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瀾,王綠竹,鄭 麗
(1.遵義師范學院 體育系;2.遵義師范學院 美術系,貴州 遵義563002)
習水縣地處遵義西部,其區(qū)位優(yōu)越,生態(tài)良好,有最具特色的丹霞地貌區(qū);文化厚重,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主戰(zhàn)場。[1]貴州省苗族眾多,但居住在遵義市習水縣的苗族與黔東南、黔東北等地的苗族不同。習水苗族因其服飾上偏重紅色,屬紅飾苗族支系(以下簡稱“紅苗”)。[2]該族群操“川滇黔方言”,即苗族西部方言,注重苗繡(即挑花和刺繡的統(tǒng)稱)工藝。其風情習俗獨特且豐富,有哭嫁、趕苗場、砍火星、踩山節(jié)等。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他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育健身活動——斗腳舞,苗語稱“扭逗”。
從2009年6月至2011年11月,課題組成員多次到習水調研,了解斗腳舞的存在狀況及其技術特征,以期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利用。
2009年6月21日,課題組成員到良村鎮(zhèn)黃木水村、大坡鄉(xiāng);2009年7月9日到桑木鎮(zhèn)大壩村、回龍鎮(zhèn)、塘房苗寨;2009年9月9日到目里村小溪溝苗寨、良村甘溪苗寨進行實地調查,對斗腳舞的存在狀態(tài)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2009年9月25日,課題組成員率習水縣紅苗斗腳舞隊參加了第二屆“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tài)國際攝影大展”開幕式表演,斗腳舞成為受邀開幕式的三個原生態(tài)現(xiàn)場表演項目之一;2009年11月“中國遵義黔北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分會場——遵義習水紅飾苗族圖案裝飾藝術展廳前,斗腳舞進行了現(xiàn)場展示,吸引了大批在遵參加“中國黔北國際儺文化研討會”的國內外專家和學者。
通過走訪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紅飾苗族斗腳舞藝人張貴書、陶澤良、熊虎兵,習水縣民宗局局長陳義、副局長項昌旺等人,了解到該舞蹈在傳承過程中并沒有作為體育項目傳承,而是苗族同胞在生活中展現(xiàn)個人舞蹈技巧,相互交流的一種表演娛樂項目。據(jù)傳說,斗腳舞起源于戰(zhàn)爭,是戰(zhàn)爭中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后來發(fā)展為青年男女娛樂的一種運動。
斗腳舞是一項集觀賞、娛樂為一體的全身性運動項目,它不僅能提高人體的協(xié)調、力量、靈敏性等,而且還可以提高人體的心肺功能。舞蹈時,手臂隨蘆笙節(jié)奏配合下肢動作協(xié)調擺動,動作節(jié)奏感強,韻味十足。通過練習,能有效地提高舞蹈者的運動節(jié)奏感、協(xié)調性、靈敏性等,培養(yǎng)他們的相互協(xié)作精神,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
斗腳舞從種類上可分為兩人斗腳舞(圖1)和四人斗腳舞(圖2);從動作類型上可分為碰腳、勾腳、擺腳等動作;從動作部位上可分為腳外側、腳內側、腳后跟、腳背、膝蓋、臀部、肩部、頭部。
圖1 兩人斗腳舞(王綠竹攝)
圖2 四人斗腳舞(王綠竹攝)
完整的斗腳舞共有11個動作,具體為:第一方:右腳內側(男女同)—右腳后跟—腳內側—腳后跟(重復);第二方:男左女右(或男右女左)—四腳合一;第三方:男右女左(或女右男左)兩兩相靠—腳外側—腳后跟—腳外側—腳外側—腳內側(重復);第四方:男右女左腳內側—男左女右腳內側—腳外側—腳后跟;第五方:男左女右(或男右女左)腳后跟—兩兩相碰;第六方:兩女腳外側—兩男腳外側;第七方:四只腳勾腳—交換腳;第八方:男左女右碰膝蓋;第九方:臀部兩兩相碰;第十方:肩部兩兩相碰;第十一方:頭部兩兩相碰。
斗腳舞動作節(jié)奏感強,趣味性濃,簡單易學,易被大眾接受。初學者,只要用心揣摩,學起來也不會感到困難。
斗腳舞是在蘆笙的伴奏下,以二人或四人為一組進行表演,也可多人同時表演,人數(shù)不限,但基本隊形都是二人或四人一組。根據(jù)跳舞者的多少決定場地的大小。由此看來,斗腳舞對場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沒有規(guī)定面積的大小和質地,只要一塊平整的壩子,能容納下跳舞者即可。因此,苗族同胞常在自家門前的院壩,隨時、隨地進行比賽或自娛自樂。習水紅苗斗腳舞伴奏所用蘆笙為六管蘆笙,與黔東南苗族使用的蘆笙不同,音列為商調式、徵調式。
該蘆笙聲音洪亮、純正,造型美觀,工藝精致,具有工藝欣賞價值。
運動負荷包含著負荷的量與強度兩個方面。適宜的負荷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因為有氧鍛煉的心率區(qū)間是110~150次/分,其最佳的心率區(qū)間為120~140次/分。平均心率130次/分正好位于最佳有氧代謝區(qū)間的中點,這是具有有氧代謝特征的指標。[3]斗腳舞是一種可因人而異來調節(jié)運動量、舞蹈時間、節(jié)拍的運動項目,可視個人情況來完成全套動作、半套動作或單個動作的次數(shù)。課題組成員通過測試發(fā)現(xiàn),完成一套完整的斗腳舞,成年男子的心率是122~130次/分,成年女子是130~140次/分,屬于最佳的心率區(qū)間范圍。
現(xiàn)在習水縣的紅飾苗族主要分布在東皇鎮(zhèn)、良村鎮(zhèn)、官店鎮(zhèn)、同民鎮(zhèn)、民化鄉(xiāng)、大坡鄉(xiāng)、馬臨鎮(zhèn)、桑木鎮(zhèn)等海拔較高的山區(qū),現(xiàn)有人口約9864人,被稱為“高原紅飾苗族”。[1]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紅飾苗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斗腳舞,它是苗族同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提煉出來的具有娛樂、健身功能的民族體育項目,2010年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斗腳舞是苗族男女老少在婚慶和節(jié)慶活動中常表演的項目,以雙數(shù)(二人或四人為一組)進行,也可多組共同表演,表演時在蘆笙伴奏下跳躍,觸動腳、膝、臀、肩、頭等關節(jié)部位,它集體育鍛煉和技能觀賞為一體。通過走訪民間藝人、縣文化局、民政局相關專家了解,近幾年來,斗腳舞只在一些聚居的苗族村寨流行,散居的地方苗族青年基本上不會表演了,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互的切磋交流的平臺,同時,外來文化逐步滲入苗族地區(qū),年輕人向往流行文化,對本土文化缺乏認同,鄉(xiāng)民越來越多地走出大山務工,也影響了斗腳舞的傳承。[4]
苗族傳統(tǒng)體育大多都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苗族人民利用節(jié)日和余暇之時,進行各種體育活動,以歡慶豐收、歡度佳節(jié)、祝賀新婚、閑暇消遣,將體育寓于娛樂之中,并在娛樂中促進了身體各方面素質的提高。[4]斗腳舞也不例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舞者身心得到了鍛煉,觀者則賞心悅目,怡神享受,歡聲笑語不斷。苗族人民之所以利用民族體育進行娛樂,是因為人類本身具有強烈的娛樂愿望,但由于環(huán)境、經(jīng)濟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制約,使其不得不在自身的生產、生活中尋找并傳承那些行之有效的娛樂方法,最終使這些方法保留了體育和娛樂的雙重功能。
2009年9月25日,第二屆“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tài)國際攝影大展”在貴州遵義市鳳凰山文化廣場正式拉開帷幕,斗腳舞作為受邀的開幕式三個原生態(tài)現(xiàn)場表演之一,將現(xiàn)場數(shù)千名嘉賓和觀眾帶進了一個多姿多彩、奇異紛呈的原生態(tài)世界,為開幕式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09年11月在中國遵義黔北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分會場——貴州·習水·紅飾苗族服飾圖案裝飾藝術展廳,斗腳舞進行了現(xiàn)場展示,吸引了大批在遵參加中國黔北國際儺文化研討會的國內外專家和學者,更有許多參觀者禁不住想一試身手。
斗腳舞所需要的場地簡單,動作簡便易學,在習水當?shù)剞r村中推廣,能有利于加強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斗腳舞濃縮了習水苗族同胞的思想內涵,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斗腳舞獲得了更廣大的舞臺并被積極推廣,使其在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中充分彰顯價值。
習水當?shù)卣嚓P部門可利用國家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契機,通過在苗寨、學校、民間群體中成立斗腳舞隊,予以宣傳和推廣;從歷史淵源、動作技術發(fā)展方向進行系統(tǒng)研究,整編出斗腳舞動作分解圖示和圖文集,加大斗腳舞健身功效的挖掘;借助當?shù)匦侣劽襟w,如習水電視臺、遵義電視臺等進行宣傳報道和在各類節(jié)日慶典活動時舉辦大型的斗腳舞表演,來展示紅苗斗腳舞的健身、娛樂特點,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成為當?shù)氐膹V場舞。
斗腳舞因其對場地條件要求較低,有一定的運動強度,但運動負荷可隨意調控,因而便于推廣。同時,斗腳舞中的動作包含著柔韌性和協(xié)調性,在舞蹈過程中又有利于參與者增進友誼。但作為一項傳統(tǒng)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來推廣,還應加強其觀賞性,隊形的設計應符合表演內容的需要,還應新穎、合理、巧妙而有規(guī)律,隊伍的變化要迅速、自然流暢。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應注重加強其觀賞性與娛樂性相結合,使參與者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營養(yǎng)。
斗腳舞以“簡單易學、觀賞性強、趣味性高”等特點,深受當?shù)孛缱逋南矏?。學校可向相關教育部門申請將斗腳舞作為校本課程引入課堂,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關于課程內容資源開發(fā)的精神,結合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體育傳統(tǒng)優(yōu)勢,將斗腳舞作為一項體育課程資源加以開發(fā)和利用。如將斗腳舞編排成課間操,在當?shù)刂行W校中進行試行推廣,目的在于一方面通過斗腳舞知識的傳授,了解民族文化,發(fā)展學生的協(xié)調、柔韌等身體素質。另一方面通過斗腳舞實踐學習,推動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1]
[1]貴州省習水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習水縣志(地方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03-104.
[2]周海瀾.侗族摔跤運動的起源與發(fā)展——以四寨村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7):20.
[3]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2.
[4]周海瀾,王綠竹,鄭麗.赤水河流域民間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生存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20.
[5]鄢安慶,對苗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分析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7,(5).67-68.
[6]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體育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57-58.
[7]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民族志[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10:250-251.
[8]李毅京.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表演項目的簡介[J].貴州民族宗教,2002,(2).20-23.