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東
我國自古就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但相對藥性強烈的西藥,中藥常以其溫和的藥性、較少的副作用,受到人們的青睞。然而,選擇中藥也并非“萬無一失”,毒副作用小,并不代表沒有任何危險性。事實上,根據(jù)調查,在中藥臨床治療中,“吃錯藥”的情況也常常發(fā)生。因此,使用中藥也要十分小心。正確認知自身的體質和各種藥材的藥性很關鍵,切忌亂服中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良藥變毒藥。
中醫(yī)是通過四診來區(qū)分患者的體質,再綜合病癥來用藥治療的。中醫(yī)在診斷用藥時,首先會分清患者屬于哪種體質,再對癥下藥。比如一些體質較虛的人如臉色蒼白、易累這種癥狀的話,在開的藥材中就會放入幾味補藥。然而,滋補的藥材并非每個人每種體質都適用。如偏熱體質的人,盡管身體較為健碩,但屬于這種體質的人會較易上火,如果經(jīng)常服用人參這種補氣的中藥,則會導致上火、喉痛等癥狀,反倒引起新的病癥。相對地,體質偏虛寒的人就不適合服用太多清熱解毒的藥材,否則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或腹瀉。又如,阿膠是女性常用的滋補品,能補血養(yǎng)顏,可是如果脾胃不好的人吃了就會感到滋膩,引起消化不良。
中醫(yī)在為患者開藥方時,會著重考慮到每個患者的體質、藥物會對各種體質產(chǎn)生什么不良的影響。所以,同一種病,不同體質的人也要服不同的藥。鑒于對于體質的診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如果身體感到不適想服用中藥的話,還是盡量到專業(yè)大夫處診斷。
中藥的種類繁多,而且每種藥物都有自身的藥性。藥性能治病,但在有些情況下,藥性也能變毒性。中藥用藥也要謹慎,尤其對于一些毒副作用大的藥材,用藥不當甚至會送命,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一些毒性中藥就存在很大的副作用。其中,植物類中藥如川烏、草烏,其副作用可能會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傷害,出現(xiàn)口唇及全身麻木、眩暈,嚴重的甚至出現(xiàn)煩躁不安、抽搐、嗜睡、意識模糊、昏迷等癥狀。要在炮制后才能使用,而且必須遵從醫(yī)師的處方用量來使用,用量要精確化,否則會對身體構成很大傷害。動物類中藥如蜈蚣等,少量能造成心肌興奮,大量能導致心肌麻痹和抑制呼吸中樞,超量中毒則可能引起過敏性休克等。礦物類中藥如朱砂,其副作用可能損害中樞神經(jīng)、腎臟、消化道。有研究表明,一些藥材如木通、厚樸中含有的馬兜鈴酸是腎毒素,攝入過量可以導致腎衰竭,病情嚴重者需要終身做血液透析或腎移植。
中藥相傳數(shù)千年,留下了許多千錘百煉的古方子。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古方和偏方也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安全有效的,即便是祖?zhèn)鞯拿胤?,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還是要根據(jù)個人的體質、癥狀來增減用量和配伍。因此,患者不應輕信一些古方、偏方,盲目服用,還是要以醫(yī)生的專業(yè)診斷為主。
飲用花茶、參茶等中草藥茶是時下養(yǎng)生的一種流行。菊花茶清熱解毒,人參茶補元氣,玫瑰花茶有理氣、解郁的作用……然而,從中醫(yī)角度上來說,這些加入中草藥的茶并不適宜經(jīng)常飲用。比如,常喝菊花茶可能會導致脾虛,造成腹瀉。所以,中草藥茶都是應該在有需要的時候才飲用,而不宜作為一種長期的習慣。
此外,對于近年來在年輕人中流行的以服用中藥來減肥的方法并不可取。能不能減肥是一回事,如果用量不當,甚至還可能會引起其他疾病,如關木通對腎臟有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會引起急、慢性腎臟功能損害和腎臟衰竭等。因此,建議人們還是以運動或者食療來取代藥物。要是身體健康的話,能不吃藥就不吃。
如今,很多家庭主婦都有煲制營養(yǎng)湯的習慣,有時常會在湯料中摻入一些中藥藥材。要提醒的是:量不宜多,且用藥要注意。如果家里有人患感冒或發(fā)燒,就不適合喝補身的湯水如黃芪湯,這是由于在感冒或發(fā)燒期間,需要清熱解毒,而黃芪湯剛好藥性相反。而應改為荷葉、冬瓜、薏仁和老鴨合在一起煮湯,其中荷葉有清熱、利暑、祛濕等作用,很適合在夏天飲用,能起到清熱、改善因天氣酷熱引起的口干的作用。這種以食療取代藥物治療也是很好的一個方法。但是仍要強調的是,食用要適量,不能過量。
中醫(yī)治療疾病向來就有不少的講究,服用中藥也是如此,只有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才會發(fā)揮最大藥效,且不會產(chǎn)生其它副作用。譬如:夏季氣候炎熱潮濕,在這個季節(jié),服用中藥的時候要注意三點:
一是不宜過度溫熱。溫熱藥用來治療寒癥,夏季大量使用常會出現(xiàn)發(fā)熱、出血、瘡瘍等病變。即使必須使用,也只能減少劑量,縮短療程。
二是不宜過度發(fā)汗。夏季人體易出汗,此時再服大量發(fā)汗藥,勢必大汗淋漓,導致體內水分失衡,甚至出現(xiàn)休克等危重癥候。
三是不宜過度滋補。滋補藥不易吸收,只有消化功能完善的人才能使用,否則會出現(xiàn)腹脹、不思飲食等現(xiàn)象。而人在夏季,胃腸功能低,故不宜使用,更忌過度滋補。
【編輯: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