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吳明華
“在傳媒政治時代,人們在‘放大眼睛’看‘兩會’。會上每個人物和細節(jié),都在公眾視野之下。眾目睽睽,公共形象塑造應謹之慎之?!?/p>
每年“兩會”都是代表委員和官員們,展示和塑造公共形象的重要平臺。在剛過去的今年“兩會”中,既有浙江團女代表集體“秀旗袍”計劃引起的風波,也有代表委員敢于直言、務實親民得到人們的贊賞;既有“官腔官調”遭到批評,也有官員“網(wǎng)言網(wǎng)語”妙答媒體。在這些精彩紛呈的“兩會”公共形象塑造背后,反映出一種什么樣的趨勢?公共形象應該如何來塑造?
《決策》:全國“兩會”上,浙江團女代表委員計劃集體穿定制旗袍亮相人大會議開幕式的事情,引起了很多爭議。最終在輿論壓力下,浙江團取消了計劃,并規(guī)定一律身著正裝。從公共形象的角度,如何看待這個事件?
秦德君:“定制旗袍”亮相開幕式,是典型的形象作秀。這種“形象思維”比較糟糕,甚至比較搞笑。還好,它沒被實施。
我們得搞清楚,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是干什么的,角色擔當是什么。開兩會是代表人民議大政、決大事,掌理國家大政方針,不是鬧著好玩。集體穿旗袍能亮出什么樣的形象?把兩會當秀場,不僅透出形象問題的上輕率,還透出對代表委員角色擔當方面、公共責任方面的某種漠視。
王石泉:我倒覺得,從開放的角度講也未嘗不可。因為“兩會”期間是媒體聚集、輿論聚焦的時候,所以誰有什么異常的表現(xiàn)都會吸人眼球,但是形象策劃要適中。
旗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能顯示出東方女性的優(yōu)雅,我覺得這個在法律上和道德上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但是如果過度策劃,別人就會覺得有點商業(yè)嫌疑了。所以,什么事情都要適度。
《決策》:像“旗袍秀”這樣的花絮還有不少。比如,有媒體推出“億像素”政協(xié)會議開幕式照片,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每一個政協(xié)委員,在網(wǎng)上被廣泛轉載,引發(fā)網(wǎng)民熱議。
秦德君:這充分說明傳媒政治時代的到來。在“億像素”下,與會者的衣著、動作、表情、神態(tài)一目了然,人們在“放大眼睛”看“兩會”。會上每個人物和細小物,都在公眾視野之下。眾目睽睽,謹之慎之。
王石泉:這些花絮成為熱點,說明媒體和社會對“兩會”的關注度很高。從公共形象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監(jiān)督。它提醒我們,在這樣的重要場合大部分時間都是曝光的,所以只要有一個記者在場,你就是暴露在媒體監(jiān)督之下,必須更加注重公共形象,保持良好形象,任何細節(jié)都很重要。
比如,這次一些代表委員穿戴奢侈品,被媒體拍下來,引起人們很大的質疑,對公共形象就是一種損害。當前社會比較敏感,領導干部特別要注意這個問題,他們的形象應該代表主流大眾,穿著整齊樸實最好,不能太過,尤其奢侈品不合適。
《決策》:“雷語”往往是每年“兩會”公眾熱議的話題,常常對公共形象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而今年似乎很少出現(xiàn),對一些敏感問題也很少回避了。
秦德君:今年“兩會”,與會者“語言形象”越來越真實開放。很多人直切實際問題,指陳社會弊端,發(fā)表尖銳觀點,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另一方面,害怕媒體、回避媒體,遭遇媒體時的“狼狽”相,也時有出現(xiàn)。
這引發(fā)一個問題,即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究竟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才合乎參政議政的基本要求?我個人認為,凡當選的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都應經(jīng)過初任培訓后“上崗”。
培訓內容要作專門設計,大體包括國家政治體制、憲法法規(guī)、公共政策、任職基本要求以及媒介基本素養(yǎng)等。這樣,外行話、雷人語、時髦句,以及有轟動效應卻經(jīng)不起檢驗的“雷人提案”,就會大大減少;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決策》:每年“兩會”,都是官員和代表委員們展示公共形象的重要場合,據(jù)您的觀察,今年“兩會”在公共形象塑造方面,有比沒有出現(xiàn)什么新的問題或特點?
秦德君:“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要給人民一個好的形象,這說明對形象問題的重視,是個進步。但是領導者形象不是單純的外在形象,它是物理形象與倫理形象、生理形象與心理形象、外表形象與內在形象、人格形象與人性形象、職業(yè)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有機統(tǒng)一。
給人民的形象,主要不是著裝、發(fā)型等,主要是內在的倫理形象。代表和委員的形象,最根本的是要從工作中體現(xiàn)出來——比如提案的質量、議政的質量、對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對公共政策、社會正義的關注和維系等。人民看重的是這個。如果單純地“秀”形象,只會損壞形象。道理很簡單,形象不是秀出來的,形象的基礎在于內質和業(yè)績,形象是靠實實在在的東西造就的。
王石泉:從傳播的角度來講,形象有兩個層面,一是形象的表層化,另一個是內涵,內涵和外表是互動。所以公共形象不能光看外表怎樣,要有更深層次的把握,內外要兼顧。
今年“兩會”期間,總體我感覺中國的領導干部在重大活動或媒體傳播中的外在形象、表達能力等,都在提升,總體都在進步。比如說,現(xiàn)在代表委員們衣著比較整齊,都是正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能力都在提升。這與我們的大規(guī)模培訓干部和媒體環(huán)境有關系,很多領導干部這方面的意識都在不斷加強。
而且官話大幅度減少,領導干部和代表委員們談實質性問題的比較多。說話直奔主題、干凈利索、言簡意賅,談思路和觀點,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也是個非常大的進步,因為這是媒體形象的核心。
另外有一件需要特別提到的事,在教育界委員討論上,政協(xié)委員葛劍雄在沒有事先安排發(fā)言的情況下,突然站起來大聲質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要求教育部對2012年考研泄題事件作出答復并道歉。從形象傳播的角度看,這反映了內涵最核心的東西。
為什么?因為“兩會”不是高端論壇,更不是領導作報告,而是人民最重要的行使權力的會議,憲法規(guī)定最高的權力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所以無論什么職位的高管,在人民代表面前都要虛心傾聽人民的聲音。如果人民代表不敢說真話,或沒有機會說話,那“兩會”的形象傳播首先就出問題了。
代表委員們帶著人民的呼聲,在“兩會”上表達訴求,領導干部要認真聽取民眾聲音,這才是“兩會”公共形象的內涵。所以,“兩會”的形象傳播整個方向要倒過來,原來我們都是正向傳播,自上而下,現(xiàn)在是自下而上?!皟蓵钡男蜗髠鞑ズ托蜗蠼ㄔO,首先定位要準,定位錯了,表層形象再好,整體形象也好不了。
《決策》:這方面正好有個負面的例子。在人大小組討論時,煙臺市委書記張江汀說,王岐山副總理來了,“我們感到非常高興,非常溫暖,備受鼓舞,深感振奮,我提議以熱烈的掌聲……”,結果話還沒說完,就被王岐山打斷,稱“這些話全是浪費時間”。
王石泉:這就是把“兩會”形象定位搞反了。很多領導干部在行政單位呆的時間長了,完全按照級別來想所有的事。其實,我們有很多領導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
“兩會”代表里有農(nóng)民、工人、知識分子,很多普通的人,在這個時候,他和任何一級的領導從一定意義上講,地位都是完全平等的,不應該有上下級。在“兩會”上,領導是來聽取民眾意見的,從形象定位上來說,就是要虛心傾聽,認真記錄,然后作出反饋。
從代表委員的角度來說,因為是代表廣大民眾發(fā)言,所以不能畏畏縮縮,顯得很拘謹、膽怯,表達要清晰、自然,要有勇氣,該講什么就講什么。像葛劍雄那樣,敢于真正的為民請命,這樣的形象才是內在的、真誠的,也是最能感動人的。
在形象定位方面,很多高級領導人做得越來越好,都是帶著謙虛的心態(tài)去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帶頭反對官僚作風。但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改變“官本位”下的文化心態(tài)、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
例如,“熱烈歡迎我們尊敬的……”、“這是誰的榮幸、光榮”等等,這些詞在“兩會”上并不適合。所以,形象定位首先要準確。希望在明年的“兩會”中,領導干部和代表委員要調整好心態(tài),轉變觀念,這是非常關鍵的。
《決策》:據(jù)報道,現(xiàn)在有一些專門為官員進行形象策劃或形象設計的機構,有人認為這有利于提高官員自身和政府的形象,也有人擔心在這樣的策劃下,公共形象成了表演。我們如何來看待這種現(xiàn)象?
秦德君:人類已進入注重行政技術的時代。無論在國際政治中,還是在國家政治中,行政包裝技術已運用得相當普遍。20世紀下半葉,領導者個人形象管理開始成為國際咨詢界專門服務項目,成為一項新興業(yè)務。上世紀90年代初,全美從事這方面的專家,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
行政包裝或政治化妝作為一種公共形象行政技術,如果與“偽裝”之類做出道德上的區(qū)分、劃清必要的界線,那么它是有廣闊運用前景和價值的。
前駐法大使、外交部新聞發(fā)言人吳建民曾對媒體說:“中國的領導人需要形象顧問,這是一門學問,你跟外界交流,你怎么樣一個形象最好?走路該怎樣走,應該有什么樣的眼神,你這個手勢應該怎么樣,都有很多講究。”他舉例說,“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的顧問是他的女兒,他過去幾次競選總統(tǒng)競選不上。女兒給他提意見,說你把戴的這個黑眼鏡去掉,這個眼鏡給人看了太嚴肅了,戴一個隱形眼鏡,然后講話應當怎樣,這個很有效?!?/p>
形象策劃、形象包裝是通過一定技術手段,優(yōu)化行政外相,完善個性特點,彰顯領導風格。但是“包裝”如果把握得不好,就容易走向偽裝,導致表演泛濫、作秀成災。
整容、美容都是外相裝飾行為,說到底,是一種物理“造型藝術”。盡管政治家、公務活動家的外相包裝是必要的,但這決不是“形象工程”全部。公共形象藝術除了要合乎形式美一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應當合乎倫理正義的要求。所以應當更重視領導者形象的人格和倫理方面,重視內質上的提升,不能僅僅拘囿于外在形象的包裝。
《決策》:在當今傳媒政治時代,公共形象應當如何塑造?
秦德君:1952年,美國電視介入政治宣傳,被認為是領導人媒介形象問題自覺地運用于政治生活的發(fā)端。今天,技術統(tǒng)治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徹底改變。
今天所處世界,已與以往各個時代有了更大不同:一是簡單化、臉譜化的大眾認識方式;二是生活化、全覆蓋的傳媒介入方式。這兩大特征,約定了今天社會生活的基本風貌,決定了公共形象藝術存在發(fā)展的必要,它是適應了上述“現(xiàn)代性”出現(xiàn)的。
領導者形象藝術,簡單說,是關于領導者塑造公共形象的一套公共理性、方法和技巧。這當中最重要的,是要按照真實性原則,在體悟時代精神、把握職業(yè)特征、遵從公共邏輯、尊重個性特點、確立形象坐標的基礎上,提升公眾的形象評價。
但是,領導者的形象藝術要接受正義原則的考量,這是形象行為的準則。有的領導者有政績沖動和表演嗜好,動輒“新舉措”、“新套路”、“新花樣”,驚天動地、改天換地、呼風喚雨而不顧勞民傷財。種種巨大聲響和政績動作,造成政務形象的毀損。
還應當注意的是,形象策劃玩的是大智慧,不是擺弄小聰明。缺乏通觀全局、缺乏思想含量和專業(yè)基礎的小聰明,是形象行為之大忌。它不但于事無補,還常常弄巧成拙,應以力戒。
公共形象塑造應注意的問題,是中和適度、恰到好處、無為而治、此時無聲勝有聲。說到底,有個性魅力的公共形象,是靠內在、本色的這些有生命力的東西,而不是依賴于外在技術手段。形象包裝和管理,是為了優(yōu)化本色,而不是為了消除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