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彪 楊水冰 楊井金 陸小玉 向建平 李子華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以預防為主,一旦形成,治療難度較大,目前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其發(fā)病機制復雜,且不十分清楚,但微循環(huán)障礙與其直接相關(guān)[1]。本組研究使用鹽酸丁咯地爾氯化鈉注射液(歩復邁)治療DPN患者48例,取得較好療效,并與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DPN患者42例作對比分析,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1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并發(fā)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PN)患者共90例,糖尿病均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齡44~77歲,平均(55.6±8.9)歲。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11.4±6.2)年。DPN診斷標準參照蔣國彥主編《實用糖尿病學》確定的標準[2]:(1)出現(xiàn)肢體運動、感覺神經(jīng)病變癥狀,如疼痛、溫覺過敏與遲鈍、麻木、末端束縛感、手、襪套感、燒灼、刺痛、鈍痛、撕裂痛、肌無力,走路不穩(wěn),腳似踏海綿感等;(2)深淺感覺明顯減退,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3)肌電圖檢查示運動、感覺神經(jīng)傳導障礙;(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經(jīng)病變。所有入選病例均有感覺異常、疼痛、手足麻木等癥狀,病史6個月~12年,平均(5.7±3.2)年。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組(對照組)42例,鹽酸丁咯地爾氯化鈉注射液治療組(治療組)48例。治療組患者年齡(55.8±5.4)歲,病程(11.6±4.9)年,體重指數(shù)(25.2±3.5)kg/m2,對照組患者年齡(54.5±5.6)歲,病程(10.3±5.3)年,體重指數(shù)(25.6±3.2)kg/m2。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經(jīng)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輸注胰島素(CSII):諾和銳R筆芯基礎量加餐前負荷量胰島素泵皮下輸注控制血糖,并采用同種治療措施調(diào)節(jié)血脂、控制血壓,待血糖、血壓穩(wěn)定后治療組給予鹽酸丁咯地爾氯化鈉注射液(商品名步復邁,山東臨淄制藥廠生產(chǎn),國藥準字號H2000209),0.2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中,1次/d,靜滴,10 d為一療程;對照組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正大青春寶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號Z33020177)4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中,1次/d,靜滴,10 d為一療程。治療前、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PG)、并化驗血脂(CHO、TG),同一護士測量血壓(BP),測量身高(cm)及體重(kg),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同一檢驗師用Keypoint肌電圖(由丹麥維迪公司提供)測正中神經(jīng)、腓總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的感覺傳導速度(SCV)及運動傳導速度(MCV)。整個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均由同一護士予以詳細記錄。
1.3 療效評定 (1)癥狀改善程度:顯效:麻木、疼痛及感覺異常消失;有效:麻木、疼痛及感覺異常減輕;無效:麻木、疼痛及感覺異常無變化或加重。(2)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采用肌電圖儀測定治療前后正中神經(jīng)、腓總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的SCV及MCV。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血壓組內(nè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血糖、血脂、血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療效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6%,而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5%,后者療效明顯優(yōu)于前者( 字2=8.53,P<0.01)。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01
組 別 FBG(mmol/L)PPG(mmol/L)CHO(mmol/L)TG(mmol/L)收縮壓(mm Hg)舒張壓(mm Hg)治療組(n=48)治療前 8.2±2.7 12.8±3.5 5.4±1.6 2.5±1.0 148±26 97±16治療后 6.2±1.9* 8.1±2.1* 5.5±1.3 2.3±0.8 126±20* 84±12*對照組(n=42)治療前 8.4±2.6 12.5±3.6 5.6±1.4 2.4±0.8 145±23 95±18治療后 6.3±2.1* 8.2±2.0* 5.3±1.2 2.2±0.9 128±18* 82±11*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CV及SCV變化(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CV及SCV變化(s)
*P<0.05,△P<0.0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MCV(m/s)SCV(m/s)正中神經(jīng) 腓總神經(jīng) 脛神經(jīng) 正中神經(jīng) 腓總神經(jīng) 脛神經(jīng)對照組 治療前 42.3±5.4 28.6±5.3 33.5±5.1 42.1±5.3 28.8±4.9 32.4±5.1治療后 44.9±5.2* 31.5±4.9* 35.9±5.6* 45.2±5.6* 31.6±5.2* 35.4±5.8*治療組 治療前 42.1±5.6 29.2±5.1 33.6±5.3 42.2±5.1 28.7±5.1 32.2±4.8治療后 46.4±6.1△ 34.5±5.6△# 37.2±5.7 △ 49.3±6.4△# 32.4±5.4△ 39.7±6.1△#組別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肌電圖參數(shù)變化 治療組治療前后各參數(shù)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各參數(shù)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患者腓總神經(jīng)的MCV及正中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的SCV變化更明顯(P<0.05)。詳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 整個治療過程中,無一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
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血糖、血壓、血脂、血液粘度、體重等因素控制欠佳,極易發(fā)生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尤以慢性并發(fā)癥者常見。在各種慢性并發(fā)癥之中,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PN)發(fā)病率較高,文獻報道在40%~60%之間[3],且易與微血管病變并存,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亦為糖尿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性神經(jīng)病變表現(xiàn)為神經(jīng)內(nèi)微循環(huán)的改變以及神經(jīng)纖維的萎縮、脫髓鞘。文獻報告,糖尿病性神經(jīng)病變不僅嚴重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病死率明顯升高,而且與其他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4]。由于DPN的病因極為復雜且不十分明確,故給DPN患者的治療帶來極大困難。近年來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顯示,血管損傷及代謝異常對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5]。血管損傷主要為微血管病變,表現(xiàn)為血管與內(nèi)皮細胞腫脹、增生、糖蛋白沉積、管腔狹窄,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從而導致神經(jīng)組織細胞缺血、缺氧。鹽酸丁咯地爾注射液具有α-腎上腺素受體阻滯作用及鈣離子拮抗劑作用,能有效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改善紅細胞變形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增氧功能,增強ATP產(chǎn)生,可以減低血管阻力,緩解血管痙攣,因此鹽酸丁咯地爾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神經(jīng)缺血和缺氧狀態(tài)。復方丹參注射液為一活血化瘀中成藥,具有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增加胰島β細胞供血,改善β細胞功能,增加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等作用,從而改善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jīng)損害時的癥狀[6]。故為DPN患者使用鹽酸丁咯地爾注射液和復方丹參注射液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本組觀察結(jié)果表明,在有效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的基礎上應用鹽酸丁咯地爾注射液和復方丹參注射液進行為期10 d治療后,鹽酸丁咯地爾注射液治療組患者的神經(jīng)自覺癥狀明顯改善,尤其是麻木和疼痛,有效率分別為95.2%、95.0%,感覺異常有效率為93.3%,與文獻報告結(jié)果相似[7],與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組(上述癥狀改善有效率分別為78.9%,80.6%,85.0%)比較說明,前者對DPN患者治療更有效(P<0.01)。同時本研究還觀察到,兩組治療方法均能提高正中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腓總神經(jīng)的感覺或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鹽酸丁咯地爾注射液治療組療效更明顯(P<0.01),并且鹽酸丁咯地爾治療后腓總神經(jīng)的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及脛神經(jīng)、正中神經(jīng)的感覺神經(jīng)傳導速度明顯增快(P<0.05),與文獻報告結(jié)果一致[8]。
本組觀察中所有受試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生任何不良反應,耐受性較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綜上所述,鹽酸丁咯地爾注射液治療DPN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Consensus statement: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an Antonio conference on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1998,11(8):592-597.
[2]蔣國彥.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241-253.
[3]鐘玲,吳世和,郭常輝,等.尼莫通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1(8):114-116.
[4]馮波,李栩,李惠之,等.糖尿病性心自主神經(jīng)、末梢神經(jīng)病變與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的關(guān)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3(6):142-144.
[5]胡紹文,郭瑞林.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227.
[6]陳力萍,陳國任,黃景文,等.復方丹參與達美康聯(lián)合治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1999,15(4):330-331.
[7]周敏,雷閩湘.丁咯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臨床研究[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26(3):239-240.
[8]李桂芹,連續(xù),劉武晶,等.鹽酸丁咯地爾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10(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