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玲
江蘇省東??h人民醫(yī)院,江蘇東海 222300
熱毒寧主要成分為金銀花、青蒿和梔子,屬于中藥二類新藥,筆者選擇陽性藥物清開靈注射液作為熱毒寧注射液的對照藥物,并分組進行比對,已驗證熱毒寧注射液在治療外感風熱證方面的臨床療效。選取該院2010年1—5月被診斷為外感風熱癥患者67例經(jīng)分組實驗,臨床觀察及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患外感風熱在該院進行診治的患者共計67例,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進行分組,其中50例為實驗組,另17例患者為對照組。
患者癥狀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則可診斷為外感風熱證,主癥:惡風,身熱;次癥:口渴;咽痛;流鼻涕(黃色);咳嗽;冒汗;便秘。舌脈象:舌苔帶點黃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體通常比較紅。臨床診斷要求患者主癥完全符合,且伴有2項或2項以上的次癥,舌脈象如上,則診斷為外感風熱證。選入實驗標準:①根據(jù)上述診斷標準確認患者為外感風熱證。②發(fā)病時間應不超過48 h。③體溫≥38℃;。④患者年齡要求在16~60周歲。
兩組療程均定為3 d為1個療程,每天用藥1次。實驗組使用藥物為熱毒寧注射液20 mL與0.9%氯化鈉溶液250 mL或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配制而成;對照組則使用清開靈注射液20 mL與0.9%氯化鈉溶液250 mL或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配制而成。
1.4.1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痊愈:患者體溫達正常值,且所有癥狀消失;顯效:大部分癥狀消失,且體溫恢復至正常值;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會有所好轉,體溫降低但未達正常值;無效:患者病情加重或臨床癥狀和體溫都沒有好轉。
1.4.2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積分值=(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統(tǒng)計積分超過0.95為治愈;積分<0.95但>0.7這判定為顯效;積分值<0.7、>0.3判定為有效;積分值不到0.3則判定為無效。見表1。
1.4.3 體溫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開始用藥時起,24 h內(nèi)患者體溫達正常值且無波動;顯效:開始用藥時起,患者體溫降低超過1.0℃,還未到達正常溫度;有效:24 h內(nèi)體溫有所下降,但幅度不是很大0.5~0.9℃;無效:用藥后患者體溫沒有下降或者體溫升高。
表1 中醫(yī)證候評分標準
中醫(yī)癥候療效、體溫療效間、疾病療效比較應用秩和檢驗,體溫起效時間、解熱時間、痊愈時間間比較采用t檢驗。
兩組患者在疾病療效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u=1.36,P>0.05,表 2)。
表2 疾病療效對比表
兩組患者在中醫(yī)證候療效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u=1.51,P>0.05,表 3)。
表3 中醫(yī)證候療效對比表
兩組患者體溫療效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u=1.03,P>0.05,表4)。
表4 體溫療效對比表
兩組治療后體溫起效時間、解熱時間、痊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5)。
表5 體溫起效時間、解熱時間及痊愈時間對比表(±s,h)
表5 體溫起效時間、解熱時間及痊愈時間對比表(±s,h)
組別 例數(shù) 體溫起效時間 解熱時間 痊愈時間對照組試驗組17 50 t值 P值8.51±20.33 2.09±2.75 1.69>0.05 11.09±16.11 12.15±13.65 0.28>0.05 56.45±19.32 52.67±15.34 0.55>0.05
外感風熱病證其病征主要有:發(fā)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清開靈注射液是由國家中藥管理局指定的中成藥之一,中醫(yī)醫(yī)院急診科必備藥物,其主要成分由板藍根、梔子、金銀花、珍珠母、水牛角、膽酸、黃芩苷、豬去氧膽酸等,對于由上呼吸道感染引發(fā)的發(fā)熱療效顯著。本次實驗所用的熱毒寧注射液其主要組成部分為青蒿、金銀花和梔子,具有疏風、清熱、解毒的功效。清熱解毒、本次試驗表明熱毒寧注射液與清開靈注射液在治療外感風熱證方面效果相近。對于熱毒寧能夠有效治療外感風熱證的藥理研究可知,青蒿屬于菊科植物,具有清熱解暑之功效,有免疫抑制和細胞免役促進作用。金銀花性甘寒,能夠解血毒,具有明顯抗感染作用。梔子屬于傳統(tǒng)中藥具有消腫鎮(zhèn)痛的作用。本次的臨床試驗表明熱毒寧注射劑在治療外感風熱證方面作用明顯,且療效顯著。尤其在退熱方面效果明顯。目前,熱毒寧注射劑在治療外感風熱證引起的發(fā)熱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此病癥臨床上仍習慣性的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但藥物本身對人體傷害較大,可能造成胃粘膜損傷等副作用。熱毒寧在毒副作用方面要優(yōu)于阿司匹林類藥物,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隨著對藥物及治療的研究深入,相信熱毒寧能夠在治療外感風熱證領域起到重要作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
[2]呂斌,???王志虹,等.感咳雙清膠囊治療外感風熱證的Ⅱ期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通報,2005,4(2):35.
[3]葉志偉,謝函君,尹斌.清開靈注射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5,21(1):30.
[4]吳葉寬,李隆云,鐘國躍.青蒿的研究概況[J].重慶中草藥研究,2004,19(2):58.
[5]武曉紅,田智勇,王煥.金銀花的研究新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5,16(12):111-112.
[6]楊方花.梔子的藥理作用概述[J].泰山衛(wèi)生,2005,2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