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倩,徐世凱
(1.西南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省東升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綿陽621000)
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交通問題,停車換乘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需求管理手段,它在城市交通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合理的設置P+R設施,能有效的減少路段的擁堵、提高出行的舒適度、減少能源消耗,使道路使用者得到較大利益.
停車換乘設施(Park&Ride)是指為實現(xiàn)小汽車方式向公共交通轉(zhuǎn)化所提供的停車設施,主要指在城市中心區(qū)以外的公共交通站點以及高速公路旁設置停車場地,低價收費或免費為機動車、非機動車等提供停放空間,并且具有便捷且收費優(yōu)惠的公共交通與之銜接,引導出行者換乘公共交通進入城市中心區(qū),緩解中心區(qū)域交通壓力,促進城市交通結構優(yōu)化[1].
P&R在國外出現(xiàn)較早并且被廣泛推廣,相關研究也較為全面和深入.對于設施選址模型也有一些涉及.如:Berman和Hodgson,以及Krass在給定設施的數(shù)目并且顧客流的路線和流量確定的情況下提出的截流選址分配問題[2];Mark和Sara Groves在基本的截流選址模型的基礎上,將PIM(Preventative Inspection Model)即危險物品監(jiān)測站布置的思路推廣并應用到P&R選址中,以網(wǎng)絡中截斷最大VMT(vehicle miles traveled)為目標建立選址模型[3];Wang在考慮線性單中心都市的P&R選址時,提出了一種經(jīng)濟學的方式,基于利益最大和社會成本最低的基礎之上進行選址[4].
在國內(nèi),P&R的應用還處于萌芽階段,選址理論不多.如:劉有軍、晏克非通過分析影響居民使用停車換乘的主要因素,計算各個備選點的影響范圍及可達性指標,提出一種基于GIS的停車換乘設施優(yōu)化選址方法[5];何保紅根據(jù)不同的狀況,分別提出基于公交軌道網(wǎng)、邊緣、遠郊以及基于公路網(wǎng)的P&R設施選址模型.在考慮了城市的P&R宏觀規(guī)劃目標和微觀層次結構的基礎上,以建設總成本最小化為目標提出了P&R設施選址的層級決策模型[6];黃一峰等將P&R系統(tǒng)優(yōu)化選址問題統(tǒng)一在一個模型中,提出廣義P&R系統(tǒng)選址模型[7];方青等在借鑒Sara Groves模型的基礎上,以截取網(wǎng)絡車輛公里數(shù)最大化作為選址目標建立了P&R基于網(wǎng)絡的離散型選址模型,并設計了貪婪算法求解該模型[1].
本文在研究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廣義費用的概念,構建了多設施多目標選址的模型.
對P&R設施進行選址規(guī)劃時,不同的選址目的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選址方法.本文在廣義多設施多目標優(yōu)化選址模型的基礎上,以各需求點與臨近的供應點之間的總加權出行成本(出行時間、出行費用)最少為優(yōu)化目標,提出的P&R設施選址模型.
假設:①選址的備選地點是已知的,同時確定設施位置時劃分一有效的服務顧客的范圍,在有限的候選位置中確定最為合適的一個或者一組位置為設施位置;②設施與小區(qū)之間的出行量也是已知的,同時各設施之間沒有相互作用;③廣義費用函數(shù)都是可求得,都是有界的;④在有效的服務范圍內(nèi)有M個需求點(i=1,2,……,M),另有N個供應的備選點(j=1,2,……,N),需要從其中選擇R(0<R≤N)個供應點為這M個需求點服務.
廣義多設施多目標優(yōu)化選址模型,即:
式中,i為影響范圍內(nèi)換乘需求點,即小區(qū);j為換乘提供點,即備選P&R選址點;ai為第i個需求點的以P&R為目的地的出行量;Yij為如第i個需求點分配給設施j時,其值為1,否則為0;Xj為若在備選點j點處選址,其值為1,否則為0;R為設施總數(shù);N為備選點總數(shù);k為若i選取j為換乘點的前提下,出行者從i到j選址的路徑為k;Kij為需求點i至供應點j之間所包含的路徑的集合.
式中,α,β為影響因素的權重;pk為出行者從i到j選擇路徑k的概率;k1為參數(shù),起轉(zhuǎn)化量綱作用;tk為從i到j選擇路徑k所需的時間;mk為從i到j選擇路徑k所需的直接費用—油耗;Lk為路徑k的路長;vk為路徑k的平均行駛速度.
模型的求解可以分為以下:
(1)通過需求點i內(nèi)居住的人口數(shù)、車輛擁有量根據(jù)方式分擔率可以預測得到每個需求點i的P&R方式出行總量;選擇路徑的概率pk可根據(jù)logit模型求得;α,β可以根據(jù)歷史交通數(shù)據(jù)通過歸納法求得;
(2)所有相關參數(shù)確定之后,運用節(jié)點替代來改善初始解,一次迭代一個候選點與已選點交換,從而得到最后的滿意解.
a)從N個備選點中隨機選擇R個點作為初始供應點集 R1:{p1,p2,……,pR};
b)計算這個初始供應點集的總加權費用;
c)從未選入初始供應點集的N-R個備選點中選擇一個候選點pb,且pb?R1,與在R1中的每一個節(jié)點交換,并依次重新計算每一次交換后的總加權費用,如果能找出一個供應點pk∈R1交換后能使得總加權費用減少最多;
d)在第c)步中找到的pk,用pb取代后,記R1為R2,計算的總加權費用進入下一輪使用.若在c)步中未找到這樣的pk,轉(zhuǎn)至第e)步,并保留R2;
e)選擇另一個未試過的候選點pb?R1,重復第c)至d)步;
f)當所有不在R1中的候選點都試過之后,如果沒有任何取代能夠減少總加權費用,則停止,其最終的結果記為Rk,即所求的選址點.
某一簡單的路網(wǎng)如附圖所示,在此算例中假設出行者選擇距離最短路出行,即每個P&R用戶到達目的地的路徑只有一條,同時假設每個需求點的需求量都分配給與其距離最近的供應點.終點為:節(jié)點 13,備選點集為:2,5,6,11.
附圖 交通網(wǎng)絡示意圖
求解過程如下:
(1)各個起訖點之間的最短路如表1.
表1 起訖點之間的最短路徑
(2)各個節(jié)點的需求量,如表2.
表2 各接點的需求量
(3)選取R1=(2,5),計算初始供應點集R1的總加權費用,設 α =0.4,β =0.6,K1=2.5,油耗為0.6元/公里,同時假設整個路網(wǎng)平均行駛速度Vk=30 km/h,以此計算出行時間tk.則總加權費用為21 489.
(4)選取節(jié)點6與R1中的點互換,先與節(jié)點2交換,總加權費用為17 458,再與節(jié)點5交換,總加權費用為17 559.5.因此,將節(jié)點6與節(jié)點2交換,則 R2=(5,6).
(5)重復替換,選取節(jié)點11與節(jié)點5交換,總加權費用為14 587,與節(jié)點6交換,總加權費用為 17 001.25.因此,則 R3=(6,11).
(6)所有的備選點均已經(jīng)試過,則選址點確定為節(jié)點6與節(jié)點11.
本文針對P&R在國內(nèi)外的應用,以及國內(nèi)外對于選址問題的研究進行分析,提出了廣義多設施多目標優(yōu)化選址模型,并給出了模型的求解算法.由于P&R設施選址是一復雜的問題,涉及到城市結構、土地利用等因素,本文僅采取了出行費用與出行時間綜合的廣義費用這一概念,這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改進這些模型,將更多的影響因素合理的加入到模型中,對于科學的規(guī)劃P&R是十分重要的.
[1]方青,吳中.城市停車換乘設施選址模型研究[J].河北交通科技,2009(6):52-55.
[2]BERMAN O,HODGSON MJ,KRASS D.Flow interception problems[M].Berlin:Springer,1995:389-426.
[3]MARK W,HORNER,SARA GROVES.Network flowbased strategies for identifying rail park--and-ride facility locations[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7(41):255-268.
[4]WANG JY,YANG TH,LINDESY R.Locating and pricing park-and-ride facilities in a linear city with deterministic mode choic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2004(38):709-31.
[5]劉有軍,晏克非.基于GIS的停車換乘設施優(yōu)化選址方法的研究[J].交通科技,2003(4):85-87.
[6]何保紅.城市停車換乘設施規(guī)劃方法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6:69-84.
[7]黃一峰,靳文舟,王建明.廣義P&R系統(tǒng)優(yōu)化選址模型研究[J].現(xiàn)代交通技術,2008(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