煤礦井巷掘進,每向前開挖0.3m~0.5m即進行木支架支護,以確保人員安全,一邊開挖,一邊注意巖土層、地下水的變化,并進行地質編錄,以探尋和確定滑動面。
工作量布置
1)鉆孔:布置在主滑斷面的一級平臺、二級平臺及坡頂。
2)挖探布置方案:挖探包括探洞和探槽。在主滑斷面上布置2個探洞和2個探槽,兩個探洞分別布置在一級平臺和二級平臺,在水平方向上適當錯開,每個探洞長度暫定20米。探槽布置在探洞上方平臺上,根據(jù)現(xiàn)有的地表裂縫“騎縫”開挖。
3)探洞規(guī)格:采用礦山井巷的梯形截面方式,上凈寬1.0米,凈高1.6米,下凈寬1.5米左右,圓木支架支護,圓木直徑不小于Φ120mm,采用人工或風鎬開挖,禁止爆破,人工推車出碴。
4)探槽:寬度1.2米,深度2.0米左右,長度2.2米左右,探槽的長邊垂直于裂縫并“騎縫”布置,開挖過程中應追蹤后緣滑動面進行。
5)兩個探洞分步施工,先施工二級平臺探洞,根據(jù)挖探情況確定和調整一級平臺探洞位置。
2.1 記錄開挖點的地層巖性:風化程度、產(chǎn)狀及其變化。
2.2 記錄裂縫情況:裂縫寬度、長度、高差,裂縫走向、裂面傾向。
2.3 記錄土層干濕度和地下水情況:如出水位置、大小,出水狀態(tài),土層干濕度變化。
2.4 記錄開挖土層的硬度和密實度變化:滑動體通常較松,開挖的難度小,而滑床通常較密實,開挖難度較大,通過開挖中的難度變化幫助確定滑動。
2.5 滑動面的記錄:在洞探開挖接近推測滑面位置時,應特別注意開挖操作和記錄,開挖時記錄人員應在現(xiàn)場指導開挖,如遇到疑似滑動面時,應請專家現(xiàn)場判定。
2.6 繪制展示圖:根據(jù)開挖進度同步繪制了探洞和探槽三方展示圖,制成了圖表。
2.7 挖探過程中已向有關領導和專家反饋了現(xiàn)場信息,挖探達到了預期效果。
滑坡區(qū)地貌屬殘丘坡地及丘間溝谷,沿線地形起伏較大,設計邊坡最大高度44.0m,山脊走向近東西,基本與線路走向平行,線路沿山的北坡切坡通過,塹頂越過山脊,山的另一側為反坡,自然坡度20~35°,坡面原植被發(fā)育,經(jīng)征地砍伐零星分散喬木和灌木。
3.1 區(qū)域構造及地層巖性
邊坡處在區(qū)域性深圳斷裂帶橫崗斷裂北西側影響帶內。橫崗斷裂傾向北西,傾角30°~80°,長約15km;受動熱變質作用,部分斷層巖的化學成分與原巖比較,SiO2、K2O有所減少,Fe2O3、CaO、Al2O3、MgO 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現(xiàn)象。
據(jù)現(xiàn)場地質調查及勘察結果,該邊坡范圍內及附近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地質斷裂構造.構造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巖體節(jié)理裂隙交錯發(fā)育,巖體呈散體碎裂結構;也沒有發(fā)現(xiàn)發(fā)育巖整面起控制性作用的某組結構面。
根據(jù)鉆探、挖探結果,在揭露深度內地層自上而下有人工填土層、第四系坡積層、殘積層及石炭系下統(tǒng)巖層
3.2 水文地質條件
從挖探分析得知,邊坡體內存在相對含水層和隔水層;相對隔水層為殘積土層和全風化粉砂巖,其透水性差;含水層為強風化粉砂巖,其裂隙發(fā)育,透水性較強,兩種巖層在邊坡體內交錯分布,使地下水排泄不暢,從而形成含水帶,該含水帶屬于受排水不暢形成的封閉式積水。探洞開挖揭示滑動面向后地下水明顯減少,滑床土體干硬,表明積水范圍主要在滑面以外到邊坡表面之間。揭露的地下水無承壓現(xiàn)象。
圖2 一級平臺一號探洞17m處積水
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土類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
1)地下水補給
松散巖土類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因地表植被已破壞,土體較松散,滲透性較好,大氣降水能快速向下滲流,地表水的下滲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途徑。
2)地下水徑流
從兩個探洞內出水情況分析,洞內雖有滲水和積水,但并沒有沿水平方向流出洞外,仍沿洞底向下滲流,因此,地下水運動方向是按自然規(guī)律從高水位向低水位處流動,故一級邊坡在旱季開挖時,坡面仍然有少量滲水,二級邊坡坡腳滲水點較多,三級邊坡未見滲水點。
地下水有沿裂隙面、結構面、裂縫流動的規(guī)律,地表探槽內雨后無積水,沿裂縫下滲,地下水沿后緣結構面下滲,浸潤滑動面,促使滑體滑動,地下水更容易沿松動的滑體流動,因此,地下水主流動方向與滑坡方向一致。
3)地下水排泄
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為垂直方向排泄,邊坡上部松散巖土類孔隙潛水,水量多具季節(jié)性,以蒸發(fā)排泄、坡腳泉眼的方式或下滲補給基巖裂隙水。其次為水平方向排泄,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水力梯度由高水位向低水位處逕流,部分裂隙水沿裂隙或軟弱層面及滑動面徑流。但由于巖土層排水條件不均,使地下水排泄不暢,因此在雨季特別是暴雨時,土體受水多,排水少,為滑坡提供了條件。
3.3 滑坡形態(tài)特征
3.3.1 滑坡周界
東區(qū):滑體東側界在坡腳位于K3+270,在山頂位于鐵塔東側B10號監(jiān)測點處,側界主裂縫位于鐵塔北側基礎處,東側界依附于一級走向北東的結構面生成,鐵塔與坡頂之間的地表可見羽狀裂縫,產(chǎn)狀為走向233°,傾向北西。后緣主裂縫沿傾向北西的結構面生成,從鐵塔經(jīng)過一號、二號探槽向K3+180坡腳延伸,總體呈直線,略有弧形,裂縫最大寬度15cm,最大下錯20cm,為滑體后緣和西側邊界,探槽揭露滑動擦痕產(chǎn)狀為 320~318°∠60~63°, 與線路方向夾角 40~42°,表明東區(qū)滑動方向為320°。
西區(qū):東側與東區(qū)相接,西側至碧新路邊坡,后緣至標高70.5m處自然山坡,接近山頂,沿滑動方向最大縱長50m,滑動方向 330°(北西 30°)。
滑坡前緣剪出口在路基邊溝底部以下約2.0m,邊溝已有部分變形,變形裂縫有垂直滑動方向的鼓脹裂縫,寬度約3~5mm,也有順滑動方向的錯斷裂縫,寬度約5mm。
3.3.2 滑動面(帶)
本次勘察滑動面主要依據(jù)探洞、探槽開挖揭露的滑動面,結合鉆孔資料和監(jiān)測資料進行分析確定。
1)坡頂?shù)乇砘嬗砷_挖探槽確定:根據(jù)開挖出的后緣裂縫滑動面產(chǎn)狀,尋找滑動擦痕,確定滑動方向、滑動傾角,根據(jù)該結果初步確定探洞內滑動(帶)面位置。
2)二級平臺所在高程的滑動面由二號探洞開挖確定:二號探洞在18.7~20.0m之間由洞底向洞頂揭露出一個較完整的滑動面,開挖時巖性變軟,洞頂塌方、有滲水,易開挖,并找到了滑動擦痕,滑動方向和傾角與后緣裂縫吻合,滑面為一層軟泥,軟塑狀,Φ12鋼筋可插入50cm,手指可插入5cm,非滑面處難以插入,故確定該位置為滑動面。
3)一級平臺所在高程的滑動面由一號探洞開挖確定:一號探洞在17m左右有滲水、洞頂塌方,巖性變軟,易開挖,并找到了滑動擦痕,滑動方向和傾角與后緣裂縫吻合,經(jīng)實際開挖揭露,該滑動面為軟弱巖帶,故確定17m左右為滑動(帶)面位置。
圖3 二級平臺二號探洞挖出的滑動面
圖4 一級平臺一號探洞滑動擦痕
4)坡腳滑動面根據(jù)滑動面傾角上陡下緩規(guī)律,以及BZK8、BZK9孔揭露的巖芯,綜合坡腳水溝變形狀態(tài),確定滑動面在BZK8鉆孔10.5m處,滑動面位于路基坡腳以下約1.5m。
5)滑動面形狀:后緣滑動面依附于傾向臨空的結構面生成,滑動面形狀總體呈折線狀,但不排除坡腳局部呈圓弧狀(坡腳沒有挖探)。
6)滑動方向:根據(jù)探槽、探洞內實測的滑動擦痕產(chǎn)狀,滑動方向為 320°,即 NW40°。
7)滑動面傾角:滑動面傾角上陡下緩。后緣滑動面傾角60°,二級平臺處滑動面傾角49°,一級平臺處滑動面傾角30°,坡腳處滑動面傾角 20°。
8)滑動面的核對:經(jīng)分析監(jiān)測資料,水平位移方向為傾向路基臨空面,方向 NW40°(320°),水平位移值下大上小,沉降位移值上大下小。根據(jù)水平位移和沉降位移計算滑動傾角為上大下小,表明滑面傾角上陡下緩,與探洞探槽開挖揭露的滑動面產(chǎn)狀一致或具趨同性。
9)滑坡面(帶)巖性為全風化泥質粉砂巖,灰白色夾黃色、黑色,軟塑,含水量大,易崩解,手捏呈面狀,遇水成泥,滑動面厚度5~10cm,滑動帶厚度2~3.0m。
3.3.3 滑床
二級平臺二號探洞揭露出的滑床為強風化粉砂巖,碎塊狀,密實,干硬,無滲水。一級平臺一號探洞揭露出的滑床為全風化粉砂巖,稍密,土狀,硬塑,無滲水。
邊坡位于深圳大斷裂橫崗斷裂影響帶范圍內,巖體受構造影響破碎,風化嚴重,滑坡性質為構造破碎巖體沿結構面的滑動。
滑坡體形成機制包括滑坡的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內在因素主要包括:巖土性質、構造影響、水文地質因素等,外在因素有持續(xù)強降雨及地下水作用和人類活動(開挖擾動)等。
根據(jù)挖探揭露的滑動面特征和滑坡性質,建議滑坡治理工程從上部減載、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提高坡腳巖土體抗剪強度、支擋加固等多方面采取綜合手段。由于該邊坡處于斷裂影響帶內,地質條件復雜,滑坡有可能沿新的結構面向后部和向深部發(fā)展,故治理工程應充分考慮。在設計抗滑工程時,應注意滑坡方向對抗滑工程的影響。堅持動態(tài)設計,信息化施工,在下一步施工過程中,對坡腳的滑動面應通過挖樁施工進一步核實。同時,應加強對抗滑工程的施工管理,由于滑坡治理是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對抗滑樁、錨索、排水洞等滑坡治理主體工程,必須由有類似施工經(jīng)驗、有相應資質的施工單位承擔。
[1]深圳地質建設工程公司.南通道蛇嶺隧道進口南側高邊坡勘察報告[R].
[2]JTJ064-86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S].
[3]GB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S].
[4]GB50330-200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