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努力建設文化強國,意味著我們目前還不是文化強國,也就是胡錦濤同志在全會講話中說的,“西強我弱”的國際文化和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扭轉。這是對我國文化建設所處歷史方位一個重要而清醒的判斷。同時,六中全會總結我們黨建設先進文化的經驗,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道路,這又說明,在努力實現(xiàn)建設文化強國的問題上,我們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提出文化強國這個戰(zhàn)略目標,自然引出什么是文化強國的問題。有的基本標準是比較清楚的,也容易去衡量。比如,文化生產力的高低和文化產品的多少,為人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不是足夠普及,文化產業(yè)在經濟總量當中的比重有多大,以及人民群眾參與創(chuàng)造、共同分享和積極消費文化產品的程度如何,等等。達到這些要求,雖然也不容易,但只要有持久的努力和足夠的投入,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隨著文化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文化產品的日益豐富,是可以預期的。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還有一些基本要求,難有明確具體的標準來衡量,但它們卻更具關鍵意義,甚至可以說是能否實現(xiàn)文化強國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前提。這里談三個這樣的關鍵問題。
第一,對內而言,建設文化強國,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關鍵
魯迅說人無信不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社會,也是無信不立。所謂信,就是信仰、信念、信心這些價值觀,并且把它們當著做人做事的評判標準,還要對它們產生敬畏之心。這樣要求,并不是苛刻。因為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任何一個強國的興起,其思想文化的力量都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任何一種文化的構建,其價值觀念都居于核心地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六中全會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是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如果沒有核心價值體系的支撐,是談不上建設文化強國的;如果沒有對核心價值體系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和珍惜,文化強國也是建設不起來的;如果核心價值體系沒有發(fā)揮足夠的化人、育人功能,成為人們的基本遵循,也不能說你的文化有多強。所以,建設文化強國,關鍵在立“信”、樹“魂”,想方設法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之在社會成員當中發(fā)生入腦、生情和范行的真切影響。這是關鍵,是靈魂,是前提,是坐標,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根本要求?!败泴嵙Α睆娏?,實現(xiàn)以“文”化“人”就更容易一些。文化,其要害是其“文”可以并且能夠去化“人”。現(xiàn)在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影響力如何?應該說,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是強的。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否認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思想道德領域的巨大進步,就很難解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巨大成就。不能忘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體是人,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正是人民群眾思想道德觀念的巨大進步,才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巨大發(fā)展。我們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統(tǒng)一論者,而不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二元論者。當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各種原因,當前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任務仍然很重。這是一件相當長遠和仔細的工作,需要耐力去堅持去推動。不像搞經濟建設,十年二十年可以翻一番、翻兩番。而文化的繁榮發(fā)展,雖然離不開經濟,離不開錢,但有了經濟發(fā)展,文化不會自然繁榮;立“信”、樹“魂”這樣的事,更不可能靠錢堆出來。古人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這個道理。唯其如此,六中全會才沒有提出實現(xiàn)“文化強國”的時間表,而是強調“努力建設”。
第二,對外而言,建設文化強國,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是關鍵
在歷史上,中國曾經是一個文化強國,中國的價值觀念、制度文明和文學藝術,對周邊國家有過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今天我們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實際上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民族復興,當然包括文化復興,而且文化復興是重要的也是帶有根本標志性的復興。文化上是不是復興,是不是強國,在當今世界,不能關起門來衡量,還要看你的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特別是價值理念、發(fā)展道路、國民素質、國家形象,能不能在國際上有競爭力,能不能贏得更多的認同,能不能在世界的精神文化高地上占據(jù)特殊的分量。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雖然在這方面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但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還有三個不相稱,一是和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方面的硬實力和影響力不相稱,二是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不相稱,三是同我們倡導和奉行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相稱。我們雖然為語言、民俗、飲食這樣一些生活狀態(tài)的和實用性的文化形態(tài)走出去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不小成績,但目前國際文化格局依然是西強我弱。原因在哪里呢?過去我們強調走出去,為的是打破文化上被視為“異類”的圍堵,從展示生活狀態(tài)的和實用性的文化形態(tài)開始,是必然的選擇,別人也容易接受一些。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文化影響力是有限的?,F(xiàn)在需要更深入地探討和熟悉跨文化交流的規(guī)律,在涉及價值觀念層面的交鋒中更顯主動和從容,在文化交融中既發(fā)揮應有的影響力,又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在走出去的同時,能夠“走上去”、“扎下去”,在當代世界的價值觀念層面取得話語權,提升軟實力。這方面要做的事情更多,更復雜,更需要掌握文化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規(guī)律。
第三,對文化創(chuàng)造本身而言,建設文化強國,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是關鍵
努力建設文化強國的又一個并且是帶有根本性的要求,是增強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我們是文化資源豐厚的大國,也是文化產品生產的大國,之所以還不算強,是因為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掌握,對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的激發(fā),還存在不足。我國一年的精神文化產品,從電影到電視劇,從舞臺演出到圖書出版,從小說到詩歌、散文、歌曲等等,產品的供給總量是很大的,有不少精品力作,文化創(chuàng)新也做了大量探索,對滿足人的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發(fā)揮了主力軍作用。但總的感覺是精品力作還不夠多,一些作品重復多,格調不高,存在娛樂色彩過濃等問題。不進一步解決思想內容進一步提升,增強創(chuàng)新動力、創(chuàng)新活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問題,文化產品數(shù)量再多,形成的有效需求仍然有限,也不能說是文化上的強國。
增強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關鍵是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激發(fā)文化人才隊伍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同時要努力培育、引導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水平和需求能力。這當中,有文化人才培養(yǎng)問題,有文化體制改革問題,有文化市場的培育問題,有文化氛圍的提升問題,更有對文化規(guī)律的掌握和運用問題,等等。這里有兩個問題特別要注意,一個是對待既有文化資源的態(tài)度問題,一個是重視用正確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化品位的問題。
中外優(yōu)秀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資源。好的文化成果一旦被創(chuàng)造出來,可以被一代又一代人享用、消費,既可以產生新的經濟效益,還能夠不斷起到“化人”的作用。這就是出版界不斷重印中外文學經典和學術經典的原因。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建設的文化強國,前面有一個定語,叫“社會主義”,因此,對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年代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文化資源,更要珍惜。斷了文化的血脈,想一切從頭開始,是建立不起文化強國的。美國歷史不長,但它的文化基因,卻也是從歐洲文明傳承而來。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們說的文化復興,不是復述或娛樂化演義文明古國的故事,也不是亦步亦趨地照搬西方,向別人看齊。這樣做,不可能改變西強我弱這種國際文化格局,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矮化了文化自覺,舍棄了文化自信,算不得文化自強。只有在大膽汲取各種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走自己的文化發(fā)展道路,創(chuàng)造出貼近時代生活,體現(xiàn)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東西,才是建設文化強國的真諦。
再談用正確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化品位的問題。沒有健康的和有品位的思想價值觀念這個靈魂,任何文化產品都可能是蒼白無力的。在文化創(chuàng)造的工藝技術方面,我們不難趕上西方發(fā)達國家,只要是國外有的技術手段,我們很快就會有。這些年的電影大片,已經證明這一點。文化創(chuàng)新,需要優(yōu)良的文化品種。這種優(yōu)良的文化品種就是思想價值觀念。就像種莊稼,有了農田,水利設施也完善,氣候也適宜,但如果缺少優(yōu)良種子,還是不行。沒有優(yōu)良的思想情感種子,形式再華麗,故事編得再好,制作工藝再精,最多也只能引起一次性文化消費,而且影響力也如過眼云煙,留下的只是空洞的形式軀殼,不可能成為經典。由此可見,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最根本的還是要激發(fā)有思想、有品位的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
(作者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