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或者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如果用錯了地方,也可能沒有效益,耽誤國事;相反如果是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一個小人,只要用對了地方,也可能有所作為,因此要“因才、因地、因事、因時來用人”。
雍正是清朝的第三代帝王,在他統(tǒng)治時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主要應歸功于他高超的用人藝術(shù)。雍正認為,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或者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如果用錯了地方,也可能沒有效益,耽誤國事;相反如果是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一個小人,只要用對了地方,也可能有所作為,因此要“因才、因地、因事、因時來用人”。
當官的若是不干事或干不了事,人品再好,也不過像個“木偶”擺設(shè),起不到治世安民的作用,因此,雍正針對那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滿足于看攤守業(yè)的庸懶官,總是毫不留情地將其淘汰出局。正因如此,在雍正時期,有德無才的督撫很難得到皇帝的重用與欣賞。
雍正在論巡撫的職責時說:“巡撫一官,原極繁難,非勉能清、慎、勤三字便可謂勝任也。用人雖不求備,惟至督撫必須全才,方不有所貽誤”。他對湖南巡撫王國棟的評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清、慎、勤三字朕皆許之,然不能擴充識見,毫無益于地方,殊不勝任?!币虼烁锲溲矒崧?,召回京師用為侍郎。
直隸吳橋知縣常三樂,廉潔安分,也沒有什么過錯,但是他膽小軟弱,以致地方好多事久拖不決,很難有什么起色。為此,直隸巡撫李維鈞要把常三樂從縣令職位上調(diào)開,吏部卻認為常三樂沒有什么劣跡而不予批準。雍正得知這件事,毫不含糊地指出:常三樂當官軟弱,實屬失職,應當免去官職。云南開化總兵仇元正,人本老實,素無大過,但因年過花甲,辦理公事勉強支持,營伍雖不致荒廢,卻也難有起色。雍正得報,立即將仇元正勒令退休,另換精明強干之員。還有,山東曹縣知縣王錫玠,在到任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對二十多起命盜案件沒有一件審完,也沒有拿獲一名人犯,雖然沒有什么貪贓枉法之事,但雍正認為不干事本身就是失職犯罪,不僅摘掉了這個知縣的烏紗帽,還讓他坐了五年大牢。
可見,雍正對干部的實際工作能力十分看重,因此,在他手下為官,那些平庸無為之人也就難以混跡官場。雍正八年,在對國家和政府官員的考核中,他一次就罷掉了才力不濟官34名,軟官13名;雍正九年,他在京查罷才力不濟官6名,軟官3名;雍正十一年,僅在浙江等幾省就罷免了才力不濟官25名,軟官39名。
廣東學政惠士奇才學出眾,12歲就做得一手好詩,后來考中進士,朝廷派他到廣東擔任學政?;菔科嬖诘胤街鞒挚婆e考試“一文不取”,這在當時的考官中實屬難得,因此他以清廉著名于嶺南。對這樣官聲頗好的有“德”之員,如何提拔晉升,雍正命兩廣總督楊琳詳加考察,因才施用。楊琳奏報說,惠士奇的特長在于舞文弄墨,至于行政管理則顯得能力不足。據(jù)此,雍正就將惠士奇召回京師,遷升翰林院侍講學士,專掌論撰文史之事,以發(fā)揮其專長。
用人須看大節(jié)和主流,不要斤斤計較小節(jié)和短處,只有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人才和正確使用人才,雍正深諳此理。
他登基后,下令凡寫給他的奏章,一律密封上送,以便自己直接處理政務。敢于直言的孫嘉淦針對雍正迫害兄弟、大肆授官、無故用兵三事,寫了一個上疏,尖銳地提出請皇帝“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雍正看后非常生氣,打算把孫革職查辦。虧得孫的好友、皇帝的老師、大學士朱軾為他求情,說:“孫嘉淦的確狂妄,但敢于直言進諫,為臣也佩服其膽略!”雍正聽后,馬上來個腦筋急轉(zhuǎn)彎,順勢說:“朕也佩服他的膽略!”結(jié)果,幸運的孫嘉淦總算沒有受到處分,后來反倒晉升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
李衛(wèi)非科舉出身,于康熙五十六年年以捐資入仕,因其才干突出和勇于任事的風格為雍正所賞識,于是在短短的幾年內(nèi)就由一介芝麻小官升至手握重權(quán)的封疆大吏,但因其粗率狂縱、負氣好勝,與同僚關(guān)系不甚融洽,乃至引起諸多非議。當云貴總督高其悼在批評李衛(wèi)這個屬下“輕視同官”,“往往盛氣凌人”時,雍正則批示說:“此人心腸、本領(lǐng)是好的,希望他能改正缺點,不要辜負了朕的愛才之心。”面對眾多同僚對李衛(wèi)弱點的批評和指責,雍正總是替李衛(wèi)辯解,并沒有因為他的弱點而對他不予重用。
當雍正發(fā)現(xiàn)自己相中的有為人才劉慕林因到妓院與名妓蘇舜卿斗藝而被主考人員除名時,他又頂住壓力,不惜屈尊親自趕到翰林院,說服主考官將劉慕林欽點為探花并加以提撥錄用。作為一個王朝的皇帝,雍正并沒有抓住劉慕林的生活小節(jié)不放,而是徹底破除了庸俗的傳統(tǒng)偏見和保守的思想束縛,大膽堅持了唯才是舉的原則,這著實難能可貴。
雍正十分憎恨那些思想守舊,貪生怕死,只吃糧不打仗,遇難事激流勇退,遇好事追名逐利的小人。對那些年富力強,有魄力、有精力、有能力的官員備加愛惜,常常為他們撐腰壯膽,處處破格提拔。他的這一做法一開始就遭到了反對派的抵制,他們提出的理由主要是新人經(jīng)驗不足,閱歷不夠,難堪重任。
針對這一觀點,雍正的反駁幽默而辛辣。他說,我從來沒聽說過先學會生孩子再嫁人的事,等全面看透了再薦人,那天下還有可供推薦的人嗎?這番話論述精辟,說明了雍正在用人問題上的魄力和態(tài)度。
雍正任用官員注重從實際出發(fā),而不拘泥于已有成例。清朝用人,原有資格、出身的規(guī)定,以及旗人、漢人的界限。按定制,在中央各部同一級的官員中,滿員地位高于漢員。雍正卻不拘滿漢界限,諭命將兼管吏部、戶部事務的漢人大學士張廷玉的班位,排在另一兼管部務的滿人公爵傅爾丹之上。雍正四年,陜西三邊地方的駐防軍隊出缺,在陜一時又沒有合適人選。川陜總督岳鐘琪上奏說,四川武職官員中多有屢經(jīng)戰(zhàn)陣堪任要職者,但按制度不能隔省調(diào)用官員,所以不敢越例題請。雍正指示他,“不必拘例”,并說如“部議不準,朕可特旨允行?!?/p>
田文鏡,本是草根一個,沒有背景,沒有文憑,只和雍正有一面之緣。但此人頗有個性,具有常人所沒有的特點:一是忠心報國,為政清廉,不結(jié)朋黨,效忠皇上;二是他不避嫌怨,不徇瞻顧,一心為國,實心做事;三是他敢說敢做,殫精竭力,厲行新政、辦事果斷;四是他以身作則,兩袖清風,不畏權(quán)勢,敢于碰硬。還有一條最為重要的就是他高調(diào)做事,低調(diào)做人,恪守本份,從無野心。
田文鏡的這些特點正好符合了雍正提出的“公、忠、能”的用人條件,因此深受雍正厚愛。田文鏡因事路過山西,發(fā)現(xiàn)地方官對該地災荒隱瞞不報,遂奏知皇帝,雍正便怒罷山西巡撫,即命田文鏡前去賑災。田文鏡到任后又果斷地查處了被雍正封為“天下第一撫臣”的山西巡撫諾敏的庫銀虧空弄虛作假案,深得圣心,立馬被提拔至開封府尹,不到三個月又被“破格提拔”,成為位極人臣的封疆大吏——河南巡撫。
雍正是一個務實的皇帝,經(jīng)常反復告誡百官要靈活用諭,因時因事貫徹朝廷旨令,切不可一味迎合,生搬硬套。他強調(diào)處理政務一定要“因地制宜、化裁取當”,也就是鼓勵下屬官員要在緊密結(jié)合本地實際的基礎(chǔ)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雍正早就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官員凡事都要請皇上指示一番,自己不拿主意,只看皇上臉色說話,聽皇上口氣行事,沒有明確指令寧可等待也不動手。對于這種現(xiàn)象,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人實際是推卸責任,為自己留后路。雍正后期,清政府連續(xù)六年在西北用兵,討伐叛亂的準噶爾部首領(lǐng),當時的軍事統(tǒng)帥岳鐘琪曾就如何進軍用兵等問題請示皇上,雍正嚴厲批評他說:“朕在數(shù)千里之外,怎知道當?shù)鼐唧w情況,這都是你大將軍因時因地酌情辦理之事,朕怎么可能神機妙算、給你下命令呢?”
雍正認為,凡事不考慮本地實際情況,只知道遵旨而行,并不一定就是好官,這樣的人往往是私心作怪。云貴總督鄂爾泰對不完全適合本地情況的諭旨敢于變通執(zhí)行,提出不同意見,雍正稱贊他說:“鄂爾泰是為國家做官?!倍颇涎矒嵘蛲⒄齽t一味迎合諭旨,雍正嚴厲斥責他:“沈廷正乃為沈廷正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