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芳
(四川瀘州市敘永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四川 瀘州 646000)
小兒腹瀉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尤以嬰幼兒腹瀉的發(fā)生率最高,夏季和秋季為高發(fā)季節(jié),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腹瀉、食欲不振、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多以及水樣便等,其主要原因還是以消化不良為主,與小兒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有關。腹瀉對小兒的生長發(fā)育影響非常大,長期的腹瀉會導致營養(yǎng)缺乏,影響小兒體格智力的發(fā)育,嚴重者可以導致小兒脫水死亡[1]。因此,對小兒腹瀉進行標本兼治的治療,對于嬰幼兒腹瀉的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我們對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入院治療的218例患兒進行了研究,重點考察了白苓健脾顆粒佐治嬰幼兒腹瀉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入院治療的218例患兒,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06例,年齡6個月~2歲之間,平均年齡1.1歲,病程從1~6天不等,平均病程3.3天。所有患兒均符合腹瀉的典型臨床特征,輕者排便5~7次/天,多者可達10次/天或者更多,大便呈糊狀或者稀水樣,甚至出現(xiàn)蛋花湯或者黃水,排便呈噴射狀,80%的患兒有哭鬧癥狀,腹部有腸鳴音。另有部分患兒有發(fā)熱癥狀,大便黏液或者膿血,同時伴有頻繁的嘔吐、煩躁等癥狀。將21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10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兒均給予糾正脫水、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的治療,同時針對不同的病原體選擇抗生素或者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組患兒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白苓健脾顆粒(10g/袋),小于12個月的患兒每次5g,每天兩次;年齡大于12個月的患兒每次10g,每天兩次。兩組患兒均以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結束后觀察患兒排便次數(shù)以及臨床癥狀,并比較臨床有效率。
參照1998年中國腹瀉病會議指定的關于腹瀉的療效判斷標準[2],顯效:治療3天后,腹瀉減至每天2次或以下,大便外觀正常,全身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治療3天后,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明顯好轉(zhuǎn),患兒臨床癥狀改善;無效:治療3天后,排便次數(shù)、性狀以及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顯效與有效之和為總有效率。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3.1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方案臨床效果比較如表1所示,治療組顯效90例,占82.6%,有效17例,占15.6%,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顯效77例,占70.6%,有效15例,占13.8%,總有效率為84.4%,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方案臨床效果比較[例(%)]
嬰幼兒腹瀉是一種以腹脹、納差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疾病,患兒常常伴有消瘦、哭鬧等癥狀。在中醫(yī)理論中,將嬰幼兒腹瀉定義為“嬰兒泄瀉”,認為患兒體質(zhì)纖弱、脾胃功能尚不完善,一旦遇到飲食不易、寒熱失調(diào),則導致胃腸功能失常進而形成腹瀉,這種腹瀉常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伴。長期的腹瀉對于小兒的生長發(fā)育有重要的影響,會導致小兒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遲緩,形成腹瀉、營養(yǎng)不良、再腹瀉的惡性循環(huán)。有文獻表明[3],腸道感染后的腹瀉是營養(yǎng)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對嬰幼兒腹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白苓健脾顆粒是由山楂、白術、茯苓、陳皮、硫酸亞鐵以及含鋅的豬血水解物組成,山楂、陳皮健脾益胃,增加消化功能,鋅、鐵的補充能夠改善患者的微量元素,提高免疫力[4]。因此白苓健脾顆粒具有理氣化滯的功效,能夠解決患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癥狀,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體質(zhì)問題,再結合西藥,比如抗生素的使用,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我們對218例小兒腹瀉患者進行了研究,重點考察了白苓健脾顆粒佐治的臨床效果,研究表明,白苓健脾顆粒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能夠明顯的提高臨床總有效率,與單一常規(guī)治療比較,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琳,邱學澄.急性腹瀉患兒腸道菌群的微生態(tài)變化[J].中華兒科雜志,1994,32(2):111-112.
[2]侯曉華,李啟祥,謝小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液體排空和胃感覺閾異常[J].胃腸病學,2000,5(3):166-168.
[3]陳浩.加強小兒慢性腹瀉病的防治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4):241-242.
[4]張延熹.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免疫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4):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